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美文閲讀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欄目: 美文閲讀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

【摘要】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課的教學是整個環節的主體,所以説如何上好閲讀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期望的。閲讀教學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閲讀活動中,進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進而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個性品質。下面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使語文這朵花在教學中開的更加燦爛。

【正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既要遵循語文發展性原理、注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又要引導學生識字、寫字,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等綜合性學習。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培養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中求異,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閲讀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過程中要搞清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意義。隨着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角色正在轉變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是放任主體,並不是將學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該講的知識教師仍要做重點講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遷就。例如,當在課堂中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更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時也要做出果斷的結論。

二、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初讀課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應該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位。因為只有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才能作進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課文時可採取以下三個“角色轉換”,以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並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增添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的不斷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思想以及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三、要激發學生的“情”,在激發時要講策略,轉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聯想、想象也同樣要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閲讀中的`表情是從句子中、詞語中理解出來的,並不是強加進去的。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讀書的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文本背景、抓住重點字詞,體會小女孩渴望讀書、渴望知識的心情,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四、回答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動手時間,邊讀邊畫邊批註,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回答,此時才是學生的真正感知。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沉悶地、被動地學習,而是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點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閲讀教學不同於做練習題,並不一定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你知道了什麼”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級要傾向於揣摩重點段落,整體感知其背景,抓重點句子。例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通過多種渠道瞭解、感受貧困山區孩子們求學的艱辛、學習條件的惡劣,然後針對小女孩那雙“大眼睛”重點感悟課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兩個“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對知識的渴求。“雖然清晨教室光線並不明亮,雖然她上學前連梳頭洗臉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她也擔心會失去。”兩個“雖然”又告訴學生:小女孩的學習環境是如何的惡劣!但是就是這樣的條件她也渴望上學、渴望知識,非常擔心會失去上學的機會。此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感悟與揣摩,並且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你還能從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然後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義。

六、閲讀教學時間設計要合理。閲讀課堂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節課的第6—30分鐘或10—35分鐘之間,否則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課。實驗研究發現,學生課堂上處於最佳狀態的時間為5—30分鐘之間,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一定要備好課,在簡短、精彩導入後直奔文章重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活躍時間。

七、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詞句,不要脱離文本。文本對話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最重要,因此閲讀教學中,不要長時間離開課本誇誇其談,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師在講優質課時,雖然把學生的情調動起來了,但在進行文本的感悟與拓展時,大談文本之外的東西,脱離與文本的直接對話,這樣整節課就顯得空洞、不切合實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閲讀教學時一定要緊緊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再進行有價值的拓展訓練。

八、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時,讓學生理解了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他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他們想將來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後,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做人的道理,使他們領會到: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的人。這樣就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認為,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2

一、國小語文教師要少講解,多為學生示範朗讀

講解和朗讀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講解是鑽進文裏,支離破碎地分析,只能讓人知道,而朗讀則是躍出紙外,賦予生命以激情,讓人親身感受。如果國小語文教師只是注重講解朗讀的要領,然後讓學生站起來朗讀,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中心句,或者比較長的句子,學生會因為理解能力不夠而沒有辦法讀出應有的語氣。每逢我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先進行範讀,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感想評説,最後再讓學生模仿來讀。這樣,學生就會感覺有據可依,朗讀起來就會更有感情色彩。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教師讀一句,學生跟着朗讀一句,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紮實一些。可以説,教師出彩的範讀能夠以聲傳情,以聲啟智,當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教師所設立的標準時,教師就可以親自範讀,以此來打動學生的心。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能夠聽出教師在語音、語調上的抑揚頓挫,從中領悟到正確的語感。教師的範讀會更現實、更直接地讓學生感悟到朗讀中的情感。

二、國小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多進行品

讀文本,而不是放任學生去閲讀語文課堂的典型特徵就是書聲琅琅,人聲鼎沸。這也是學生進行品讀的必由途徑。尤其是國小語文教師在帶低年級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出感情來,如果沒有教師到位的引導,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原地。要想對課文達到品讀的程度,國小語文教師要先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例如,“有了陽光,我們的世界多美呀!”教師進行了講解後,就讓學生進行朗讀,還要求學生讀出美感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身臨其境地欣賞陽光美景,把學生帶到陽光温暖的意境裏,然後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朗讀,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己畫出感覺到陽光美好的詞句,從而一邊讀一邊感受。要想讓學生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一定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如讀着禾苗的詩句,就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禾苗在變綠;讀着小樹越長越高的語句,就好像看到了小樹越長越高的情景,最好是讓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把文字還原成畫面,真正讀出自己的感情來。讓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用心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與作者產生共鳴。然後再逐詞逐句地時行品味,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優美,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三、國小語文教師在進行閲讀教學時要做到多評多議

朗讀課文是學生的一項基本功。在國小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當一個學生沒有讀好課文時,教師會請另外一個學生站起來讀,或者是不經過任何指導讓學生反覆讀,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教師沒有給學生恰當的點評,應該告訴學生哪一個詞語要重讀,哪一個詞語要讀出怎樣的節奏,讀出怎樣的感情色彩。否則,無用的重複讀只能讓學生讀得厭煩,浪費時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教師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朗讀水平在哪裏,應該讓學生多做評議,可以給出學生幾個評議方面,如正確與否、字音是否精確、停頓是否合理,表情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飽滿等等。這樣,用學生的口來糾正學生的錯誤,他們雙方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共同總結經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方面,缺一不可,教師要從低年級的閲讀教學開始,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當然這個過程,不能流於形式,而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樣才能讓閲讀教學更受學生喜愛,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朗讀水平的學生。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3

閲讀是國小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能夠在現有教學方式中提倡創新、優化教學方法,通過現有閲讀教學模式的積極創新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要求。

一、明確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對語文閲讀教學方法的優點進行發揮,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能夠對國小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考慮,在做好具體教學目標設置的同時將其貫徹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具體目標方面,就需要對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相符合的同時,能夠對學生的發展情況相適應,儘可能通過更為明白、清晰的語言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變化進行描述,即保證具有較高的檢測性、操作性以及明確的指向性。如在《匆匆》這堂課中,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對本課生字進行學習,能夠對伶伶俐俐、赤裸裸、飯碗、徘徊這幾個詞語進行正確的讀寫,能夠把握重點句,在聯繫自身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而對於以往教學目標中經常出現的“培養”“啟發”以及“指導”等詞語則不應當將其應用在教學目標當中。在該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對學生的閲讀情況進行培養,在教學中對統一性、規範性進行充分體現的同時,獲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此外,在做好課程文章教學的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課文的基礎上做好延伸閲讀,以此在保證沒有同教學中心目標相偏離的同時對語文閲讀知識的興趣進行有效的提升。

