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網癮標準”遭質疑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9.51K

初步認定,每週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業內人士議論紛紛按照這一標準,中國超過八成網民都有網癮。

“網癮標準”遭質疑1

網癮=精神病?“網癮標準”遭質疑

近期,某醫院炮製出的《網絡成癮臨牀診斷標準》讓中國又獲得了一個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個把上網成癮列為一種臨牀精神疾病的國家。不過,按照這一《標準》,中國還可能成為另一個世界第一――“第一精神病大國”。

儘管互聯網內外對此標準質疑聲一片,然而隨着各地醫院紛紛籌建網癮戒除中心、便攜式網癮治療儀在網上出現乃至沉迷網絡殺害父母的死囚犯申請鑑定精神病等一系列事件,《標準》所引發的爭議遠不是“網癮是否為精神疾病”這樣簡單。

網癮欲成免死金牌

近日,當《網絡成癮臨牀診斷標準》所帶來的爭議餘波未消時,已經有人將它當成了一塊“免死金牌”。四川小夥子胡安戈因沉迷網絡將父母毒殺,被一審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胡安戈的親屬獲悉《標準》後,稱“他終日沉溺在網絡中,上癮較深,做出這樣的行為和他上網有很大的關係”,並正式向省高院寄出申請,請求對他沉迷網絡毒殺父母時是否患精神病及刑事責任能力進行鑑定。

“網癮標準”遭質疑

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認為標準的發佈,並不意味着免除網絡成癮者的法律責任。“法律只規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犯罪不用承擔法律責任,而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病不等於犯罪免責。”一個月前,由總後勤部衞生部組織、北京軍區總醫院牽頭制定的《網絡成癮臨牀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網絡成癮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範疇。

根據《標準》,網絡成癮被定義為個體反覆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再度使用產生強烈的慾望。症狀界定有七項標準,其中一項量化的指標是平均每天連續使用網絡達到或超過6小時,且這種症狀達到或超過3個月,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渴求或衝動感;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標準》一推出,立刻引來網友普遍反感。有網友調侃此《標準》為“世界第九大奇蹟”。21CN社區網友“風”諷刺道:“對照那個定義,我有網癮,我妻子有網癮,讀國中的兒子也有網癮,現在我們全家都成了精神病人了。”

心理學專家,網友“紅茶紫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網癮患者以青少年居多,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醫院不僅沒有從積極的方面幫助他們,反而抬出冷冰冰的《標準》隨意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籤,無疑是在他們脆弱的心靈上再插上“恥辱”的一刀

面對諸多爭議,衞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羣安表示:“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是北京軍區總醫院的課題組發佈的,並沒有經過衞生部。”並一再強調,這不是一個國家強制性標準。

替現行治療方式正名

據治療網癮專家陶宏開介紹,目前全國有大大小小近300所治療網癮的學校和機構。儘管《標準》並不為社會認同,網友對網癮等同於精神病的説法也深惡痛絕,然而,記者發現,治療網癮的學校和機構大多采用藥物干預與心理疏導的方式,且軍事化管理,鐵門鐵鎖將網癮患者與外界隔離,此舉與治療精神病的方法大同小異,甚至採用的藥物也一樣。

《標準》的主要制定者、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治療中心主任陶然認為,網絡成癮不只是一種心理疾病,準確地説是一種內分泌紊亂精神症狀。因此,為了根除網癮,必須以藥物治療為基礎,通過心理治療,把孩子們錯誤的心理髮育糾正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根據從業者透露,藥物治療一般是以西藥為主、中藥為輔。中藥用來靜心安神,西藥主要是調節大腦分泌,包括抗抑鬱劑和抗焦慮劑兩大精神類藥品,有時還要用鎮靜劑。

另一種藥物治療則把網癮視同為毒癮。浙江寧波戒毒專家楊國棟曾嘗試用戒毒癮的方法戒網癮,所用藥物主要是注射莨菪類藥,抑制大腦皮層,使患者在睡眠、休息過程中恢復正常。“

