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伶牙俐齒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03W

偶然看到北師大教授于丹的一篇文章,裏面提到了她女兒小時候的兩件趣事:“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説了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伶牙俐齒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

“她喜歡把我們的大牀當蹦牀,有一回她爸爸説:‘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牀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説:‘人生得意須盡歡! ’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結舌。”

看到這段的時候,不禁一笑,好可愛機智的孩子。不過更加感歎的,是這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這件事

不只是能説話這麼簡單

想起一位4歲孩子的爸爸説的一個事情。

有一次他兒子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對方是個跟兒子同歲男孩,雙方家長把兩個孩子叫到一起問原因,對方的孩子説是他兒子搶了他的玩具,而且不講道理,還先動起手來。

這位爸爸很瞭解自己的兒子,平時從來不搶別人的東西,先動手的可能性也不大。但那孩子把細節描述得繪聲繪色,又讓人不能不信。

他蹲下來問兒子,是對方説的那樣嗎?只見兒子雙手攥着拳頭,頭也一直低着,怎麼問都一個字也説不出來。

他沒辦法,正要跟對方家長道歉,旁邊一個小朋友走過來,説是對方先搶了他兒子的玩具,搶不過來就打人了,剛才還撒謊。隨後又有幾個小朋友也過來説看見了。對方父母這才不情願的領着那孩子走。

這位爸爸很着急,兒子怎麼就嘴這麼笨呢?好多次都是這樣,什麼事兒一句話就能解決的,非得悶在心裏不説。

“嘴笨”是他給兒子的標籤。也是很多爸爸媽媽,給説話遲緩,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的孩子貼的標籤,併為此心急不已。

其實孩子“嘴笨”不可怕,因為語言能力並不是先天就決定的,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改善。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是3-4歲,而且在12歲之前,孩子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都是甩開我們成年人幾條街的。

但如果語言能力這件事沒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那麼其他“伶牙俐齒”的孩子倒是可以説“可怕”的。因為不善言辭的孩子,不僅容易在日常吵架鬥嘴這些小事兒上受到委屈,更容易在日後的很多重大機遇來臨的時候,被其他條件相似,但伶牙俐齒的孩子搶佔資源。

當然,真正的伶牙俐齒體現的是建立在知識、邏輯基礎上的一種思維能力。不是強詞奪理,更不是誇誇其談。它的背後,需要的是父母悉心的引導和教育,需要的也是合適的方法和有意識的鍛鍊。

父母先下功夫

是孩子語言能力出眾的前提

1、陪孩子説話別偷懶,最佳時期別錯過

身邊有一對夫妻,雙方都在中科院搞研究,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生完孩子就把孩子帶回老家讓老人照顧。

因為老人有口音,所以夫妻倆跟老人商量儘量少和孩子説話,結果孩子到了3歲還不會説話。不過夫妻倆也沒重視,認為愛因斯坦也是説話晚。

待孩子長大一些,夫妻倆察覺到不對,這時候才開始着急,帶孩子奔走各大醫院檢查,結果是腦部發育都正常,就是因為錯過了語言最佳學習期,直到孩子十幾歲還不能完整的説出一個句子。

醫生説,這幾年每年都要收治很多這樣的孩子,急切的呼籲父母們多跟孩子交流、説話。

我們一般家庭可能不會像這個事例中這麼極端,但在陪孩子的時候偷懶還是挺普遍的。

有一次在肯德基吃東西,對面坐了一對母女,孩子應該就是6、7歲左右。媽媽一直在玩手機,孩子幾次跟媽媽説話,媽媽都“恩”“別説話,快吃”“哦”這樣回答,後來乾脆從包裏掏出一個平板給孩子找了個遊戲玩。

過多的使用電子產品,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眼睛,而阻礙了孩子與周圍人的正常交流。對於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前面提到于丹的孩子可以出口就是古詩詞,也是因為于丹家裏在孩子玩滑板的時候,也跟在孩子後面背誦古詩。在孩子洗澡的時候,也見縫插針的來首古詩。

輸入的多了,輸出自然也就變得容易了。

2、修辭手法不怕多,更不必刻意簡化

雖然能堅持每天給孩子讀半個小時以上繪本的家庭並不算多,但多讀書已經成為了無數家庭的共識。可讀書,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嗎?

