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欄目: 職場技巧 / 發佈於: / 人氣:2.83W

三次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幾次1

“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經濟危機第一次於1825年發生在英國,而後每過十年基本上有一次經濟危機,屬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主要有四次:1929~1933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2008年。

1929年-1933年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週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着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二戰後第四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由第一次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經濟危機的原因

1、經濟結構失調:即所謂結構性危機。其中,產業結構失調是集中表現,可以直接造成就業結構產品結構矛盾,造成經濟混亂和危機爆發。對經濟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如果處理得不好,也有可能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尤其是重要生產資料長時間積壓嚴重過剩,一旦蔓延到其他領域,有可能觸發危機;

3、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失誤引起的:政府用以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如處理不當,也會引起經濟危機;

4、當全球經濟不太好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領域發生嚴重問題,可能引發地區性的經濟危機乃至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幾次2

1929 - 1939大蕭條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從1922年到1929年,股票市場市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了218%,增勢持續了七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盛況吸引了無數投機資金入市。

當時市場氛圍一派樂觀,沒有人意識到繁榮不會永久,泡沫越大,破裂的後果越慘烈。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股市崩盤,1300萬股股票被恐慌拋售,一天內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

風暴很快蔓延到歐洲。1931年,從奧地利開始,歐洲數家銀行先後倒閉,德國爆發貨幣和銀行危機,進而蔓延到美國、英國、法國,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全球螺旋式下降,跌入大蕭條。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到1933年,有1500萬美國人失業,2萬家公司破產,大多數美國銀行倒閉。

1928年初,美國經常賬户保持大量盈餘,而德國經常賬户則是大量赤字。當時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借貸是通過荷蘭、瑞士、奧地利,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以及來自美國的信貸實現。

美國股市崩盤、貨幣供應緊縮,最終殃及德國,德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和外匯急劇減少。

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克雷丹斯塔特銀行倒閉,投資者恐慌,出現巨大的資本外流。為了阻止資本外流,德國被迫關閉銀行,使馬克貶值,實施外匯管制,迫使歐洲銀行從英國撤出大量資產,導致英鎊貶值。

同年9月,英鎊和黃金脱鈎,可以自由浮動。到1933年,35個國家放棄了黃金和黃金兑換標準。

1932年出口貿易額比前一年下降35%,德國下降40%,美國下降33%,而英國為7%,加拿大為19%。

在1930-32年期間,美國的貨幣供應量下降了26%,德國下降了27%,英國和法國下降了18%。

美國和西方世界深陷危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實施“新政”,引入國家福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援助,為工人提供法律保護,實行嚴格的產業監管政策和社會保障計劃。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活動表明了經濟復甦,美國在 1933 年 4 月和 5 月見證了工業的迅速好轉。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新政”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第一步。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第2張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

1997年,正處於快速增長的東亞各國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東亞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打斷了持續十年的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繁榮和希望,也暴露出東亞崛起中掩藏的經濟治理體系缺陷。

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赤字巨大、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監管鬆懈或缺位,以及多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的匯率政策。匯率劇烈波動時,這些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便不復存在,且無法履行償債義務。

危機始於泰國貨幣崩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機爆發前,泰國經常賬户赤字和外債利息已超過GDP的4%,泰銖與美元以1:25的固定匯率掛鈎,加上存款利率高,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包括國際投機資金。

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難以維持,1997年7月,被外國投資者拋售的泰銖貶值15-20%,政府幹預無效,最終崩潰,風暴即刻席捲東南亞,進而整個東亞。

印尼、馬來西亞、香港、韓國、日本、台灣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被中斷,貨幣斷崖式貶值,惡性通貨膨脹,金融體系崩潰或岌岌可危,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

香港雖得到北京出手相助,港幣的遭遇不像泰銖、印尼盾那樣一敗塗地,卻也未能倖免風暴的重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出資共約1000億美元幫助亞洲各國渡過難關,重振經濟,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展開金融機構重組和資本重組,調整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治理模式,加強透明度和問責制

2008年次貸危機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一一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然而,2008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

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以表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問題的根源在於:首先,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其次,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拉長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

最後,美國貨幣政策推波助瀾。美國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難以倖免,其次貸問題的嚴重程度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後來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其過程之快,影響之巨,可謂始料未及。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將全球經濟拖入全面持續衰退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那麼在中房美股這兩把高懸的狗頭鍘刀之下,第四次超級危機大概率己經在路上了,恆大、硅谷銀行事件也會越來越多。那麼面對各種各樣的經濟危機,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 儘量不要離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輕易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除非你獲得了一個更好的機會可以實現無縫對接,否則很容易主動變成失業人羣,無論是機會還是待遇都會大大貶值。

第二, 停止一切大額且非剛需的支出。比如買車,裝修,甚至換車等,特別是不要進行一些娛樂消費型的支出,這些消費支出除了讓你短期快樂之外,長期會給你帶來失去現金流的巨大壓力。經濟危機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停止,你也不知道自己的資金能支撐多久,手上有餘量才是王道。

第三, 千萬不要投資買房。現在我們國家對房地產的態度是公開的,誰都看得清楚。想要靠投資買房炒房的大概率後面高位套牢。所有投資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回報率,如果買了房子不漲就會成為長期佔用資金的吞金獸,賣不掉,住不了,嚴重降低你的現金流。

第四, 手握可保值的現金。手握現金是最好的寒冬策略,資金量大的可以適當配置一些價值穩定抗通脹且比較好脱手的貴重金屬做風險對衝,等待經濟跌倒底部再折算成現金進行市場抄底,別到了那個時候發現自己沒子彈了還負債累累,那就真的尷尬了。不過津巴布韋現金就別收藏了吧,放幾年可能還抵不上搬運費!

第五,對於負債的屌絲,最好還是回家啃老,或者回鄉種田,這兩樣是危機當下最靠的保命手段。平日要多健身,多學習,等待時機重出江湖!

當今世界,無論什麼經濟危機,糧食都不會太過短缺,所以真不要太過恐慌,主要還是資產歸零甚至是負債的問題。但最可怕的卻是,當經濟危機無法調和國內國際社會矛盾時,就只剩下戰爭這唯一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