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該不該教孩子“以牙還牙”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3.08W

問:我的兒子3歲了。是個老實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有時手或瞼還被抓破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

該不該教孩子“以牙還牙”

答: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發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後天也許倆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不必看的那麼嚴重。

但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實,總在外面挨欺負,三天兩頭“掛彩”回來,恐怕哪位家長都受不了。怎麼辦呢?

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一般是不讓孩子對欺犯行為作出反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惹不起,還躲不起”堪稱是這種教育的“經典”。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避開來自外界的“威脅”,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外來的侵犯,學會保護自己。惹急了,也就是帶着孩子找對方家長,卻不告訴孩子自己應該怎麼解決。

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不知所措,要麼怕“報復”,忍氣吞聲;要麼大哭不止,仍舊找家長“告狀”。

這樣長此以往,受欺負的一方過份忍讓,不僅助長了對方的攻擊行為,讓霸道的更加“有恃無恐。”也會在受欺負的孩子心理埋下陰影。這種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對自己沒信心,易屈服於外界的壓力。有的甚至會影響一生的發展。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要獨立面對來自生活各個方面的衝擊,與其家長像老母雞一樣,總是把孩子護得緊緊的,不如把自護本領早一點交給孩子,這個自護本領就是,讓孩子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前提下,獨立面對外來的各種挑戰應付各種問題,尋找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們首先不欺負人,尤其不能欺負比自己弱的人。

如果別人欺負你,你可以躲過,也可以和他面對面講理,甚至還手抵抗,總之你不要受到傷害。這世界上有正義,也有權利,每個人都應該有勇氣維護它,捍衞它,哪怕被碰得頭破血流。

在外來侵犯面前,退讓是怯懦的表現,是不勇敢;只會嚎陶大哭,聽任拳頭落在自己頭上,是愚蠢。

對一般孩子尤其是生性老實的孩子,家長平時應注意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除了給孩子講如何對待別人的欺負及怎樣處理外,還要鼓勵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在遊戲中建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

有的孩子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在集體生活中也表現得內向,畏縮,家長和老師要注意糾正孩子的這些不足,創造條件,使他們多接觸人,接觸新鮮事物。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勇於表達,敢於據理執爭的勇氣。

講這些,並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頭上長角身上長刺。誰也不能碰一下的“小霸王”而是糾正許多家長兩種不正確的做法。

一是“保護型”,一看自己的孩子捱打了,就再也不讓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虧,“你出去又打不過人家,還是在家呆着吧。”

這類家長也不讓別的孩子到家裏來玩,怕人多又打架。

二是“攻擊型”,知道孩子捱打後,不管怎麼回事,首先反映就是“這還得了,找他們家長去”,或者就乾脆告訴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齊出動,給孩子壯膽。

“保護型”家長的作法,由於過分限制了孩子的行動,將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羣,對外人充滿敵意,也會變得膽小怕事,缺乏交際能力。

“攻擊型”家長的作法則會使孩子養成“報復”心理,不管是誰,只要“觸犯”了我,都要給予回擊,“以牙還牙”,決不手軟。

這兩種家長的作法都不足取,只能使孩子走上兩個極端,要麼很怕事,要麼很霸道。

我們主張“理智型”的作法。

“理智型”家長的作法是,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客觀地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在這件事上,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告訴孩子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應該如何解決。

在批評別的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給自己孩子指出在這場事件中的責任,不要把埋怨都傾泄在別的孩子身上。即使發生矛盾的主要責任在對方,也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大度,不耿耿於懷。

要讓孩子知道,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對來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擊是必要的。

有時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諒也是應該的。

現代的獨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家長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受氣包”,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