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我和孩子的衝突本就不可避免,為什麼呢?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5.14K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本就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那我們為什麼不敢承認我與孩子的本就不同呢?既然本就不同,那衝突自然不可避免。

我和孩子的衝突本就不可避免,為什麼呢?

週二的晚上,媽媽對孩子説,明天你一定要按時起牀,不然我送你上學之後就要遲到了。孩子説,好。然後第二天早晨,孩子賴在牀上任憑怎麼鯉魚打挺都起不來。媽媽很生氣,覺得孩子説話不算話,又懶惰又自私。

結果媽媽歇斯底里、又踢又拽,硬生生地把哭泣的孩子塞進車裏。當然,媽媽上班遲到了,她生氣了整整一天。

按照這個套路,媽媽晚上看到孩子也是一肚子怒火無處發泄,為一頓爭吵埋下了地雷。

你不起牀就是懶惰,而人不能懶惰!

媽媽每天按時按點的上下班,是個不懶惰的人。可是媽媽喜歡一睜眼的精神飽滿嗎?媽媽真的討厭懶惰嗎?

實際上,世界上本無懶惰之人。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樹懶”,是因為環境不需要他勤奮。每個人對於早晨幾點起牀,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媽媽需要7點,孩子需要八點,所以行動力自然不同。

媽媽作為成年人,被環境約束,被單位的打卡制度約束,所以她學會了必須勤快。如果不起牀就會遲到,遲到就會被扣錢,就會被領導罵,所以媽媽的認知裏就告訴自己不能放鬆下來,不能懶惰。只要懶惰,自己就陷入自責和內疚之中,然後逼迫自己進入戰鬥模式,雖然忙碌還累,但是卻踏實和安全感滿格!

孩子的環境允許她懶惰,媽媽竭盡所能不讓自己遲到,反正媽媽護送,而且遲到也不會扣錢,所以孩子擅長懶惰。

這是媽媽跟孩子的差異,但是卻沒人看見。

你不為我考慮就是自私,人不能自私!

媽媽真的不想放鬆下來好好跟孩子説話嗎?誰不想心平氣和的溝通呢?媽媽給孩子貼了一個自私的標籤,然後暴怒了。因為她感覺孩子沒有為自己上班時間考慮,而不為別人考慮就是自私!

可是,孩子真的是自私的人嗎?可以這麼輕而易舉就下決斷嗎?媽媽覺得早晨孩子賴牀,沒有強迫自己起牀,沒有委屈自己成就媽媽,沒有看到媽媽的着急與辛苦,這就是自私!

實際上呢?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賴牀怎麼了?媽媽怎麼了?

在媽媽的世界裏,她自從有了孩子就一切為了孩子,她為了孩子上班掙錢,為了孩子早出晚歸,為了孩子繞道送她而自己上班遲到。因此,不為別人着想就是自私的人生信條已經根深蒂固。但是孩子還沒有人生信條,她還不懂照顧別人,她可以安心的做自己。

這是媽媽跟孩子的差異,但是卻沒人看見。

因為差異,所以衝突

媽媽和孩子本就存在差異。媽媽的人生信條變成了家規,可孩子並不知曉。對於懶惰和自私的定義是媽媽的,可不是全世界的。對於媽媽來説,早晨一定要早起,對於孩子來説早晨是可以賴牀的;對於媽媽來説,家是為了孩子,對於孩子來説家是安心做自己。這本就是差異,可是媽媽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和狀態,而孩子也不知道媽媽的真實想法和狀態,這必然就會有衝突。

人總是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媽媽為什麼不分青紅皂白就説孩子懶惰、自私?媽媽對於孩子的需求,孩子知道嗎?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很能幹的人,你會驚訝於他們驚人的創造力,好像他們從來都不覺得累一樣,充滿了精力。雖然他本人很累,但是他們沒有語言能力表達,行為上也讓人看不出他們累。他們有自己的委屈,卻不説。累了不説,苦了不説。他們沒有辦法讓對方知道真實的自己,他們只有無休止的付出,像個永動機。然後還怪別人不體諒他。

他們也嘗試着表達過自己,但是不敢深入表達,遇到不被理解就馬上閉嘴了。因為他們長期以來給別人形成的印象就是:精力旺盛,不覺得累;非常樂觀,沒有委屈;非常堅強,沒有脆弱。所以他們即使説了別人也不相信,別人會覺得累、委屈、脆弱和你這樣的人根本沾不上邊。

所以他們就會期待着自己不説,對方就能理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樣的人的經驗裏,從小到大,他的委屈、脆弱、累、苦,都是不被看見的,説了也從來沒有人聽,反而被責怪。如果你説自己委屈,會有人説你“小小孩子家哪那麼多委屈”,如果你説自己脆弱會有人警告你“將來走上社會沒人會真正管你的”。如果你説自己累,會被説“誰不累啊”。反正他從小就從來沒有被真正管過,他就學會了:我不能跟人掏心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需要,因為那是不值得被滿足的。這樣的人從此就喪失了表達自我的能力。

在媽媽和孩子的親密關係裏,失去了表達自我的能力。她不知道人還可以義正言辭、理所當然的説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她不知道她可以對孩子説“如果你不早起牀,媽媽就會送完你遲到,遲到會被扣錢還被老闆罵,媽媽送你上學雖然辛苦,但是媽媽為了你的安全和按時到校願意繞道送你,也希望你可以體諒媽媽,早些起。”所以媽媽對於孩子早晨賴牀這件事非常無法理解。

衝突就產生了

家庭不是軍營。如果事事都有條規,所有條規都必須執行,那是不是家就失去了它的韻味?難道不會壓抑、痛苦、想要逃離嗎?沒有必要跟孩子甚至其他親密愛人循規蹈矩,必須讓對方按照自己的信條執行任務。看不見兩個人的不同,自然就會造成衝突。

其實,我們本和孩子不一樣,不一樣才對,而不是當孩子跟我們不一樣就是做錯了。我們需要反思的不是差異本身,而是應對差異的方式。失去表達能力的我們怎能應對這份差異呢?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尊重我們和孩子的差異,差異本身都是小事小細節,看見這些小事,必然會改善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帶動你的家庭氛圍,更會影響你的全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