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星秀 > 

蔡楚生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生平 家族成員 電影作品

欄目: 星秀 / 發佈於: / 人氣:3.2W

蔡楚生簡介

蔡楚生(1906-1968)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

蔡楚生個人資料

蔡楚生(1906-1968)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他導演的影片藝術特色鮮明,故事曲折動人,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刻劃細膩入微,內涵豐富,從多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

蔡楚生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生平 家族成員 電影作品

蔡楚生照片

蔡楚生人物生平

蔡楚生,他被評論界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蔡楚生義電影的奠基人",1906年出生於上海,廣東省潮陽縣(今廣東省汕頭市)銅盂鎮集星村人。蔡楚生讀過4年私塾,後以各種舊報紙作為課本,

刻苦自學。1925年,在汕頭參加店員工會,組織進業白話劇社,擔任戲劇演出的編劇、導演、演員,並試寫文章和繪畫。1926年,和進業劇社的同人協助上海華劇影片公司在汕頭拍攝外景,與人合作編寫了滑稽短片《呆運》,這是其對電影最初的嘗試。1929年到上海,曾在幾家影片公司當臨時演員、劇務、美工、宣傳、場記、置景、副導演、編劇,學習電影藝術的各門知識。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鄭正秋的助理導演和副導演,協助拍攝了《戰地小同胞》(1929)、《碎琴樓》(1930)、《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6部影片。1931年夏,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正式擔任編劇、導演。先後創作了《南國之春》(1932)和《粉紅色的夢》(1932)。這兩部作品反映出濃厚的感傷情調,脱離了當時的嚴酷現實。受到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批評。在此期間,蔡楚生與他人聯合編導了反映"一二八"抗日的故事影片《共赴國難》(1932)。1933年,蔡楚生參加了中國電影文化協會,被選為執行委員,接着導演了影片《都會的早晨》,標誌着他創作思想上的重大轉變。1934年,編導影片《漁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影壇,創造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影片在1935年2月舉行的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 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他先後導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1934,蔡楚生導演)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時,還創作了《飛花村》、《兩毛錢》和《歌舞班》3個電影劇本。抗日戰爭爆發後,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團結一部分粵語電影工作者,積極籌劃拍攝抗戰影片,於1938年連續編寫了《血濺寶山城》和《遊擊進行曲》兩部粵語影片的劇本。後又編導了表現上海人民在淪陷區進行不屈鬥爭的影片《孤島天堂》(1939)和歌頌香港工人熱情支持抗戰的影片《前程萬里》(1941)。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蔡楚生回到上海,參加聯華影藝社和崑崙影業公司的創建,並任崑崙的編導。1947年,與鄭君裏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影片,再次創造了國產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當時被譽為"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標"。同年冬,去香港,參加了推進華南電影的改進工作。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和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8年,他在珠江電影製片廠編導了影片《南海潮》(只完成上集,1963)。影片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後,受到觀眾的歡迎。

從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電影創作,緊扣時代的脈搏,吸取中國古典章回小説的結構特點,影片的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同時,他善於運用對比、呼應的藝術手法,把貧與富、美與醜、善與惡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組接成有鮮明對照意義的鏡頭,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細膩的細節刻畫,又都使他的電影創作顯出獨特的風格。

1963年,蔡楚生在建國後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南海潮》上映。當他準備拍攝下集的時候,"文革"開始了,他被誣陷為"牛鬼蛇神",慘遭迫害。1968年7月15日,62歲的蔡楚生,含冤去世。11年後,冤案平反,時間掌握在歷史的手中,永存的還有那無法消滅的銀幕形象。

蔡楚生除編導、拍攝影片、擔任電影領導工作外,還發表過散文、雜文、電影理論、電影評論和回憶錄文章多篇。其中,《對分鏡頭劇本和文學劇本的一些看法》及《創作四題》等,闡述了他的實踐體會和對電影藝術的精闢見解,具有重要意義。

蔡楚生家族成員

林銀菊(1922年-1968年)

陳曼雲(1941年-1968年)

長女:蔡夢蘭-86歲

次女:蔡海雲-82歲

三女:蔡小云-74歲 幼子:蔡明-71歲

父:蔡良(1882-1941) 母:鄭清修(1885-1953)

電影作品1932年:《南國之春》、《共赴國難》、《粉紅色的夢》1933年:《都會的早晨》1934年:《漁光曲》、《新女性》1936年:《迷途的羔羊》1937年:《王老五》、《聯華交響曲.八:小五義》1939年:《孤島天堂》1941年:《前程萬里》1947年:《一江春水向東流》1962年:《南海潮》(上集) 1928年:《奇女子》1929年:《戰地小同胞》1930年:《碎琴樓》1931年:《紅淚影》 1929年:《無敵英雄》1933年:《春潮》1934年:《飛花村》1937年:《藝海風光.三:歌舞班》、《聯華交響曲.一:兩毛錢》1938年:《血濺寶山城》1941年:《正氣歌》 1950年:《珠江淚》1951年:《羊城恨史》 1927年:《呆運》1928年:《海外奇緣》(飾:霍基)1929年:《女伶復仇記》(飾:蔡久薌)、《熱血男兒》、《無敵英雄》1930年:《桃花湖》1931年:《銀漢雙星》、《殺人的小姐》相關言論

一個編劇導演人不僅僅是隨便把一個故事搬上膠片就算完事,而他至少應該是一個作家,一個有獨特的風格、正確的認識而為大眾所有的作家。

作品介評

作品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鄭君裏合導)。這兩部影片都分別創造了三、四十年代國產影片最高上座紀錄。特別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非常典型的體現了他善於動用電影藝術的綜合手段,從觀眾的審美要求和欣賞心理出發,採取對比手法,謳歌真、善、美,鞭韃假、惡、醜的獨特藝術風格。這部史詩式的影片有着遼闊的社會背景,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係複雜,時間跨度大。但影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首尾呼應默契,時空轉換不露痕跡。這是蔡楚生嫻熟地運用我國傳統藝術表現技巧所獲得的良好藝術效果。特別是他吸收章回小説及戲曲展開情節的手法,並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對比相結合的形式,在同一時間下轉換空間,使之情節步步展開,直至高潮結局。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深為中國廣大觀眾所喜愛,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新女性》上映

繼《漁光曲》之後,蔡楚生又導演了孫師毅編劇的《新女性》,於1935年2月春節完成上映。劇本故事大體取材於當時自殺而死的電影女演員艾霞的一生。出身於書香門第、受過高等教育的韋明(阮玲玉飾)離家出走,與所愛的人結婚,生下一女。不久,遭遺棄。她到一所私立女中任教師,學校董事王博士看上了她,被她拒絕。王博士辭退韋明,韋明負債累累,女兒又患了肺炎。韋明寫的小説已交出版公司,但無法預支稿費。為了拯救女兒的生命,她被迫按一個鴇母的擺佈,要去做"一夜的奴隸",誰知接待的人竟是王博士。就在韋明的小説出版之時,韋明因為承受不了種種折磨而服毒自殺。韋明送進醫院,得以復甦,她喊着:"我要活,我要報復!"懇求醫生拯救她。但她終於離開了人世。孫師毅作詞、聶耳作曲的影片主題歌《新女性歌》,以渾厚有力的曲調,刻畫了新女性的形象:

新的女性,是生產的女性大眾;

新的女性,是社會的勞工.........

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