二、優化教學方式

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從實際角度出發的基礎上對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選擇,在做好不同學生關照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課堂行為方面,要完全為了學生的合作、自主以及探究性學習進行服務,最大程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去年的樹》這堂課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小鳥同大樹間真摯的友情進行體會,則可以安排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直觀演示、談話以及練習等多種方式的應用進行學習。而當教師在對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進行預習情況的演示之後,則可以讓學生對導學案進行學習,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由教師在過程中進行指導以及巡視,並由學生進行彙報。需要注意的時,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學生個性以及自信心方面的考慮。在學生對自身成果進行展示時,教師需要多進行鼓勵,並儘可能地給更多學生以展示的機會,以此幫助學生能夠以更為認真的姿態進入到課堂當中。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學方式的積極優化,能夠在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獲取的同時,獲得問題發現、分析以及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評價方式改革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課堂評價可以説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且根據類型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閲讀綜合素質以及課堂教學評價。在實際閲讀課程開展中,通過不同教學評價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對學生閲讀熱情進行點燃的同時對學生的閲讀慾望進行激發,需要教師能夠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實際評價工作開展中,教師需要對來自學生的心聲進行充分的傾聽,對形式多樣化引起充分的重視,對於學生閲讀成果的展示以及交流,需要跑做好評價適度、適當的把握,並保證具有充實的內容以及較好的激勵性,避免簡單的評價為“好”或者“很好”,且需要避免重複評價情況的出現。如在《夢想的力量》這堂課程中,當學生對教師安排的“瑞恩的夢想是什麼?”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之後,教師則給予評價:“你真是一個善於發現、善於觀察的.學生!”在這個問題提出之前,教師就進行了一定的考慮。對於該問題來説,其難度並不大,只要能夠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閲讀,就能夠尋找到答案,對此,教師則可以將該問題交給語文閲讀能力一般的孩子,並通過該種激勵評價方式的應用使其獲得更高的閲讀自信心。通過該種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了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有效激發,對於學生未來學習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在方式方面,也需要能夠做好國小生特點的考慮,最好能夠以試卷為主、分項測試為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對於分項測試,在日常教學中就可以開展,並以筆試口試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查,以此在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的同時實現其實際操作以及動口能力的掌握。閲讀是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關鍵一環,也是對學生未來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做好教學策略的創新與實踐,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4

摘要: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當前國小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針對當前的語文教學,對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策略

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認知水平是教學的重要方向,而閲讀教學作為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灌輸為主,不能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1]。教師應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積極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缺乏對閲讀材料的研究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當前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侷限在對教材知識的講解方面,缺乏對閲讀材料的研究,學生的接觸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隨着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在尋找和蒐集各種閲讀材料的過程中,缺少對閲讀材料的選擇,過分追求教學的進度,教學沒有針對性,不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閲讀教學中方法比較單一

雖然目前新課程廣泛推行,提倡要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阻礙,教學中還是過分地強調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閲讀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沒有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不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養成[2]。另外,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比較少,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這也是導致教學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的閲讀興趣不大,再加上教師不能進行很好的引導、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造成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培養不夠等現象。

(三)閲讀教學中,家庭的'配合不夠

學校教學,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十分有限,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必不可少。但是,當前的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家庭對學生的影響,許多家長只是關注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缺乏對學生的課外輔導教學。同時,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不瞭解,所以只要求學生按時完成教師佈置的相關學習任務,導致學生的閲讀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二、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對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有效地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閲讀內容,激發學生閲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地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問題。例如,在《觀潮》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二)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閲讀範圍

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材料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師要根據相關的內容,進行課外閲讀材料的拓展,提高和強化學生的閲讀能力。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要進行開放式的教學,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相聯繫,豐富學生的閲讀量,同時,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有趣的閲讀材料,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提高閲讀興趣[3]。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後,教師可以蒐集相關的人物進行教學,尋找這些偉大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在知識的理解方面和綜合素質培養中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昇華。

(三)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繫,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家庭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因此,需要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交流,定期舉行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並指導家長如何在家庭中對學生學習展開相關輔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家長,讓學生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網絡課程,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以及建議平時的生活中,閲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教材,豐富學生的閲讀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一個重要內容,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它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教學要對學生的閲讀材料進行拓展,並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繫,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潔.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5):188.

[2]周麗紅.淺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策略[J].才智,20xx(32):126.

[3]丁立強.淺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才智20xx(1):62.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5

摘 要:主要分析了當前國小閲讀語文生態道德教育,並提出了幾點構建策略。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生態道德

新課程標準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素質 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國小語文教師如何挖掘國小語文閲讀素材的作用,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一、國小語文閲讀生態道德教育

國小語文閲讀生態道德教育是指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開展的學習語文知識的活動,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生物和生態環境知識,還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在這一教育中,師生、知識、社會之間形成了多層次的互動,因而開發了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生命價值。

二、如何實施國小語文閲讀中的生態道德教育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實施生態道德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這一教育新課題,教師應該多加探索,不斷實踐,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質不斷提高。

1.依託閲讀素材,感知美好環境

國小語文閲讀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麗的插圖,還描繪了美麗的`環境,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閲讀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導學生學會感知美好的環境。例如,在學習《山中訪友》時,教師可以利用閲讀素材中的插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畫中的古橋、溪水、山林、懸崖等自然美景,學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後,美好會在學生心中喚起感覺,這時再來學習課文,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強了。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鎮等,引導學生感知自然環境的美好。

2.依託文章亮點,激發生態意識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實施生態道德教育,教師可以依託文章的亮點知識,激發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針對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託物言志,還有一些是借古諷今等,教師可以利用文章的寫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寫作亮點,向學生上一次生動的環境教育課。例如,在學習《白楊樹》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白楊樹與邊疆戰士的關係,學會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對白楊這一景物產生崇敬之情的時候,引導學生關注周圍景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在心中燃起對環境的讚美之情。

此外,教師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還可以藉助於課外活動形式,如減少制賀卡送祝福數量、312種植行動、保衞山林拾垃圾、調查水污染等活動促進學生的保護道德意識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翟耀春。國小語文生態教學的思考.黑龍江教育,20xx(10)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6

【摘要】本文論述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明確目標,指明閲讀教學方向;瞭解學情,劃定閲讀教學起點;個性解讀,確保教學方向不偏離;接軌生活,順利到達閲讀教學終點,從而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閲讀教學 目標 學情

國小閲讀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篩選,以提升閲讀教學品質。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上國小語文閲讀課就像是帶領學生參加一場賽跑,需要讓學生明確起點和賽跑方向,並且確保賽跑時不偏離方向,才能到達勝利的終點。以下,筆者詳細介紹自己的閲讀教學“四部曲”。

一、明確目標,指明閲讀教學方向

清晰的目標能讓人產生堅定的信念,且目標越清晰,信念就越堅定。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婦女弗羅綸絲·查德威克在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又決定挑戰卡塔林納海峽,即從加利福尼亞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遊向加州海岸。但那天因為濃霧瀰漫,在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時她卻因為看不到海岸而放棄了。可見,缺乏清晰的目標對一個人達成一件事的影響是巨大的。同理,閲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順利完成閲讀教學任務,需要教師研讀教材,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教學目標作出了詳細規定,這是閲讀教學需要遵循的總體目標。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有具體的閲讀目標,教師只有對目標資源進行蒐集、整合、優化處理,才能最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閲讀教學才能順暢地開展。

