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43W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兒童只有擁有良好的記憶力,智力才能不斷髮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現在分享“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1

看不見就是消失了

勞倫特5個月了,手腳的動作與視線之間變得更協調了。皮亞傑拿着玩具去逗引兒子,勞倫特會朝着玩具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動作,並伴有急切的“嗯呀”聲。但是當玩具移出他的視野之外,他也就甘心罷手了,不再去搜尋,視線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臉上。是不是勞倫特認為不在自己視野中的玩具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以後的兩個月中,皮亞傑依然沒有發現勞倫特會尋找視野之外的玩具。皮亞傑在觀察記錄中寫到:“在給勞倫特餵奶時,我給他奶瓶,他伸手去拿。

但就在這時候,我把奶瓶藏在手臂後面。如果他看到奶瓶的一頭露在外面,他就會蹬腳叫喊,做出種種模樣,想要得到奶瓶。然而,如果我把奶瓶完全藏起來,什麼也看不見,他就停止哭叫,似乎奶瓶已不再存在,已融化在我的手臂裏。”

眼不見,心還在想

勞倫特7個月零13天的那個下午,對於皮亞傑來説有着非凡的意義,因為勞倫特的反應明顯與以前不一樣了。他看到了父親手中的玩具熊,依然興奮地想伸出手去抓,父親用手擋住了孩子的視線,玩具熊消失在勞倫特的視野中。這次,他突然試着拍打父親的手,用力要挪開它或壓低它,努力想拿到這個看不見的小熊。

皮亞傑從孩子的這個動作意識到孩子已經“眼不見,心卻在想”。從那一天開始,勞倫特經常表現出想去尋找見到過又被隱藏起來的物體,他意識到“看不見的東西”依然存在。

小皮球怎麼不見了

10個月的勞倫特已經學會了爬,他活動的空間更大了,經常會爬到地毯的另一邊去尋找媽媽剛才藏在地毯下的玩具。一天,皮亞傑給他買來一隻小皮球,勞倫特十分喜歡,整日捧着它,看着它滾來滾去。小皮球滾到父親的腳邊,皮亞傑彎下腰去用手蓋住了球,並悄悄拿走了球。

勞倫特迅速爬到父親身邊,用力挪開父親蓋住皮球的手,發現皮球不見了,他緊皺着眉頭露出十分驚奇的表情。因為他是那麼地堅信皮球是在父親的`手下。皮亞傑分析嬰兒這時的思維特徵,認為他們已經開始具有了“客體永存性”的概念。

皮亞傑在對他的三個孩子進行觀察時,發現他們都是在快滿週歲的時候,才會尋找被藏起來的東西。他們懂得不在眼前的物體依然存在,正是這種認識使嬰兒的智慧有了一個新的進展,但同時也增加了嬰兒的痛苦,他們認為母親一定在某個地方,但卻不和我在一起,這使得嬰兒的情感發展更為豐富。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半客體永存性

在此之後的幾天,皮亞傑又與兒子勞倫特進行了一場遊戲。勞倫特11個月的一天,皮亞傑拿走了勞倫特抱着的玩具熊,把它放在紅色的枕頭下,勞倫特爬到枕頭邊,迅速地把小熊找了出來。

然後,皮亞傑又一次拿走了小熊,在勞倫特的注視下,把小熊放在紅枕頭下,再取出來,在勞倫特的面前晃了一下以後又放到藍色的枕頭下。皮亞傑想知道,勞倫特將會在什麼地方去找回小熊。結果勞倫特還是爬到紅色的枕頭下去尋找,當然是一無所獲。

皮亞傑認為12個月左右的嬰兒確實相信被隱藏物體的永久存在性,否則不會去尋找。但是,這時嬰兒對於永存物體的位置認識還存在着明顯的欠缺。他們所表現出的只是重複他上一次找到過物體的動作。這説明,嬰兒的某些認識過程還沒有得到發展,稱作“半客體永存性”。

真正的“眼不見,心卻能想”

皮亞傑對1歲以後的嬰兒進行一個實驗。如果先把娃娃藏在布A下,然後讓嬰兒看着將它移到布B下時,他們會正確地在布B下尋找。但如果娃娃先被藏在布A下,然後不讓嬰兒看到,將它移到布B下(比如在轉移時兩塊布部分疊蓋在一起),這時嬰兒就仍會錯誤地在A下尋找。