聽到過一位4歲孩子的媽媽給孩子講《絨毛兔》的故事,裏面有一句是“他們又能像過去一樣在花園裏,在茂密的紅莓叢中,在鮮花與蝴蝶的飛舞中盡情嬉戲玩耍了。”這位媽媽直接簡化成:“他們又能像過去一樣快樂玩耍了。”

這位媽媽的理由是,原來的句子太長,害怕孩子聽不懂。

其實父母們只需要在孩子一歲之前注意用詞簡潔就可以了,當他過了1歲,日常的如“杯子”“蘋果”“高興”這些常用詞,已經在他的詞彙庫裏保存了。

孩子們無論是日常説話還是以後的演講、寫作,本質上都是表達。孩子3歲以後,多一些的修辭手法多一些的詞彙灌輸,對孩子是非常好的語言刺激。對他日後表達自己又非常大的好處。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把很美很流暢的句子,刻意轉化成簡單的詞彙和乾癟的句子傳遞給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語言貧瘠,並且表述受限制,變得特別格式化。還是那句話,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高到大人難以想象。

3、鼓勵孩子開口,不代答不催促

這個道理相信很多父母都懂得,但是做起來往往不那麼容易。因為我們替孩子着急啊。

經常遇到親戚朋友,來問孩子諸如;“幾歲啦?”“你屬什麼的呀?”“你在那個幼兒園上學啊?”這些問題,有時候孩子就愣愣的不説話,如果父母不打圓場,感覺既讓孩子尷尬,也讓對方很尷尬。還不如自己代為回答的好。

遇到孩子不愛開口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着急,慢慢的引導和啟發孩子自己回答。回答不上來幫孩子個小忙也沒問題,但不要次次都幫。

可以沒事兒先跟孩子在家裏做個小練習,教孩子一些回答問題的方式和語言,當他熟悉了,不害怕了,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放鬆一些。

有位媽媽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她女兒跟別人説話總是很拘謹,喜歡看地上或者擺弄手。她就在家裏跟孩子玩相互提問和回答的遊戲,並且讓爸爸幫忙全程錄下來。再反覆給孩子看。漸漸的孩子就學會了説話看着別人的眼睛,回答問題要清晰簡潔了。

4、提供多種交流機會,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在國內的時候,英語口語都不太好,但是出國一段時間之後,確進展很快。一方面是有語言環境的薰陶,另一個原因就是切實的交流的需要。如果自己不能説出來,別人就不會明白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現在的孩子們有不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想吃什麼指一指,或者説一個詞,父母就給備好。活動範圍就是家庭和幼兒園。這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也十分不利。

最好就是讓孩子充分的去表達自己,你知道他想要什麼或者想做什麼,可以先裝作不知道,不理解,等着孩子來告訴你,説服你。如果有機會,帶孩子出去走一走,認識認識不同的人,或者給孩子報個他喜歡的興趣班,也是很好的選擇。

主要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他多跟同齡人聊天,能多見識到不熟悉的事物,多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5、不必刻意糾正,就讓他不着邊際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常有不着邊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時候。聽兩個孩子聊天,用“東拉西扯,鬼話連篇”形容都不為過。哪怕是一個孩子,他嘮叨起來也恨不能把他趕緊哄消停了。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強行干預孩子,糾正孩子對詞彙的理解錯誤,説話中的邏輯錯誤,戳穿他對事實的誇張和虛構,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他的“胡説八道”,同時鍛鍊了他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這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原則性的錯誤,像説髒話、侮辱他人這些,父母沒必要過多的糾正。不如讓孩子的想象力飛一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語言能力直接關係着孩子能否正確表達自己,能否順利學習知識,能否愉快的與人溝通。

家,就是進行語言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就是進行語言教育的最好的老師。父母們把功夫下到了,一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的孩子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