以語文S版第十冊《珍珠鳥》一課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開展閲讀之前,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本課的閲讀目標:瞭解珍珠鳥的樣子和特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感悟、體會;領悟人與動物能夠和諧相處的道理。其次,讓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找出珍珠鳥的相關描寫,瞭解珍珠鳥的樣子和特點。再次,教師給予示範誦讀,要求學生模仿誦讀,注意體會珍珠鳥的個性以及作者的情感發展。接着,教師針對課文內容提出閲讀思考問題,讓學生展開集體討論。最後,教師要求學生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為話題,寫一寫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樣教學,能讓學生緊緊圍繞閲讀目標進行閲讀學習,教學秩序井然。

二、瞭解學情,劃定閲讀教學起點

學生的閲讀學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學習基礎、閲讀悟性、閲讀習慣和方法都存在差異,其閲讀學習行為也會體現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要展開學情調查,給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閲讀教學設計和引導,以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比如,筆者班上的學生大多數是農村孩子,有的學習基礎較好,有的悟性較好,有的還未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筆者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實際設計符合他們的閲讀學習起點,促使他們能有專屬於自己的起跑線。

以第十冊《提燈女神》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前跟學生的交流中瞭解到大多數學生沒有聽説過“國際護士節”,有少數幾個學生了解護士節,但沒有一個學生了解該節日的由來。因此,筆者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為目標,把本課教學的起點設計為:讓全體學生先聽教師講一個傳奇的故事,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引出課文學習內容--《提燈女神》;鼓勵中等生和學優生主動探究“這個提燈女神是誰”“為什麼用提燈女神來讚美一個護士”等問題,並鼓勵學優生嘗試着把相關問題的答案告訴同伴。這樣,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就會在故事的吸引下主動閲讀課文,學習中等的學生會帶着問題去探究課文,學優生會在探究課文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有個別閲讀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不能掌握課文的主旨,但也能通過學優生的解説了解到南丁格爾的偉大事蹟,以及國際護士節的由來。

三、個性解讀,確保教學方向不偏離

參加過跑步比賽(如400米及以下距離的短跑)的人都知道,從起點衝刺往終點跑的過程中,參賽者是不能偏離自己賽跑跑道的,否則比賽成績就無效。同樣,要想讓閲讀教學順利到達終點,也應該不偏離閲讀方向。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尊重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到既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體驗,又確保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不偏離主要方向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較專業的語文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以及淵博的知識,才能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進行肯定、引導或糾正,使學生的閲讀學習始終不偏離方向。

以第十冊魯迅的《少年閏土》一文為例,對於少年閏土這一人物的分析,課文中有不少的相關描寫,但是書中描寫的閏土形象不一定和學生腦海中的閏土形象相一致,教師如何做到了解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結果呢?對此,筆者是這樣引導的:“請同學們結合課文中對少年閏土的相關描寫,説説自己眼中的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並通過‘我給少年閏土畫張像’的方式表達你對少年閏土這一形象的認識和感悟。”這樣,教師既能從學生的畫像中瞭解學生對少年閏土這一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又能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偏差進行糾正。比如,當時有一名學生畫的少年閏土是臉色呈紫黑色,脖子上戴着銀項圈,手裏拿着一柄鋼叉,樣子卻十分害羞。從該生的畫像中,筆者瞭解到該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少年閏土的外貌特徵,但是卻混淆了作者對閏土性格的描寫。因此,筆者對該生的個性化閲讀進行這樣的引導和糾正:閏土見人時確實很怕羞,但是,對於擅長的捕鳥,管獾豬、刺蝟、猹等,閏土卻是十分自信和勇敢的,在畫閏土畫像時你要把握這些區別,然後再決定是畫閏土的哪一面。

這樣引導,教師既給予學生充分的個性化閲讀時間和空間,又能通過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成果對學生的閲讀行為進行引導或糾正。

四、接軌生活,順利到達閲讀教學終點

“學習是為了運用。”語文從生活中來,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習的語文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終點目標。我們都知道語文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諸多契合點,教師要做的就是觀照學生的生活認知情況,讓學生生活與語文教材內容順利接軌,讓學生在閲讀學習中感受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童年樂趣》描寫了一個六歲兒童創編樂曲的經過。這個故事帶有傳奇性,大多數學生不一定都有這樣的學習體驗。如何讓這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呢?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學習任務: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所創造。這個創造不一定是偉大的,即使是作出了一點小成就,也十分值得我們回味。請你結合以往的生活經歷回憶一下這種感覺。很快,就有學生説道:“媽媽經常讓我拖地,我雖然不想幹,但不敢違抗媽媽的命令。在一次拖地時,一隻抹布纏住了我的腳,我忽然發現原來我走路也能夠拖地。後來,我就將抹布固定在拖鞋上,在房間裏走幾圈就完成了拖地任務。聽説現在市面上剛出了一款新式的拖地拖鞋。哈哈,我覺得它和我的‘小發明’差不多,這讓我心裏暗自得意……”在確認學生有了類似的情感體驗後,筆者才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去理解克利斯朵夫創編樂曲的經過。這樣,學生就能理解課文中所説的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樂趣了。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如果能夠按照如上四個閲讀教學步驟開展閲讀教學,勢必能夠給學生的閲讀學習帶來全新的感受,並且對全面培養學生的閲讀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7

第一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策論文

【摘要】閲讀作為語文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在閲讀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拓寬學生認識範圍。教師應該重視閲讀教學的意義,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發揮學生個性特點,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本文重點分析了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策略,旨在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不斷實施的背景下,個性化閲讀得到了高度重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規律進行合理規劃,進而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閲讀對國小生而言是一種主觀性、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對於閲讀的興趣可以由課外到課外不斷擴大。從國小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不僅能夠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基於此,本文對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進行了深入分析,有利於增強國小生的閲讀水平。

一、教師需要準確定位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要求在教學時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由於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來進行。在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準確定位自己,並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意識。與此同時,由於國小生年齡較小,缺少自主學習和能力,這時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進行互動,明確區分教、學的區別,提高學生的閲讀學習能力。比如,在蘇教版國小語文《狼和小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之後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課件。“有一天,一隻可愛的小羊在小溪邊喝水(動畫出示小羊),正在這時,從森林裏走來了一隻狼(動畫出示狼),你們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狼和小羊的故事。”在引入課文閲讀後,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閲讀,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讓學生進行講述。或者,可以讓學生作為小老師,帶領其他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加深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正好符合個性化閲讀教學,要求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變成主動思考的狀態,脱離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掌握閲讀內容,鍛鍊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個性化閲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其安排相應的閲讀任務,使學生在閲讀領悟文章思想,掌握文章內容,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比如,在蘇教版國小語文《拉薩的天空》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拉薩的景象,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之後,教師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章有哪些語句描寫了拉薩的天空,並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通過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既能激發學生閲讀情感,又能提高學生的閲讀效率。在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進行自我閲讀,獲得獨特的閲讀感受,進而在提升個性化閲讀教學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個性。

三、注重學生的閲讀感受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將學生引進方法暗示、結論預設以及思維陷阱中,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想法和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我國倫理本位非常濃厚的傳統文化中,師道尊嚴是每名學生必須尊重的,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約束,導致國小教學變得越來越刻板,禁錮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造靈感。所以,在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由預設向生成轉變,格外注重學生在閲讀時的獨特感受。對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壁壘要及時拆除,用平等、民主的教學形式代替師道尊嚴,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中自由辯論,促使學生個性發展,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提高個性化閲讀的教學水平。比如,在蘇教版國小語文《負荊請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最喜歡文章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教師預設的答案是廉頗,而大部分學生的答案也是廉頗,因為該文章主要講的是廉頗負荊請罪,體現了廉頗知錯能改的個性。但是有的學生卻有不同的觀點,有學生説比較喜歡藺相如,因為他顧全大局、深明大義,這種精神和行為值得學生學習。對於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應該給予鼓勵,進而引導自主思考,使學生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這樣才能體現出個性化閲讀教學的意義,進而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於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行為,教師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開展教學活動,具體可以從教師需要準確定位、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的閲讀感受等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閲讀體驗,進而增強自身的閲讀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仁權.以生為本,促進成長———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實踐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xx,3(18):246.

