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古人怎麼生孩子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古人怎麼生孩子,我們印象中生娃的姿勢大多來源於電視劇,產婦半躺在牀上,兩腿分開,醫生和護士在後面半蹲着接生。實際上,這是人類經過進化了好久才研究出來的生產姿勢。而在古代,生娃還有很多姿勢,是你想都想不到。下面分享古人怎麼生孩子。

古人怎麼生孩子1

1、豎式分娩

典型的“豎式分娩”,分娩時孕婦站立,至少有兩人助產,其中一人擔任從後面抱住產婦的腰,另外一個則準備接生。所以在古代電視劇裏,孕婦生產時躺在牀上大喊大叫的場面是不存在的。

2、蹲式分娩

這個姿勢想想就有點尷尬,這是比古人更久遠的古人,生孩子時感覺快生的時候,找一顆樹,雙手向上拉着樹枝借力,自己使勁兒,後面有個人負責接孩子,孩子一出來另一個人立馬用手接着。這個姿勢看上去就像是扎着馬步拉粑粑,也是最累的姿勢。

3、跪式分娩

這個姿勢不難理解了,就是產婦跪在地上使勁,後面有人接孩子。這個姿勢的優點就是對長期臀位的胎兒順利分娩很有幫助,可以幫助胎兒轉換胎位。有助於骨盆擺動,減輕手腕和手臂的緊張。缺點就是膝蓋的壓力會很大,時間長了會受不了。

那麼古代,一旦孕媽媽發生了難產,接生嬤嬤會怎麼處理呢?劇中明蘭通過站立的體位,而且還是第一胎啊,在沒打無痛的情況下,電視劇裏明蘭很快順產下大胖小子。那麼站着生在古代有沒有呢?是不是編劇杜撰的?

西方像英國,孕婦定期放血被認為是重要的事,據説可以防止胎兒溺死。放血過程中要用尖鋭的器械切開血管以排出“多餘的血”。放血有可能造成孕媽媽貧血,而這種疾病常常與懷孕一起出現。

對比來看,我國古代稍好些,有條件的家庭處理也比較科學,《諸病源候論婦人將產病諸候》中記載“婦人產,有坐有卧”,意思就是古代婦人生孩子,有坐着,也有躺着的。但古代婦女首選的'生孩子方法是坐着生。

坐姿分娩屬於受古代,孕婦推崇的“豎式分娩”,豎式分娩有多種姿勢有站立式、蹲式、跪式、坐式。也就是説,古代,孕婦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種體位。看到了吧,古代生,孩子的姿勢也是五花八門的。

古人怎麼生孩子
  

到了今天,上述五花八門的分娩方式也就是現代產房裏説的“自由體位”分娩。

在西方國家,鼓勵產婦根據自主意願選擇任何一種體位分娩,根據環境因素、助產士對每種接產方法的熟練程度和孕婦及胎兒的情況加以選擇,包括仰卧位、(支撐)坐位、側位、(支撐)蹲位、跪位、直立位及手膝位等。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產婦分娩的體位依然是取仰卧位,從分娩的生理來説,仰卧位並非理想體位。但是其優點是:有利於醫生、助產士經陰道助產手術操作,如會陰切開術、胎頭吸引術、產鉗術等,對新生兒處理也比較方便,適合醫務人員的需要。

其缺點包括:仰卧位時增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迴心血量減少,產婦可出現仰卧位綜合症。其結果可誘發胎兒宮內窘迫和產後出血增多;仰卧位分娩使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產道較狹窄,增加難產的機會;胎兒的重力失去應有的作用,導致產程延長,繼發宮縮乏力。

包括跪、坐、蹲、站式分娩在內的都屬於立式分娩。立式分娩是一種自然的分娩體位,因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可以減少產婦媽媽的陣痛,也更有利於孩子的產出,而且在生產中換不同的姿勢,可以增大產道出口,比如説蹲式分娩。

產婦處在立式狀態下,體內還會能分泌更多的內啡肽,有研究表明,多分泌出來的內咖肽能減少孕婦50%的陣痛時間,進而幫助孕婦減少生產時間。

因為孩子在媽媽體內的姿勢絕大多數是頭朝下,胎兒縱軸與產軸一致,故能充分發揮胎兒的重力的作用,可使胎頭對宮頸壓力增加,也可使宮縮加強,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發生率降低。

