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情感生活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

欄目: 情感生活 / 發佈於: / 人氣:6.61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理智與情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1

《理智與情感》這本書是英國文學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説家簡奧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處女作。英國文壇現實主義作品在經過40多年的青黃不接之後,終於由這部作品打破了沉悶的局面。《理智與情感》的發表無疑為以後現實主義的重新崛起和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這部小説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小説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

姐姐埃莉諾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瑪麗安的感情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奧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展現了英國鄉紳的日常生活和英國鄉村的田園風光。品讀她的作品,會使人有一種在放鬆狀態下的閒適,恬靜的感覺。

埃莉諾——為人和善,性格堅強,能妥善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係。即使在得知自己心愛的愛德華已經有婚約,而且不得不履行婚約時,依舊錶現的樂觀,讓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妹妹都看不出她內心隱藏的痛苦。這樣豁達,大度,舉止得體的女性。

瑪麗安——聰明靈巧,性格爽直,有火一樣的熱情,並且天生麗質。使眾人追捧的對象。在遭到威洛比拒絕後,痛苦得天天以淚洗面,吃不下飯,睡不着覺,後來又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

範妮達希伍德——一個重財輕義,神經衰弱的只會狂叫的女人,在這個世界上,又到哪裏去找呢?

簡奧斯丁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形象。

儘管小説對理智與情感的`對比的描寫有時過於誇張,但這種描寫能夠帶給讀者深刻的啟迪,那就是:我們要理智地對待情感。其實不僅是情感,我們還可以把它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公平、不順心的事,有時還會很惱火。這時候我們如果想瑪麗安那樣不顧一切地去宣泄,那麼不僅不會得到同情,還會更加不利於煩惱的消除。雖然後來聽説他已經訂婚,但埃麗諾能夠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這一事實。在被母親和未婚妻拋棄後,她仍對他一往情深,最終她和德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妹妹瑪麗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威洛比,而對35歲的布蘭登上校不屑一顧。當她被威洛比拋棄後,又自暴自棄,整日以淚洗面,宣泄情感,差點因此而喪命。最終,她聽從了姐姐的勸導,以理智剋制情感,嫁給了布蘭登上校。

另一方面像埃麗諾那樣理智地剋制自己,冷靜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那麼即使這樣不會使事情變得很好,最起碼不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在對待友情、宿舍關係,等各種複雜多變的關係時,我們可以多想想怎樣理智地處理這些關係,才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選擇理智,我們會變得更加成熟。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開創了作者獨特的幽默風格——模仿加反諷的諷刺手法,屬於簡奧斯丁最富有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

簡奧斯丁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著名女作家之一,介於新古典主義和浪漫運動的抒情主義之間的“小幅畫家”和“家庭小説”家,文學評論家眼裏堪與莎士比亞在不朽性方面相提並論的英國作家。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2

這天最後把《理智與情感》看完了,怎樣説呢,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有點失落。就像一個人一向在追趕某樣東西,而突然之間那件東西又不見了,此時的我就是這樣的感覺。

再來説説這部小説,它將感情,親情,友情,人心丟棄在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雖然是喜劇的結局,卻也給了人不少的壓力。小説圍繞埃莉諾與瑪麗安兩姐妹各自的“三角”感情展開,埃莉諾愛慕愛德華,卻受到嫂子的阻撓,認為他的弟弟要娶一個有財產的貴族小姐,在聽到愛德華與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諾的露西訂婚時,氣的暈倒。這就是那個社會,人的價值就是用金錢衡量,感情什麼也不是。約翰夫人,明顯就是一個理智有餘,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約翰先生,更是親情寡淡,答應亡父照顧寡母和兩個妹妹,最後卻為了省下金錢,將他們趕出去。張口閉口就是“錢”。

愛德華明明已經與露西訂婚,卻又與埃莉諾曖昧,在之後給埃莉諾帶來極大痛苦。而露西卻又是一個狡詐的女生,在聽到埃莉諾愛慕愛德華的消息時,故意與她交好,又裝作對她的信任,告訴其與愛德華訂婚的事實,這無疑是在埃莉諾的傷口上撒鹽。露西打着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諾的面前極度炫耀。而同時她也將自我的無知,勢力,巧言令色展露無遺。埃莉諾固然是一個理智凌駕於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將自我的情緒控制的很好,沒讓家裏擔心,但是自我無疑是痛苦的。因此説太過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難讓人心愛的,正因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瑪麗安,一個對感情充滿着浪漫的幻想,認為人生如果沒有一場浪漫的感情是不圓滿的。在她與威洛比的感情中,她把自我所有的感情都給了他,在得知自我被拋棄後,她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開人羣,躲在角落裏。對於一個浪漫的女孩來説,現實無疑能使她快速成長,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這個人一向遊手好閒,大手揮霍,最後迫於破產的壓力,娶了一個有財產的姑娘。他也只但是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內心卻是空乏的。

故事裏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選取的,而他們的價值觀卻是在這個社會大環境的薰陶中漸漸構成的,咱們是該譴責他們的無情與虛偽還是該同情他們呢?理智與情感,到底該如何選取的?