[2]蘆歌.新課改下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研究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xx(35):225-226.

第二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策論文

一、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存在的意義

(一)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的單一講解模式,使得同學們對問題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降低。教師無法針對每個同學的疑惑進行一一解答,久而久之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喪失。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以讓同學們針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和同學相互討論,互相解決彼此的疑問,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在解決疑惑的同時還能夠擴大自身知識面,使得學生在今後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因此,合作學習的模式有效的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問題積壓較多的情況,有效的提升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課堂效率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擴大閲讀面,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在傳統的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每個段落的大意進行總結,在學生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思考之前就已經將知識強制性的灌輸給每個同學[2]。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分組的自由討論可以把自身的想法和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提高了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時,同學之間的互相溝通和討論也可有效的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和知識面。讓學生在閲讀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內涵和魅力,對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比如在進行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別,每個組4到5人,將不同的段落分配給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可將自己理解的段落大意,最喜歡的句子等和同學們進行分享。對於不懂的問題同學之間可互相探討解答,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提高協作學習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知識面。同時教師在進行分組的過程中要了解每個同學的不同喜好,可將有共同喜好的同學分為一組進行討論,促進小組成員之間能力的展現和發揮,相互之間揚長避短,快樂學習,快樂教學。

(二)競爭合作式學習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的教學過程中,良性的競爭模式對於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閲讀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閲讀競賽,在這種良性的競爭中提升每位同學的比賽意識和進取意識,這種積極向上的競爭可以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閲讀能力較強的同學也可以幫助到閲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提升閲讀水平,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三)課後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閲讀教學合作模式中,課堂的教學是一部分,作為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課外合作學習的氛圍。例如可以找到和課堂學習相似的文章,讓同學們擴展思維進行討論和學習。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僅僅侷限與課堂,可適度的為同學們提供延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主動鑽研的能力。

三、結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合作學習模式對於促進學生的閲讀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能夠培養其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協作,保障語文教學更加順利的實施和開展。

【參考文獻】

[1]範朝華.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嘗試[J].課程教學,20xx(1):117.

[2]王愛婷.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xx(5):38.

第三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策論文

一、抓好教材範例,引領精神對話

閲讀活動是複雜的思維過程,它牽涉學生的知識儲備、閲讀經驗、閲讀專注度和將文本轉換成表達方式的能力。同時,閲讀活動更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滲透着認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語文現代文教學主要依賴的載體是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閲讀探究的主要材料。這就要求教師抓好範例,引領學生進行精神對話。國小語文現代文閲讀篇章都閃耀着作者的精神睿智之光,而閲讀的重要價值就是改變學生的思想,化為生活最深處的智慧。閲讀的最終的歸宿是審美、求知、增智。如教學《小狗小弟》時,讓學生學會自審,進行自我靈魂的拷問,擁有靈魂深處自審的勇氣;教學《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淺説》時,讓學生能夠正視生活的考驗,可以越過生活的門檻,在黑暗中勇敢地摸索通往成功的大門;教學《動物遊戲之謎》時,讓學生重新審視人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教學《老人與海》時,正視命運的選擇,從容面對厄運;教學《邊城》時,讓學生思索優美的自然的人性之美……通過閲讀這些文本,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個體的人格魅力,相應的'閲讀質量就會升華,閲讀能力也會養成。

二、設計好問題教學,培養閲讀能力

學生的閲讀不僅是從教學開始的,實際上閲讀教學是不斷解決舊的“期待”、迎接新的“期待”中完成的。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善於設問,引導學生思考,重視發掘教材中藴涵的創新思想、求異思維的文本或片段,並引發與固有觀念的碰撞。讓學生在新舊思維的對比中提升探究能力。如學習《咬文嚼字》時,朱光潛先生對“推”的肯定來引發學生以前認為的“敲”比“推”好的觀念,引發學生思維的轉變。同時,還需要在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閲讀上設問。如教學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時,可以對比馬南邨的《不求甚解》,讓學生在批判中學會閲讀的方法。如教學《説木葉》時,可以讓學生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一特點,可以由此延伸中國詩歌的意象與情感載體的關係。對同一篇文章也可以用不同觀點,不同方法去分析和闡釋,使學生體會到不同方法多元互補的功效,從而從不同側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三、抓好課外閲讀,做足閲讀拓展

新課程在國小語文現代文的閲讀教學中,對作為發展主體的學生地位更加關注了。因此,閲讀如何更有效地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開放式的閲讀環境,這就必須靠課外閲讀來解決。課外閲讀讓學生有了屬於自己的閲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滿足學生各自特有的生活背景,個性需求,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博覽羣書的空間,讓學生的思想馳騁。當然,課外閲讀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有益的書,變低層次的閲讀為高層次的閲讀。也可以建議他們邊讀邊摘抄,一邊讀一邊思索,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從而更深刻地領會社會人生。當學生有了一定量的閲讀儲備時,閲讀能力就會提高,文字的表達交流自然也不會受阻了。

四、抓好語言訓練,提升表達能力

葉聖陶先生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理論,葉老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形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閲讀教學以教材為例,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將文本信息轉換成語言的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學中也應注重語言的訓練。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鋭敏的感覺。”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對語言感知、揣摩放在重要位置上,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學進行感悟,體會語言對象的獨特之處,通過點拔、指導、啟發,讓學生分析、感知、總結,歸納。引導他們的語感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語感強了,表達自然也不成問題。閲讀教學不只是為了大學聯考能贏得高分,更是要使學生養成閲讀習慣,形成閲讀能力,提升人文素養。要保證國小語文現代文閲讀教學的高效,還需不斷地探究。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8

一、國小語文閲讀引用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徑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閲讀作為中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學生需增加傳統文化文獻的閲讀量,這樣有利於他們開闊視野,也有利於他們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度。只有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於現今語文教學的課本與閲讀之中,才能便於當代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薰陶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光大。

二、如何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引用傳統文化

1.增加學生對於古代詩詞的背誦與閲讀

中國古代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總結記錄了中國古時各個朝代的經濟、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現象,且用詞優美,感情豐富,形式多樣。古詩詞朗誦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在中國國小課本中出現頻繁,也廣為流傳。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增加比較容易記憶與理解的古詩詞是對傳統文化的靈活運用。

