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美文閲讀

蝗蟲真的吃人嗎

欄目: 美文閲讀 / 發佈於: / 人氣:2W

蝗蟲不會吃人

蝗蟲真的吃人嗎1

蝗蟲不會吃人。首先蝗蟲是植食性昆蟲,天生就是不吃肉的。因此它的口器也是符合植食的特點。

其次,蝗蟲即便想吃肉,也沒有這種能力。它的口器無法撕裂人的皮膚,我們常説的被螞蚱咬了,實際上是被蝗蟲大腿上的刺弄傷的。

不過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種叫做“草螽”的昆蟲,既像尖頭螞蚱又像蝗蟲,其頭部呈橢圓形,頭頂尖,生有兩根長鬚、臉扁而斜有一對彎曲長牙,形似鉗子,顏色鮮紅,雄蟲背部有“發音鏡”,鳴聲為尖鋭連續不斷的“…嗞…”較為剌耳,體色大多翠綠色也有褐色個體。經常會把它和蝗蟲弄混,誤以為草螽是蝗蟲。

蝗蟲真的吃人嗎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蝗蟲天敵防治;

自然界中蝗蟲是很多動物或者昆蟲的食物,如鳥類、蜥蜴、青蛙、螳螂、螞蟻、步甲、食蟲虻等等都是蝗蟲的天敵,保護和充分利用這些蝗蟲的天敵,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災的發生;

2、生物藥劑防治;

目前生物藥治防治蝗蟲主要蝗蟲微孢子蟲、印楝素綠僵菌等,這幾種生物藥劑對蝗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通過養雞、養鴨防治蝗蟲,蝗蟲孵化兩個星期左右是滅蝗的最佳時期,這時蝗蟲不會飛,雞鴨吃起來正當時,所以防治蟲害發生採用生物防治最好,既能減少藥害維護生態平衡,又可通過養雞養鴨獲得一部分收益。

一、蝗災時蝗蟲真的吃人嗎?

蝗災時蝗蟲是不吃人的。蝗蟲有植食性和食肉性兩種。發生蝗災的是植食性的蝗蟲導致。而食肉的是蟈蟈等,不會發生蝗災。因此耕種幫建議發生蝗災時,蝗蟲是不會吃人的。

二、蝗災的現代防治方法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2、藥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如5%鋭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噴施。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薰殺。施藥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週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藥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藥液中,浸沒8小時,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藥,該法殺蟲率高、滅殺範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着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一項試驗,將大量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只鴨子就能把4000畝土地裏的蝗蟲吃得乾乾淨淨。此外,掛網田間的園蛛及狼蛛、貓蛛等遊走蛛,也能在田裏迅速找到小蝗蟲並將其吞食。

同時廣大農民應儘量保護農田蜘蛛以防止蝗害發生。具體做法是,收割後不要把稻草隨便燒掉,而將其放在田裏,為蜘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做法是:在收割前後將發現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並加以保護。

蝗蟲真的吃人嗎2

中國歷史上是怎麼抵禦蝗災的呢?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較為典型的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業自然是備受重視的。

中國悠久的農業發展史和文字記載,為我們瞭解古人的農業技術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詩經·小雅》

“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這是兩三千年前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描繪的農業生產中關於蟲害的記載。“螟螣”、“蟊賊”就是田間各種害蟲。最後一句説:田祖保佑啊,把這些害蟲都投進火裏燒死吧。説明自春秋時期,就有田間治蟲的觀念和措施。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這是關於中國古代蝗災的較早的'記載。

但是當時應對蝗災的辦法是比較消極的,正如《史記》記載,漢文帝年間,“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諸侯毋入貢,弛山澤,減諸服御狗馬,損郎吏員,發倉庾以振貧民。”

將蝗災與其他天災一樣,看作是君王德行不施的結果。因此一有蝗災奏報,皇上就會做出一些樣子,施行德政,賑濟災民。而廣大地方官和民眾更是不知所措,只能焚香祈禱:蝗蟲啊,快點走吧。

積極治理蝗災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歷史人物就是唐代明相姚崇。

《舊唐書 姚崇傳》有記載,大唐開元四年,黃河中下游一帶蝗蟲大起,姚崇上奏稱:

“《毛詩》雲:‘秉彼蟊賊,以付炎火。’又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賊。’此併除蝗之義也。蟲既解畏人,易為驅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護必不辭勞。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承山東百姓皆燒香禮拜,設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討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齊心戮力,必是可除。”

蝗蟲真的吃人嗎 第2張
  

1、火焚法

姚崇指導人們破除迷信,不必再去“燒香禮拜,設祭祈恩”,而是積極驅趕,以避蝗禍。更是科學認識到昆蟲的趨光性,“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一邊燒,一遍埋,真是個不錯的主意。

2、生物治蝗法

《舊唐書》中還記載了蝗蟲的天敵——各種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助民滅蝗的事件。

開元二十五年。貝州蝗食苗,有白鳥數萬,羣飛食蝗,一夕而盡。

開元二十六年,榆林關有虸蚄食苗,羣雀來食,數日而盡。

天寶三載,貴州紫蟲食苗,時有赤鳥羣飛,自東北來食之。

這些“白鳥”、 “羣雀” 、“赤鳥”,均是生物治蝗的很好例證。

3、以蝗為食法

飛蝗橫掃下,農作物蕩然無存,甚至有記載,連牛毛都被飛蝗啃食的情況,人民顆粒無收,食不果腹。對蝗蟲自然是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寢其皮。然後真的就有人這樣做了,最後發現,恩,味道還不錯啊。

《舊唐書 五行志》記載:“興元元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蝗蟲富含高品質蛋白質,確實是不錯的食材。古人的探索精神,也為現代吃貨之食譜增添了一道美味。

Tags: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