1歲後的嬰兒能跟蹤注視物體位置的連續變換,他們能夠正確地找到隱藏的物體,但是對沒有實際看到的一些可能發生的動作依然沒有概念。用皮亞傑的術語來説,就是嬰兒還不能處理“看不見的轉換”。

只有到了18個月以後,嬰兒能夠理解看到的和沒有看到的轉換,並在最後一個隱藏地點尋找沒有親眼看到藏起來的東西。這時,嬰兒的思維就真正發展到“眼不見,心卻能想”的階段。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2

首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皮亞傑看來,兒童客體永久性的發展是逐漸的連續的而又緩慢的一個過程。在嬰兒時期有分離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寶寶從出生時,對於照顧者的依賴情緒不是一時半會就還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引導寶寶對於其他客體的認識,而不是急於讓孩子放下依賴性。

教育手段要符合客觀規律,因此作為家長不應該"急攻進切"。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寶寶多熟悉其他人的存在,這時候就體現了家庭成員的重要性了,成長路上,爸爸媽媽都要擔起陪伴和教導者的角色,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如此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只需要媽媽的存在,而是應該多一些家人分時間段輪流和寶寶一起成長,給孩子與他人相處的空間,到了一定階段,有必要讓他看看家人以外的新鮮面孔,從潛意識上讓他明白視野之外還存在很多客體存在。

“躲貓貓”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第2張
  

其次,我們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

不要覺得驚訝,皮亞傑提出的客體永久性理論中的重心點,就是孩子的搜尋能力和他對客體認知的發展是基本成正比的。而在幼兒時期的寶寶,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語言系統、邏輯框架,依靠講道理來説服寶寶是很不現實的一個方法 ,他們需要直觀形象的教導,才更容易理解大人所表達的東西。

而躲貓貓遊戲恰好是提升搜尋能力最合適的一個方法,同時也具有較大的趣味性。而躲貓貓遊戲恰好是提升搜尋能力最合適的一個方法,同時也具有較大的趣味性。

布蘭科建議説,玩躲貓貓遊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這個遊戲能夠鍛鍊寶寶對人或者事物的記憶,發展寶寶的情感智力,逐漸地,寶寶就會明白短暫的離開並不是永遠消失,就不會為之難過。玩遊戲時可以利用門或者窗簾之類的物體,將身體藏起,只探出一點頭來,對着嬰兒説:"不見了,不見了"。

然後等寶寶有個反應空間,再出現在寶寶面前,一開始可以發出一點聲音引導孩子的尋找方向,給孩子一個適應的緩衝階段。而且心理學家認為,躲貓貓能鍛鍊孩子的認識力和社交技巧。同時也可以使孩子情緒愉快,增加寶寶與父母的感情。

最後,巧用小道具,增強孩子認識客體永久性。

躲貓貓其實不僅可以是人和寶寶,也可以把一些玩具藏起來讓寶寶去尋找,最好是借用一些會滾動的東西,比如球型物體,隨意把球拋出去,當寶寶雖然看不見球了,但他仍然能在自己的內心回憶球滾動的軌道,從而找到這個移動的物體。之外,也可以讓寶寶試着認識童話、漫畫人物或者物品,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熟悉各種常見的人物和物品,並鍛鍊寶寶手指的'靈活性,發展語言能力。

或者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布偶玩具,告訴他當媽媽不在的時候,還是有小玩具代替媽媽陪伴你,並且承諾離開只是暫時的,媽媽很快就會回來。讓孩子抱有期望。面對暫時性分離,寶寶的情緒和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長期照顧者身上,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助於緩解分離帶來的負面情緒。

家長的注意小事項

此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長需要家人的陪伴,過分的強調自我發展會讓孩子變得迷茫,沒有安全感。孩子的認知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可以隨着寶寶的成長而適當增加遊戲的難度。也就意味着,躲貓貓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家長和寶寶反覆練習。

並且提醒各位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要表示理解,不能斥責、恐嚇或者哄騙孩子,不要讓孩子從依賴你變成懼怕你或者不再信任你。要理性認識孩子的發展規律,一方面要學會"忍痛放手",讓孩子慢慢獨立,另一方面,也要多加陪伴和教導,建立起孩子的認知觀念。

每一個寶寶都有他獨特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放寬心態、適當引導,教育沒有捷徑,需要一點點慢慢的灌輸,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女家長們帶來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