2.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加入更多的傳説與歷史故事

傳説與歷史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很多傳説用或簡單、或傳神、或詼諧的描寫讓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栩栩如生,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讓學生分明善惡。而歷史故事涵蓋了中國古代的史實,能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宣言傳統的禮節與習俗,端正學生的思想。要想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合理引用傳統文化就不能缺少對於這些傳統故事的閲讀。

3.增加古典名著在國小語文閲讀中的比重

古典名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名著的閲讀就彷彿是歷史的重現,能夠更加鮮活地展現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能夠了解當時的風俗民情,能夠更深層次地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

4.將傳統文化滲入閲讀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若想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自主閲讀的能力,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興趣與閲讀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的關係,只要有了閲讀的興趣,教師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才會事半功倍。對此,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地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方式,在傳統文化閲讀的時候營造出一種意境與氣氛,增強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合理引用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但傳統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在引用傳統文化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當下的外來文化,促進傳統與外來文化的共同發展,開創中國新時代的新文化。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9

在國小階段閲讀對學生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認識語文的重要途徑。同時掌握好閲讀可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新課程標準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那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閲讀這一板塊的知識?在不斷的實踐中,我也探索了大量的教學策略,好讓本班學生在學習閲讀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使他們適應更高層次的學習要求。

一、加強學生的閲讀

國小生的成長特性導致他們具有不同於國中生的特點,他們獨特的特點也要求教師對他們的教學方法的改變。國小階段,學生的好勝心強,活潑好動,每天的精力比較旺盛,但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能持續很久。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過長地給學生講解知識,不然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花了一定時間的講解課文後,教師就應該抽取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讓他們及時掌握所講課文。

首先就是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這是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首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朗讀,就可以大大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課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這一環節。第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注意拼音的準確性,聲音還要洪亮,一字一詞吐字清楚;第二,流利地朗讀,當學生朗讀幾遍課文後,就應該要求他們流利地朗讀課文了,這時候也需要學生自然連貫地朗讀,在朗讀時語氣要有輕重緩急,要讓學生把其中的感情讀出來。

其次在要求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指導他們使用正確準確的讀音,在朗讀課文的時候還要讓學生把文章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朗讀起來會有不同的`感情。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不能武斷地指出哪個學生朗讀表現的感情是對的,哪個學生的感情是錯的。而是應該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感情加以分析,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思想感情方向發展,但不管是哪一種語氣,教師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還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鼓勵他們多讀,提高他們的勇氣。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在一堂課的講授中,教師要發散學生的思維,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內心體驗。在閲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本的基礎上就要準確朗讀課文。但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為何而讀,怎麼才能讀好等,一定不能讓學生只是機械地朗讀,反覆的讀,而是要讓學生讀懂課文,讀通課文。通過反覆的提醒以及訓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閲讀的方法技巧。

在開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中自己不會的字詞勾畫出來,在最初的朗讀中就要着重掌握它們。接下來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這篇課文所講的內容,如果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時詢問教師。教師還要讓學生注意課文中的標點符號,體會文中所採用的修辭手法還有各種表達方法,理解它們的用法。只有把各個方面的知識點都帶入到朗讀中去,學生才能對朗讀有更一深層次的理解。也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他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

三、感知課文,感悟閲讀

只有把朗讀和感受語言、分析語言、積累語言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從朗讀中感悟語文知識。教師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意結合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對朗讀的課文就會有了一定的理解,當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後,這時就需要學生去感悟課文了。感知了才能感悟,讓學生在感知中去感悟課文,讓學生把閲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讓他們逐漸培養閲讀的能力,這樣才是成功的閲讀教學。

國小語文課本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啟發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課本中的重點詞句進行賞析,讓學生在腦子裏形成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因為國小生的思考比較具體,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朗讀,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每一篇課文的講解都是一次美的薰陶,都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如果在國小階段教師能夠逐漸養成學生的審美能力,那麼對他們進入國中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去想象課文中展現的情景,教師也可以創設課文中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其情景。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繁瑣的步驟,在給學生分析的時候要抓住重點,取其精華。新課程標準提出“感悟、積累、運用”,朗讀是學生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帶動學生聽、説、讀、寫的感官的運用,因此,朗讀是閲讀能力培養非常重要的訓練方式。在當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讓學生朗讀,用閲讀來代替教師的講,減少對課本的具體分析。語文的教學要注意學生語言的積累,注意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學生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國小階段,閲讀對於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知識點,很多學生看到比較長的一段文字時就直接放棄,根本就沒有去思考問題。並且很多學生在閲讀過程中不仔細,對問題的理解也非常的淺顯,導致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回答錯誤或者偏題,不能答到問題的關鍵點上去,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閲讀。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和朗讀習慣,改變他們對閲讀的困難認識,讓他們對閲讀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形成只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斷訓練就一定可以戰勝閲讀這一難點。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班上學生的學習特徵,把握他們的心理特性,然後採取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加以調整加以完善,以便不斷提高自身的閲讀教學效果。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就一定可以讓自身的教學方式不斷改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0

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水平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最多的知識,發展閲讀能力;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水平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閲讀的樂趣,陶冶情操;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水平可以讓學生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提升閲讀能力。下面通過四個方面介紹一下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水平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教學水平。

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認為只要給學生把教材內容講解透徹,就可以提高閲讀水平,不注重學生對閲讀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很死板,學習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採取一定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閲讀水平就在興趣中得到提高。比如:閲讀《大海睡了》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聽過大海睡覺嗎,大海如何睡覺呢”,學生肯定會感到詫異,產生“大海還會睡覺”的疑問,這個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學生想往下閲讀這篇文章找到答案,體會“大海睡覺了,她抱着明月,她揹着星星”的情境。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閲讀教學水平

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學什麼、如何學都由教師決定,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不能決定自己的學習,這樣的課堂缺乏互動性,學習效率也很低,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成為課堂的主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閲讀水平就在主動學習中得到提高。比如:閲讀《小河與青草》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小河和小草互相幫助,小河才能更清澈、小草才能更碧綠,學生意識到同學之間也要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三、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閲讀教學水平。

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不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認為課堂氣氛屬於外在的環境因素,對學習影響不大,內在因素才是關鍵的,國小生的自制力較差,不能管好自己,這樣的課堂缺乏快樂性,學習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以閲讀為樂,閲讀水平就在快樂中得到了提高。比如:閲讀《世界多美呀》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眼中美麗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同學們爭前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的説美麗的世界中心想事成,有的學生説美麗的世界中有各種好玩的玩具,還有的學生説美麗的世界中有很多好吃的……通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變得很活躍,教師再問“那大家知道小雞眼中的美麗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嗎”,從而在活躍的氛圍中開始本篇文章的閲讀,從而體會小雞看到“藍湛湛的,綠茵茵的,碧澄澄的……”的美麗世界之後的欣喜之情。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閲讀教學水平。

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主要採取板書的形式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寫起板書來很費力,學生看起板書來也很枯燥,這樣的課堂缺乏現代性,學習效率極低,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多媒體中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讓閲讀的現代性更強,學生也可以對多媒體中展現的內容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閲讀水平就在現代學習中得到提高。比如:《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烏鴉喝水的過程,“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起來,放到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慢慢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學生直觀地看到了烏鴉開動腦筋喝到水的過程,並思考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勤於動腦筋。