紅茶紫煙”表示,精神病學是在各種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錯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網癮與其存在着很明顯的區別,有網癮的人即便是達到了那個所謂《標準》的全部指標,在肌體上的神經組織並沒有臨牀實驗證據已變化。

這種用治療精神病的方式來治療網癮的做法,沒有經過長時間臨牀科學實驗,是很不負責任的。“網癮只是一種心理問題引起的一種不良習慣,首先是預防,其次是心理疏導。”陶宏開表示,用治療精神病的方法打針吃藥是不能徹底治療網癮的,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反而會傷害正在發育的孩子。

有網友認為,此次《標準》的推出,無疑為現在飽受質疑的網癮治療方式正了名。如果此《標準》得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那麼各大網癮治療學校、機構、醫院則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精神病藥物來治療網癮。

《標準》背後的利益博弈

網友“七犀鳥”毫不留情地指出,被醫療市場化改革之風薰染十幾年的醫療界部分專家,經濟腦袋裏算盤撥打的精細程度,絕對不亞於內地中小企業的CEO。這個網絡成癮標準出台的背後,隱藏着一場錯失市場先機的正規軍和一度提前搶佔山頭的游擊隊之間的利益爭奪暗戰。

為了把孩子從虛擬的時空拉回現實,很多父母是不惜傾家蕩產一擲千金的。家長的迫切心理加上網絡現實虛擬技術的快速革新,使得網癮治療成為一個規模龐大、前景無限、利潤大大的一個產業。中國習慣教育基地、江西上饒新希望青少年教育學校採用心理輔導結合文化授課、技能培訓的方法,半年收費22600元、一年40600元;

湖南樹人青少年成長特訓學校採用心理輔導加素質拓展的方法,半年收費萬餘元,含食宿和訓練服。“毫無疑問,這個蛋糕是非常巨大的,也十分吸引人。”

如果醫院想插手這個產業,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把網絡成癮行為“定義”成一種疾病。陶然稱:“只有醫院,最好是有精神科背景的醫院,可以接治網癮患者”,並表示,“現有的很多治網癮的學校就不能繼續營業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當《標準》出台後,新疆、山東等地醫院紛紛籌建網癮戒除中心。

當網癮標準引發的口水戰正如火如荼、反網癮鬥士尚在爭論誰説了算的時候,偉大的山寨戰士再一次展現出了他們無與倫比的反應速度:便攜式網癮治療儀已經面世,並進入了市場銷售階段。

網上銷售人員甚至還宣稱,如果《網癮診治標準》得到認可後,他們的產品拿到醫療器械批號是沒有問題的。“七犀鳥”評論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既沒有專業的背景,更缺乏實際的經驗,根本不可能甄別這樣一個玄奧的話題。

然而,也只有那些芸芸眾生的家長,才真正代表“網癮”孩子的利益。社會上任由兩派“專家”扛着“科學”的旗號隨便忽悠、折騰,長此以往,廣大家長、孩子必然會陷入無所適從的不幸境地。

“網癮標準”遭質疑2

網癮標準的制定正緊鑼密鼓進行,受衞生部委託的專家組成員之一的高雪屏博士透露,初步認定每週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

許多人對這40小時的標準來源很困惑,如此明確數字化,科學依據在哪裏?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每週40小時工作制,對那些一上班就打開電腦的人來説很危險,他們就是標準的網癮患者。此標準若能得到衞生部的.認可,衞生部首先要把本部員工送去戒網癮。再説,如果網癮是一種病,那麼因工作原因而染上的病算不算新時代的職業病?

“網癮標準”遭質疑 第2張

很多人認為,制定網癮的標準主要針對孩子,我看倒是針對成年人的,他們得工作,工作得使用電腦,依此標準成年人更容易患網癮,所以,最大的網癮羣體來自成年人。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啊,要不要把父母送去戒網癮?

Tags:網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