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鬚知 別再強迫孩子做這3件事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3W

一、強迫孩子打招呼

家長鬚知 別再強迫孩子做這3件事

見面問好是我們的傳統禮儀,如果孩子沒有養成這個好習慣,這似乎是一種缺少教養的行為。

然而,想讓孩子變得願意主動和他人打招呼,絕對不是在ta遇到XX叔叔,XX阿姨時,才來當面數落ta——

“跟叔叔説早上好……叫你問人呢!這孩子真沒禮貌!”

“阿姨來看你了,叫阿姨……你怎麼不説話呢?”

孩子在自己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處於自己陌生的環境中時,會本能地表現出畏怯和害羞。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導致的,在陌生人面前,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防禦退縮。

如果你想讓“打招呼”這種行為變成孩子願意主動做的一件事,你應該做到:

1、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了解這個人,自熱而然地建立起他們之間的“友誼”;

2、別等到該打招呼的時候才來強迫孩子,平時多花時間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和他人打招呼問好,那才叫教育孩子:給孩子講相關的故事、看相關的繪本、甚至玩過家家,都可以,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知道在什麼場合應該跟別人打照顧,問候他人的方式有哪些;

3、除了刻板的“早上好”、“阿姨好”、“叔叔好”……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打招呼方式,例如跟對方微笑、跑過去給對方一個小小的擁抱,或者俏皮地跑到對方的背後給ta一個驚喜等;

4、多給孩子做榜樣。

二、強迫孩子分享

還有的媽媽,常常為孩子的“自私”感到苦惱——

“明明有兩個玩具,他寧願把其中一個晾在一邊,也不願意分給別人玩!”

“每次看到有人動他的東西就哇哇大哭……這麼小氣怎麼辦?”

其實寶寶的行為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氣”,而是ta暫時還不能理解“分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大概從2歲左右開始,孩子就會進入到物權意識敏感期,只要是他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護在身後,別人一旦侵犯,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緊張焦慮。

在“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看來,ta的一個破玩具也可能和你的戒指項鍊一樣重要,要是被別人拿走了,ta就會瞬間變得很不安。

這種情況下,要是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忽略ta超強的“物權意識”,孩子可能會覺得:其實爸爸媽媽並不重視我的感受,他更關注別人要的是什麼。

更壞的結果是,孩子逐漸變得不那麼忠於自己,什麼都讓給別人,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卑微的位置。

但分享是一種美德,孩子始終要學會的,如何讓他慢慢理解分享的意義呢?

1、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過度,這個敏感期得到滿足後,孩子自然會過度到“願意分享、樂於分享”的階段;

2、多讓孩子和其他寶寶接觸,讓寶寶在羣體遊戲中領悟到分享的意義;

3、還是那老三樣:講故事、讀繪本、發揮榜樣的力量。

分享屬於一種社會化行為,家長多引導,能讓孩子更快地理解這種行為的意義是什麼。

三、強迫孩子合羣

還有的媽媽,深深知道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要從娃娃時期抓起,要是看到自家寶寶不愛跟別的小朋友玩,又要開始犯難了:“寶寶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是不是有點孤僻啊?”

更有的媽媽,會對孩子發出指令:“去!跟哥哥玩,不要自己呆在這!”

先別急着給孩子貼上“孤僻”的標籤,3歲前孩子的人際交往特點是這樣的:

1歲前:最愛家人,無朋友概念

1歲前寶寶對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強烈,只要家人不在身邊就會變得焦慮不安,至於朋友到底是神馬,ta真的還不懂,也不在乎。

1-2歲:“撩一撩”同齡小夥伴

1歲以後寶寶開始逐漸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強烈,僅僅停留在看心情“撩一撩”的狀態,不見面就不想念,更多還是依賴家人的陪伴。

2-3歲:開始喜歡小羣體玩耍

2歲後,寶寶看到同齡的小夥伴會表現出親近的意願,開始互動,進行簡單的交流,交換玩具,並喜歡模仿對方的行為,有時候甚至還會想念自己的小夥伴。但媽媽可能也會發現,寶寶有時自己也能玩得很歡。

其實,寶寶的這些表現跟“孤僻”、“不合羣”一點關係都沒有。3歲前的孩子以獨自遊戲為主,但這時候他們多半已經表現出一定的親社會行為。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合作性的遊戲,如躲貓貓、滾小球、排排坐等。

通過遊戲,讓孩子學會與同齡的小夥伴交流、互動。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不合羣”的標籤,然後強迫ta跟其他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