以上內容通過四個方面闡述了提高國小閲讀教學水平的策略,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只是其中的幾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閲讀水平,不要因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響了學生閲讀水平的提高;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改正自己的策略;教師更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水平的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和閲讀素養。

參考文獻:

[1]徐秋蓉。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南北橋。20xx(10)

[2]冉豔。提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學:全文版。20xx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1

摘要: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觀察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激發觀察的興趣,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學習細緻分解的觀察事物,學習有側重點的觀察,學習運用不同的感官觀察,學會多次性、連續性的觀察。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學生觀察能力

1.通過閲讀教學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提升觀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觀潮》就是激發學生觀察興趣較好的一個課例。文中對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描寫可謂精彩至極,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這篇課文,在學生反覆朗讀、想象,充分感知課文描寫的壯觀景象之後,可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對錢塘江大潮的描寫為什麼如此精彩?作者的語言為什麼如此具體生動,令人震撼?通過分析交流,學生就會明白,這是作者細緻觀察,用心體會的結果。只有經過認真細緻的.觀察,才能對事物的特點和變化了如指掌,才能寫出如此生動逼真、令人震撼的精彩的文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想,用心去體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精彩,如果你還能把這些精彩記錄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慢慢對觀察產生興趣,之後再佈置一些觀察任務,讓學生寫觀察日記,對寫得好的日記給予加分、送星等獎勵。孩子都是喜歡被肯定,被獎勵的,無形中學生的觀察興趣便得到了提升。

2.通過閲讀教學學會觀察的方法,提升觀察的能力

觀察能力的提升除了有較濃的觀察興趣外,正確的觀察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確的觀察方法可以得到較好的觀察結果,也能提升觀察的興趣。教師在閲讀教學中,通過課例分析,應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慢慢引導學生進行親身的觀察,以此提升觀察能力,養成積極主動觀察客觀事物的習慣。

2.1通過閲讀學習正確的觀察順序

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不僅能提升學生觀察的條理性,還能借此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讓表達變得更有條理。國小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觀察性的課文,是作者在現實中通過細緻觀察的結果。空間、時間、方位、從整體到部分、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由人到景或由景到人……這些都是常用的觀察順序,這些觀察順序在國小課文中都有具體的表現。例如國小四年級上冊《長城》一文中,描寫了長城的綿延起伏、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習這篇課文,老師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按照從西到東,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來觀察長城的。先由西向東從遠處,從整體上觀察長城,説它像一條長龍;然後從近處細緻觀察長城,突出其高大堅固。學習課文之後,讓學生舉一反三觀察校園或者上學路上的景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表達,鍛鍊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2.2通過閲讀學習掌握細緻分解的觀察方法

何為細緻分解觀察?就是將觀察對象有規律地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再按一定的順序逐一觀察。例如三年級下冊課文《翠鳥》一課,作者把翠鳥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從小爪子、頭、背、腹部、眼睛、嘴等方面進行細緻的觀察和描寫,使人對翠鳥的外形印象深刻。五年級下冊《彩色的非洲》一文,作者對非洲的藍天、驕陽、綠樹、紅土、彩花,以及皮膚油黑髮亮的黑人兄弟等進行細緻的觀察,然後按自然景觀、人們的日常生活、藝術等進行有序的描寫,使人充分地瞭解到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通過文章的學習,教會學生把觀察的對象分為幾大部分去觀察,在逐一觀察的時候就能更細緻、更全面、更準確。

2.3通過閲讀學習,學會有側重點的觀察

閲讀教學中,通過對觀察性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和學習,既能使學生掌握有重點的進行觀察的方法,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又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表達重點突出,具體生動。例如《觀潮》一文,作者寫了潮來前、潮來時和潮去後這三部分內容,閲讀教學中應抓住潮來時進行重點學習,使學生明白作者觀察的側重點,明白這樣觀察和描寫既表現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又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通過慢慢學習、體會,並且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側重點地觀察,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2.4通過閲讀學習多次性、連續性的觀察

每種事物都有多變性,一次的觀察,並不能把握此種事物的全部特點,需要經過多次性的觀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點,才能讓觀察的結果更加嚴謹全面。例如《火燒雲》中,作者就是通過不同時間段對火燒雲的觀察,掌握了火燒雲的各種形態特點,才使文章的描寫更加具體、生動、活潑。又如《爬山虎的腳》中,爬山虎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就是作者通過多次細緻觀察所得。學習這些課文後,可引導學生多次或持續觀察一種植物、動物或自然現象,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環境中觀察事物本身,並認真地做好每次的觀察記錄,以此來提升學生細緻的觀察力,同時也提升其寫作表達的能力。總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不斷研究,實踐的精神。只要閲讀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堅持不懈,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國禮.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xx,2(08):132

[2]蔡文舉.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與學生閲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xx(15):283-284

作者:郭俊英 單位:眉山市仁壽縣龍正鎮國小校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2

題目:淺析國小四年級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

摘要:隨着新課程的改革, 語文新課程在閲讀教學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閲讀教學一味地把自己對閲讀材料的感悟理解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 越來越強調和倡導個性化閲讀。

關鍵詞:語文; 閲讀教學; 個性化閲讀;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

正如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盧梭所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數教師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 仍拘泥於傳統的閲讀教學, 導致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無法實現, 基於此, 本文將結合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教材特點及閲讀狀況, 探索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教學並提出若干建議, 從而實現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閲讀的主人”。

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個性化閲讀教學”, 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讓每個學生的特點、個性展現出來, 這就必須要強調和確立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做閲讀的主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表現在兩個方面: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 有自己獨特的欣賞、鑑賞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這一篇文章中寫了金秋時節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個部分, 不同的學生喜歡的部分也不一樣, 有的覺得原野部分寫的好, 有的覺得小河部分寫的好, 當然也有的學生會覺得天空部分寫的好, 對於自己覺得寫的好的部分, 學生當然更樂意閲讀, 也更願意傾注感情的去朗讀, 因此, 在新課程改革後, 我們經常能在語文課堂上聽到這樣一句課堂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體現了語文老師對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的尊重,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興趣和學習基礎, 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閲讀材料。這樣以來, 不僅增加了學生對閲讀本身的興趣, 而且也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 從而達到“在個性化閲讀中講求興趣, 在興趣中增進課文的理解”的雙重效果。

其次, 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的方式。閲讀的方式有朗讀、辯論、表演、討論等等多種形式, 每個學生個性的不同, 選擇閲讀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喜歡自己在室外大聲朗讀、有的喜歡在室內安靜的閲讀, 有的喜歡將閲讀材料當作劇本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 還有的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討論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俗話説:“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確的”, 在課外閲讀時間, 老師就應該鼓勵讓學生嘗試不同的閲讀方式, 讓其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確立教師的主導性