英國學者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杯具。”單就這部小説而言,它無疑是切合主題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卻是無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約束,缺乏一時衝動的激情,那麼生活會失去很多樂趣。人的性命不在於長短,在於是否痛快活過。三毛也説過,“等我長大了,我要做個拾破爛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撫媚的花園。正因這種職業,不但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能夠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自由愉悦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能夠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這……”這樣灑脱的人生與心態,是一個理智在先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3

同《傲慢與偏見》一樣,簡奧斯丁以一貫的風格,用細膩純熟的描述在兩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經歷中表現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

瑪麗安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她聰慧善感,在情感方面正像書裏講的“悲痛也罷,高興也罷,都沒有個節制”;而他的姐姐埃莉諾則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她的“剋制”也正是我所最為讚賞的。而這一切也決定了她們應對感情時的態度。

埃莉諾從來都是頭腦冷靜且温柔的,當她們因無法忍受嫂子對於她們母女四人的奚落以及寄人籬下的痛苦,無奈搬到遠離故鄉的巴頓鄉舍時。埃莉諾非但從未流露過一絲一毫與戀人愛德華離別的痛楚,還試圖用她的細心與温柔撫平着家人的痛苦。甚至之後,當她從露西那裏得知她與愛德華已私下訂婚的消息時,她所做的`卻是強忍淚水,細心照料安慰同樣遭受着失戀折磨的瑪麗安。但她的那內心深處熱烈的情感也因她的理智,常常無法得到宣泄,從而使她不得不一人獨自承受着痛苦。也所以使她身上那無私的善解人意的完美品質更加令人欽佩。

相對於姐姐的瑪麗安,她那常常會失控的崇尚完美浪漫感情卻亦脆弱的心靈,卻使她散發出一種別樣的迷人魅力。她對於嫂子一家的毫無掩飾的反感;對於布蘭登上校的敬重卻不失距離;對威洛比無比熱烈的愛戀;以及在得知姐姐在失戀時所為她作出巨大犧牲的愧疚……都生動詮釋着她的率性與善良,讓人不禁愛憐。

但同時不幸的是,瑪麗安對威洛比盲目的愛,使她在應對他的背叛時,幾欲崩潰,甚至病危。情感與理智的衝突在此凸顯出來,有時我想,如果當初她對於威洛比的感情沒有那麼盲目而多幾分理智,也許此時的她就不用那麼痛苦,也許她就能坦然應對這一切。可是,也許不會。當一向剋制着自我情感的埃莉諾聽到自我深愛的愛德華沒有結婚,竟然也失去了自我一貫的從容理智,哭着跑出房間時,於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感情面前,情感永遠是超越理智的。即使成熟如布蘭登上校,在二十年後看到“與自我初戀情人容貌和性情都很相似”的瑪麗安時,任會有無法掩飾的掛念擔心與愛慕。

與所有簡奧斯汀的小説一樣,這位有着無比細膩情感的女作家還是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在她心中,如她的小説一樣,對感情始終懷抱着期望,憧憬着完美。

此外書中優美的描述也為小説增色不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展現了英國鄉紳的悠閒的生活和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為小説鋪置了閒適、恬靜的故事背景。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述恰到好處,個性鮮明。

掩卷而思,理智與情感這兩個詞,一向就如小説中一樣,深深的影響着我們,左右着我們,稍有偏差就會可能使我們痛苦、迷茫。但生活不是小説,上帝不會總仁慈地帶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僅有走在這窄小的獨木橋上,搖搖晃晃,不讓自我受傷,想讓自我和埃莉諾一樣用理智控制着自我的情感。可是,有時想,像瑪麗安又何妨呢?大膽的付出真心的不顧一切的去愛人,也許會受傷,但施比受有福,當某天回首往事時,我們還能夠欣慰的告訴自我我們以往如此熱烈的愛過。相比另一些自私虛偽的威洛比日後的懊惱愧疚,如此的坦蕩不是幸福多了嗎?

Tags:讀後感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