直立式分娩的優勢如下:符合人體生理狀況;縮短產程、減輕陣痛;減少胎兒窘迫發生率;減少孕媽媽低血壓和仰卧位綜合徵的風險;降低感染率。

直立位分娩的缺點:分娩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孕媽媽易發生陰部血腫;坐立位分娩時胎頭娩出較快,易造成新生兒顱內出血及陰道、會陰撕裂,急產及產程進展較快的孕媽媽不宜採用;接生人員保護會陰和處理新生兒不方便。

在分娩的過程中,具體要採用哪種方式進行生產,還是要醫生和助產士根據孕媽媽的實際情況以及孕媽媽的意願來決定哦。

古人怎麼生孩子2

下地坐草──古代女人不躺牀上生孩子

“夫人,用力、用力,看到孩子的頭了!”產婦躺卧牀鋪,產婆不停掀開厚被檢查。這樣的臨盆場景,我們常在中國古裝劇見到。但如果比對醫書文獻,畫面也許有點 bug──古代婦女最尋常的分娩方式並非平躺牀鋪,而是半蹲在地面、上身直立着生孩子!

“古時婦人產,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從南北朝醫家的這段話就能看出,女人分娩不僅性命攸關,而且是離開牀榻、下地蹲坐着生產。地上會鋪草堆或獸皮,一方面避免嬰兒落地受傷,另一方面也防止血水弄髒屋舍,觸忌犯神。

然而,生產是窮盡氣力的生死馬拉松,蹲踞垂直的姿勢好施力,卻很難支撐十數個小時。正因如此,產房內便需要數名“抱腰人”(又名“看產人”)幫忙。這些女性助產者一人站在產婦背後,環抱撐住她的腋下,讓產婦能安心倚靠;另一人則在產婦身前,準備迎接新生兒。古書裏罕見臨盆一詞,“分娩”也是宋代以後才較常用,1500 年前的人若説“抱腰”,就代表要準備替婦人接生了。

只是,生產如此辛苦,為什麼古人不在鬆軟舒適的牀上呢?

可能方便產婦用力、胎兒順行,應該是主要原因。此外,從唐代以前的文獻看來,牀高可達數尺(一尺約 23 公分),南朝便曾有孕婦想流掉孩子,“自牀投地”無數次。設身處地試想,對大腹便便的孕婦和協力抱腰的產婆們來説,躺在高牀上生產,恐怕不是最佳選擇。當然,物質條件也可能需納入考量。古時生活不如現代優渥、方便,上網採購 24 小時送到家,牀榻等傢俱遠比今日珍貴,若被大量血水浸透就報廢了。

四川大足寶頂山的石刻,相傳由宋代僧人趙智鳳鑿建。其中,“臨產受苦恩”石像生動呈現古代婦女的生產場景,產婦以直立體位臨盆,助產者一人在背後抱腰,一人在前面準備接生。

逐月養胎,古代,孕媽咪食譜

生育,不僅是女人九死一生的'大事件,對男性社會來説,也是傳宗接代的關鍵時刻。從漢朝起,醫學對女性身體的照護明顯聚焦在“生育”,懷胎、分娩、產後,都有調養建議與禁忌規範。

大約在 5-7 世紀之間,這些持續積累的知識開始被歸納整合。在性別化身體觀的基礎上,漸漸趨向一致標準,奠定了中國婦產醫學在宋代獨立成科。

古人怎麼生孩子 第2張
  

例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建議孕婦常服“當歸散”。南朝醫生主張懷孕七個月服用以丹蔘、人蔘、當歸等調製的“丹蔘膏”,幫助順產;但北齊徐之才卻説“丹蔘膏”太過滑利,應該到十月再吃。唐代孫思邈採用了徐之才的説法。到宋代,懷孕七月服用滑胎藥的説法,就不再流傳了。

另外,徐之才還提供精細的“逐月養胎方”,按懷胎月份建議產婦適合的穀物、肉類,再搭配藥方滋補。放到現代,大約就像孕媽咪“每月推薦食譜”,為胎兒每個階段的發展補充適當養分。

養胎有大吉,自然也有大忌。中國經脈觀於漢朝後確立,醫書也會提到懷胎逐月須避免的扎針穴位,以免不慎流產。

不吃醬油、不聽惡言,胎教傳統淵遠流長

多吃什麼小孩皮膚好,少碰什麼胎懷得穩,歷來有各式各樣的經驗傳承,讓許多現代準媽媽壓力沉重──媽咪不孤單,這種煩惱古代產婦也有!