四年級語文教材特點的分析《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框”, 因此, 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並不意味着教師在閲讀活動中主導作用的喪失,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啟蒙者, 教師需要時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導作用。另外,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年齡畢竟還小, 理解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侷限, 因此不免在閲讀中會產生不正確甚至荒謬的理解, 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和交流, 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 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質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但對學生荒誕的想法要及時加以引導。例如, 在《卧薪嚐膽》一課中, 有的學生就體會不到越王勾踐堅強不屈的品質, 甚至覺得越王勾踐過於愚蠢, 對於有這樣想法的學生, 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責學生的這種想法, 而是要從“勾踐不忘報仇, 不忘兵敗的恥辱”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勾踐的堅強不屈。

三、營造個性化閲讀的氛圍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 個性化閲讀的開展同樣需要一個有利於閲讀主體情緒化的氛圍。詩人舒婷曾説過:“詩歌是一粒種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來的”。在閲讀過程中, 教師一定要盡力營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生敞開心扉的閲讀氛圍, 讓學生能夠興致勃勃的閲讀、專心致志的學習, 鼓勵學生主動去閲讀, 增強學生的閲讀自信, 調動學生的閲讀積極性, 讓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閲讀方式將自己選擇的閲讀材料閲讀出來, 可以不限次數的反覆閲讀, 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時, 教師可以借住現代多媒體設備, 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動畫片課件, 生動形象的將文本內容演繹出來, 讓學生通過“看”的過程初步瞭解文本的主要內容, 在閲讀之後, 可以再讓學生通過組隊的方式將文本內容“表演”出來, 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更能調動學生想要繼續閲讀的積極性, 從而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

綜上所述, 個性化閲讀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鼓勵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的參與, 賦予其主體地位, 但同時也要繼續保持教師的主導性和引導性作用。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於個性化閲讀的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把閲讀活動變成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 學生就會在富於個性的閲讀中發展閲讀能力, 強化閲讀體驗, 從而提高自身的閲讀水平。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範文6篇導航:

第一篇: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第二篇:淺論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閲讀教學質量

第三篇:個性化閲讀教學在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第四篇:淺論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重點及優化策略

第五篇:淺論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課堂互動

第六篇: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路徑探討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3

摘要: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羣文閲讀教學有着一定的價值意義,並且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處於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國小語文教師已經充分認知到羣文閲讀的重要性,比如提高羣文閲讀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等等,都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在對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意義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教學對策。

關鍵詞: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對策

羣文閲讀在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及培養國小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及國小生的喜愛。在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體系為前提,教師應該結合語文教學進度及文本內容主體,提高對羣文教學的編排及組織,以滿足國小生語文學習的需求,實現國小語文教師創新教學的目標。

1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意義

1.1擴大國小生的閲讀視野: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所有國小語文教師都是要求學生能夠多讀書,讀好書。學生如果能夠長期堅持羣文閲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閲讀量,從而使學生的閲讀能力不斷提高。不過目前在實際的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中的教材僅僅只是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這就限制了學生的與度量。所以目前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增加學生的課外閲讀量,比如教師可以使學生在上課前幾分鐘自由閲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外文章,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外閲讀量,還能夠擴大國小生的閲讀視野及知識面。

1.2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目前我們正處於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生要想能夠與時俱進,就要獲取足夠先進及豐富的信息,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國小語文教師為了保障自己的講課質量,會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放慢自己的講課速度。雖然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全面理解國小課文中的內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學生閲讀速度的提高。

1.3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國小語文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國小語文教師都使用單篇文章進行教學的模式,只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狀態。另外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往往會忽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問題。為了教學為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那麼羣文閲讀就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國小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相關的羣文閲讀任務的時候,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積極思考,並且找出問題的答案,能夠潛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1.4培養學生正確的閲讀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閲讀方式的指導。但是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整堂課都圍繞同一篇文章進行講解,內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識為主,完全忽視了指導學生正確的閲讀方式。進行羣文閲讀教學能夠使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閲讀,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具有正確閲讀方式。

2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對策

目前國小語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同類題材編排的課程體系,每個單元都可以作為一個羣文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年級層次進行教學。

2.1以主題為基礎進行閲讀:中心議題體現着教學的目標,是羣文閲讀課堂的中心。教師在備課的階段,要設置好議題,把握好議題的難易程度。議題既要有挑戰性,也要有可學習性。議題的選擇需要結合國小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國小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對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教師在羣文閲讀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國小生的特點,合理選擇一個或者幾個議題。議題的選擇要有啟發性,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主題為基礎進行閲讀指的是以國小生目前的閲讀能力水平為基礎,以主題為前提,使國小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計劃及教學計劃進行的羣文閲讀活動。此閲讀活動有兩種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師以學生平時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為基礎,包括學生對不同主題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一些掌握較為薄弱的主體進行羣文閲讀引導;其二,提升型。教師以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為基礎,通過展開不同的主體進行閲讀指導。這種方式是以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及基礎知識為前提,進行的高層次的閲讀指導。比如在進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知識的閲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充滿矛盾但是卻被統一的現象,通過此蒐集相關的資料進行閲讀。從這個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教師開展羣文閲讀教學要根據不同的主題,使學生能夠自主歸納知識,並且對其進行分析和整體,使學生能夠在蒐集知識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2.2以任務為導向進行閲讀:以任務為導向進行閲讀指的就是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進度,並且結合教學中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羣文閲讀。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其能夠服務教學,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其一,預習型。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前為學生布置閲讀任務,使學生閲讀類似的.文章,瞭解文章中的內容,為文本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複習擴展型。在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掌握文本知識的程度,開展學生課外時間的閲讀活動,使學生能夠完善自身的知識面,並且充分的理解並掌握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閲讀環境、生態之類的羣文,使學生了解目前的生態環境及環保狀況,這樣國小生能夠充分認知課文中的危機。並且還可以使國小生體驗身邊的污染現象,使其能夠全面瞭解地球狀況,那麼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學習。

2.3充分運用羣文閲讀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需要的課文之外,教師可以選擇有對比性的文章進行對比閲讀。在對比閲讀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在差別中看到學習方法和規律,提高語文文章的鑑賞力。聯想閲讀是學生聯繫自己的自身經歷,體會不同文章的情感。對於部分摘抄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閲讀相關的全文,使學生關注作者的選材以及情感的表達。在課堂上開展羣文閲讀之後,可以在課下拓展閲讀,引導學生閲讀相關體裁或者相關作者的文章,擴展學生的閲讀範圍,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3結語

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閲讀方式主要分為單篇閲讀、多篇閲讀及整本書閲讀三種,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多篇文章閲讀技能,可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進行羣文閲讀教學,能夠有效更新國小語文教師閲讀教學的思想,創新了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模式,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量,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以上本文重點分析了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意義以及教學對策,以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應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開忠.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週刊B版,2014,(1):60-60.

[2]李暉.鏈接生活,點擊教學———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週刊,2015,(4):169.

[3]陳玲.國小語文“羣文閲讀”特色課程建設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4,(54):37-38.

[4]甘玉林.羣文閲讀理念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思路解讀[J].小作家選刊,2016,(25):170.

[5]杜娟.起承轉合———淺談國小語文與羣文閲讀的聯繫[J].東方教育,2015,(6):188-188.

