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為什麼會對媽媽過分依賴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寶寶4個月大的時候開始發出一些小聲音,開始牙牙學語,這樣就促進了嬰兒社會交往能力的表達。爸爸媽媽經常摸摸孩子,咯吱他,跟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孩子就通過面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行為來回應爸爸媽媽。

孩子為什麼會對媽媽過分依賴

寶寶表現地高興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繼續剛剛的行為;當孩子想要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給她玩具;當孩子不高興了,爸爸媽媽會極力安慰她。

爸爸媽媽還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表情,讓孩子模仿,還會經常對孩子剛剛進行的行為來一番描述,如,“你哭啦,是不是覺得餓了啊,媽媽去拿牛奶。”“你是不是尿尿了,我來給你換尿布吧。”

這樣,寶寶慢慢地開始和爸爸媽媽進行對話,也在這種親近、密切的交流中越來越依賴於爸爸媽媽。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一般情況下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差不多從5~6個月開始,寶寶就變得非常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和媽媽在一起的話能夠讓寶寶感到最大的舒適、安慰和愉快,和媽媽分開的時候寶寶就會覺得非常難過。

如果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在身邊的話,寶寶也不會覺得很害怕,當寶寶飢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媽媽。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髮展有着很大的幫助,寶寶到底能不能形成依戀及依戀的性質如何,對寶寶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與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都是有聯繫的。??

美國心理學家艾斯沃斯(Ainsworth)等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嬰兒依戀存在分成了三種類型:??

a.安全型依戀??

這類寶寶和媽媽在一起能夠玩得很開心,在陌生環境中能積極探索,對媽媽不是很依賴,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靠近媽媽,大部分時間都是用眼睛看媽媽、對媽媽微笑或與媽媽有距離地交談。

但是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還是會表現出苦惱、不安,停下正在進行的活動,想尋找媽媽。當再次見到媽媽的時候,不會立馬跑過去,而且很容易安撫,平靜下來,然後繼續玩自己的。這類嬰兒差不多佔據65%—70%。??

b.迴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對於媽媽的存在看的不重,媽媽離開時,孩子的情緒不會特別激動,幾乎沒有緊張不安的表現;當媽媽回來時,孩子的情緒變化也不大,總是自己玩自己的。就算是看到媽媽表現地很開心,也是短暫的,接近一下就走開。

這類寶寶對媽媽不會特別依賴,所以,也被叫做“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約佔20%。??

c.反抗型依戀??

這類嬰兒非常依賴媽媽。在媽媽要離開自己的時候,孩子會非常苦惱,極度反抗,大喊大叫。如果媽媽回來後,孩子就會表現地既想與媽媽接觸,又不想接觸。當媽媽抱他時,孩子會掙扎。可是又無法安心玩玩具,總是會朝媽媽這邊看。這類嬰兒約佔10%~15%。??

嬰兒依戀的性質跟媽媽的行為有關,媽媽第一時間滿足嬰兒吃喝拉撒的需要不會讓寶寶形成安全型依戀,媽媽和寶寶呆在一起的時間也和依賴程度沒有關係。

媽媽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她對寶寶到底關不關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媽媽能夠注意到嬰兒所處的狀態,聽取嬰兒的信號,並能準確地理解,然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的話,寶寶就會對媽媽產生信任和親近,從而建立安全型依戀。??

通過研究發現,寶寶的依戀雖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可是也在不停地變化。在家庭環境,如果媽媽和寶寶的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的話,安全型依戀可能會轉變成不安全型,兩者會互相轉換。??

嬰兒除了和爸爸媽媽接觸,也逐漸開始和同伴間接觸,就會感受到自己和他人行為方式的不同。隨着嬰兒活動、認知能力的增長,活動範圍的擴大,跟同伴玩耍開始佔據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這對嬰兒個性、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也會變得更加大。

在一項試驗中,研究者發現就算是僅僅只有10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喜歡和同齡人玩。孩子漸漸長大,會變得更加喜歡與同伴做遊戲了。嬰兒差不多出生半年後會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交往,剛開始孩子會更喜歡玩玩具,而不是喜歡同伴本身。

6~8個月的孩子間沒什麼交流,各玩各的,僅僅有一些肢體接觸。慢慢地,嬰兒對同伴的行為作出反應,會想去幹涉他人的行為。比方説,把小朋友從椅子上拉下來。

再長大一些孩子還會學會互相模仿,並開始簡單的合作。像是:相互給取玩具。不過剛剛接觸的時候,孩子之間的同伴交往距離友誼還差得很遠。

Tags:過分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