古代醫方記載的不只草藥、鍼灸,還有今日看來的迷信偏方。因為在前科學文明的時代,“方”即為除疾保命之道,草藥是一種方、避鬼神也是一種方,都是為了護佑產家和產婦平安順遂,故而記載在醫方中。

以下這些,醫方也有。孕期不宜吃醬油,孩子皮膚會黯黑。不要吃薑,以免生出似姜形、有六根指頭的小孩。想生兒子,就多看雄雞虎豹、耍刀弄劍;要生女兒,不妨戴耳飾、串珠子,玉佩響叮噹!若期望孩子乖巧善良懂禮貌,注意了,肉塊割不正不吃,坐席不正也不坐,非禮無視、勿聽、勿言──因為孕婦耳濡目染,經由“外象內成”,孩子也會受影響。

誰説古人和我們差很大?今日人們司空見慣的“胎教”,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寫入醫方,存在古人的生活世界了。

這些養胎之道貌似不“科學”,其實反映了中國“氣的身體觀”。當時的人以“氣”理解世界,天地藴含氣、人也以氣為生,氣在萬物自然間流通,與我們的身體相互感應。外在醜惡或美善的人事物,其形、其氣會通過母親身體,影響胎兒。於是,便有士人這麼説:“諸生子有痴疵醜惡者,其名皆在其母。”小孩的品質,成為評斷孕婦言行舉止的判準。

古人怎麼生孩子3

當現代寶媽還在猶豫是選擇剖腹產好還是順產好的時候,是否想過古人是如何生產孩子的?

他們都毫不猶豫的説肯定是躺着生的啊!看了這麼多年的古裝劇了,還不知道?其實大家都被電視劇欺騙了這麼多年了,不妨讓大家都知道這個真相吧。其實古人生孩子的姿勢各式各樣,其中最為流行的就是“豎式分娩”。當然也有其他的分娩姿勢。古書中有記載,大概意思是,古代的孕婦生孩子的時候,一般比較流行的還是坐着生孩子,也稱為坐姿分娩,這類分娩方式是豎式分娩的一種比較大眾的分娩方式。像電視劇那種躺着分娩的並不存在。

但豎式分娩並不只是坐姿分娩一種,還有其他很多種姿勢的分娩方式,它在古代多種分娩方式中是最常用的一種。比如説跪式的、蹲式的以及立式的分娩方式。之前趙麗穎主演的特別火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生產時採用的就是立式的分娩方式。可見古代人分娩的方式真的是五花八門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人為什麼不躺着生孩子呢?

其實在古代,古代人的生活條件並不是特別的好,有的甚至更差,因此,當地的衞生以及醫療方面的條件都很差勁,所以在古代,生孩子更多可能會帶走母親的生命。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孩子,寶媽也避免不了疼痛,與其都是痛不如採用最舒服的方式來生孩子,但是在這麼多種的生產方式上,坐着生顯然是最舒服的一種了,但躺着生孩子在古代似乎並不提倡。

所以綜上,古人選擇豎式分娩,主要原因還是豎式分娩相對於躺式來的有利的多。由於地球的地心引力的作用,豎式分娩更容易讓孩子生出來,更多的是可以為孕婦省下好多力氣。

古人怎麼生孩子 第3張
  

除了順產,古人和現代一樣的,也有剖腹產,但是這樣的方法危險係數極高。在古代,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沒有先進的設備和較好的麻醉,藥藥效。

古代,孕婦只有在順產實在生不出來才會用這種方式,不過使用剖腹產的十個有九個都在生完孩子之後當場去世

因此,古代人雖然有很多種不同的生產孩子的方式,但是在古代還是有許多的產婦因為難產而去世。所以,看完古代人怎麼生孩子的文章後,生完孩子的寶媽是不是覺得自己當初生孩子也不是很痛了?

Tags: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