[6]易文慧.試論國小羣文閲讀的教學價值與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2015,(16):72-72.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4

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相關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關鍵點在於:讓書本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一直以來都是學習的主體部分,教師一定要擅長使用各類教學的方法來刺激學生,最大限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將課本死板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機融合,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深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這樣,在激發起學生思維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促進語文閲讀教學的效率提高。通過適當、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指導,讓學生聯繫生活來對文章進行理解,可充分調動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讓學生可以在閲讀的過程當中得到更多的經驗。在閲讀的教學當中,教師還要掌握好讓課本“活”起來的辦法,讓學生可在閲讀教學中體會到課本中的真實場景,通過聯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構建延展性閲讀教學觀念

在新課標中已明確指出了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目,也是我們國家的國語教學課。在當前的語文教學資源中,實踐機會並不太多,因此作為國小的語文教師,要儘量去接觸語文的教學資源,通過實踐的活動讓學生掌握好語文的學習特點,多積累語文方面的素材,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感並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為在閲讀教學中更好地體現這種觀點,新課標提出了關於延展性閲讀的一些具體要求,所以在進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構建起相應觀,讓學生閲讀量、閲讀範圍都得到延展。可採用探究方法,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通過問題的方法提出,讓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探究者。學生通過閲讀去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實現了學習能力的巧妙遷移。

(三)閲讀教學需要抓住重點內容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儘可能去幫助學生找到閲讀的關鍵內容,同時結合閲讀目標選擇有針對性的閲讀方法,對重點閲讀內容要與一般的內容有所區別。如果我們不事先對閲讀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區別對待,那學生自己無法判斷哪些內容屬於學習中的難點、重點,這樣會導致浪費了學習時間,同時學生也無法掌握有用的知識點,閲讀教學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教師一定要對這些閲讀教材進行對比、分析,分清重點與普通點的內容,對知識進行詳細的劃分後再明確精確與廣泛閲讀的範圍,如此才可突出閲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對閲讀重點確定必須結合教學大綱規定,教師要將這些重點內容學習價值作充分的講解,只有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掌握好這些重點內容,學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內容。

(四)閲讀教學要從關鍵詞句着手

書沒有讀通是無法進行講課的,書沒有讀熟也是無法開始講課的。但是當前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忽略了引導學生對閲讀課文做整體的掌握。我們看到學生一開始通讀文章,對課文還未完全熟悉,甚至對部分生詞、句子還無法流暢閲讀,教師就要求學生説出讀文章的感受。從表面上分析,這樣似乎可提高教學效率,加快課堂的教學節奏,但實際要想獲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師不注意學生的整體感受,造成學生無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閲讀能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因此在閲讀文章時,有重點段落和中心語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從重點進行切入,由關鍵詞出發展開教學。例如在閲讀《富饒的西沙羣島》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圍繞西沙羣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特點,引入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可極大提升教學效果。

二、結語

教學實踐表明,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文章的整體性出發,找到關鍵詞句,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指導學生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感情,通過互動合作學習方法提升閲讀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體現出自主創造性,以此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提高閲讀的教學效果。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5

作為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受到家長與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為提高語文閲讀教學效果,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於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使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更加符合新課標要求。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其取得的教學成效卻遠高於傳統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作為課堂重心,創造出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展示真實的自我,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師不主動傳授知識的條件下,能自主選擇學習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一直不能脱離教師所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學生一直處於被動的教學環境中,不能真正在學習上養成自主習慣。反觀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精心的課前準備,根據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對學情的掌握,在課堂上展開豐富的閲讀活動,讓國小生能夠主動去參加閲讀活動,在活動中拓展閲讀的深度。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翻轉教學在課前準備中的應用。教師在課堂閲讀教學之前,要精心準備好閲讀教學資料,結合課本的閲讀要求,製作教學課件,課件要做到目標明確,過多的情境會分散國小生的注意力。做完課件後,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閲讀思考問題,通過電子的形式發給家長,例如在學到《閲讀技巧》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關於文章的小問題:什麼是閲讀?閲讀的方式?閲讀的技巧?並通過小視頻的方式生動形象的給出解答,方便學生做課前預習,瞭解課堂教學內容。學生也可結合教師給出的示例,結合課本將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課堂上當教師講到有疑問的地方時學生可以更集中注意力聽講。在學到《竊讀記》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出本次閲讀課中的生僻字,讓學生提前預習,在課堂上讓學生把學到的生僻字都展示出來,通過學生的展示過程,讓學生學習到自己不會的生僻字,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前給學生設置疑問:《竊讀記》這篇文章中對竊字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於教師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通過翻轉教學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閲讀習慣,提升了閲讀水平。(二)翻轉教學在課中學習中的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為了充分發揮翻轉課堂優勢,要在國小閲讀課堂充分融入翻轉教學方法,藉助多媒體設施設備等手段播放閲讀相關的視頻或者動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例如在學到《亡羊補牢》這篇閲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動畫形式的教學視頻,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閲讀樂趣,教師可以藉機提問:如果不及時修補羊圈會產生什麼後果?從視頻中得到什麼啟示?以亡羊補牢為例可以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如果學生不保護好自己的眼睛,那麼過後補救還來得及嗎?如果我們現在不保護好環境,那麼未來我們是否還有能力補救?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體會亡羊補牢的含義。積極的組織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與體會,集百家之長,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樣的發展脈絡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通過教學聯繫實際的手段,強化閲讀意識。在學習《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將文章的情景移到課堂上,通過學生的現場表演,引出本次教學的重點,這樣的翻轉教學方式,節省了學生大量的反覆閲讀時間,突破了教師主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的模式,讓學生從表演中學會總結,來完成教學目標。(三)翻轉教學在課後總結交流中的應用。課堂教學完成並不代表整個閲讀教學完成,教師還需要實時檢驗教學成果,這是翻轉教學在國小閲讀課堂運用的收尾階段。課後教師根據學生課堂接受的具體程度,佈置科學合理的閲讀作業。例如,在學習了《伯牙絕弦》這篇閲讀後,教師可以佈置作業,在瞭解了伯牙與鍾子期的友情之後,學生是如何看待友誼?如何珍惜身邊的朋友?讓學生展開討論形成討論報告,在交流中加深閲讀理解,將學習帶入生活,充分發揮閲讀的意義。在學習了《畫楊桃》這個閲讀之後,教師根據文章的含義擴展其他相似內涵的閲讀如《踏花歸去馬蹄香》,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其他課外讀物,列舉出其他內容相近的閲讀文章。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閲讀興趣,佈置興趣相關的閲讀作業,如學生喜歡魯迅的文章,教師可以佈置一些魯迅先生其他的適合國小生閲讀的文章,加強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豐富知識儲備量。

翻轉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課堂的廣泛應用,挑戰了傳統的閲讀教學方式,改變了國小生的閲讀現狀,有效的解決了閲讀教學過程中資料不足、學生學習效果差等問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師工作效率,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慾望,使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平台。隨着翻轉教學在閲讀中的不斷髮展,使語文閲讀教學不再是困擾師生的難題,實現了師生共贏。

參考文獻:

[1]姚秉含.淺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旬刊,20xx(6):88-88.

[2]李秋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新一代,20xx(9):85-85.

[3]侯淑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魅力中國,20xx(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