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巨嬰”心態,才是你和孩子吵架的根源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每天早上7點,海海的媽媽和兒子都會為了起牀這件事兒發生衝突。“7點了,該起牀了。”海海媽媽輕聲説。“嗯……”海海翻了個身,眼睛睜也沒睜,繼續睡。媽媽堅持:“你該起牀了,再不起牀就遲到了!”

“巨嬰”心態,才是你和孩子吵架的根源

孩子繼續談判:“再睡一會,就一會兒……”

媽媽不滿意地厲聲喝道:“現在就起牀!為什麼每天你都要來這麼一遭!”見孩子還沒有反應,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來,呵斥他,讓他穿衣,然後便匆匆去廚房準備早飯。

期間,她回到卧室,發現孩子一直坐在牀上發愣,便吼了他兩句,又回去準備早餐。

早飯準備好了,起牀時間已經過去半小時,媽媽回到房間,看到孩子還是賴在牀上,只穿了條褲子。

最後,媽媽終於失去了耐心,狠狠給兒子一巴掌,強行給他穿上衣服,兒子尖叫着哭了起來。

避重就輕的戰爭

我常聽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難管教了,哪裏像我們小時候,對父母惟命是從,稍有違逆,少不了一頓打罵。

現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們反倒是上了天,越來越不聽話。

為什麼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這是因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正在發生劇變,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對外界強加的權威感到厭惡。

因此,他們反抗,他們證明,他們要釋放自己內在的力量。

這時,如若我們還守着為人父母的那份威嚴,勢必會爆發一場又一場的“權力之爭”。

在這個事件裏,媽媽表面不斷催促孩子,其實並沒有真正關注“起牀”這件事,否則她會立刻協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試圖讓孩子順從她的想法“我要你起牀,你就得起”,而孩子則要向媽媽證明“我想什麼時候起牀,就什麼時候起”。很顯然,母子倆都想做這場戰爭的贏家。

這,就是權力之爭。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巨嬰國》裏説,情感的對立面是權力。

在爭論的當下,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已經成了其次,誰能成功地“拿下”對方成了首要關注點,這是心智尚停留在嬰兒階段的表現。

除了親子關係,權力之爭在其他關係中也普遍存在,婆媳爭奪管教孩子的權力,夫妻爭奪家庭的最終判定權……

退出權力之爭

媽媽解決孩子起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戰爭是方法之一。

權力之爭中,企圖用説教、指責的方式去強迫孩子糾正自己的行為基本都不會成功(事實上,此方法在大多時候都無效),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在勢均力敵時主動舉白旗。

我們要做的,不是投降,而是退出——當發現自己即將或已經陷入權力之爭時,要不動聲色地停止,主動從戰爭中退出。

主動退出也不易,當孩子違抗我們時,父母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這需要父母的覺知力,真心把“我要改變孩子”“我要強權”的想法徹底放到一邊,真正接受孩子是與我平等的人,認識到強權無法解決任何事,只有贏得孩子的真心,才能引導他做出合適的舉動。

那麼,針對不願起牀的海海,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前一天睡前,媽媽給海海孩子講有關“時間”的繪本——《分針大冒險》,告訴他,如果能夠按時起牀,不僅可以享受美妙的早晨,還可以獲得媽媽的認可。

接着,媽媽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輕聲地對她説:“希望明天,你也能這樣起牀。”並關燈,道晚安。

第二天早上到了起牀點,媽媽輕聲叫海海起牀。“寶貝,你的起牀時間到了。”

“不……我還想睡覺……”孩子喃喃道。

“寶貝,如果你這時候起牀,你就能按時到幼兒園,更早地見到你的小夥伴們,或許還能在玩具角玩一會玩具呢!”媽媽再次提醒孩子。

見孩子仍然躺在牀上,媽媽輕輕地將孩子抱起來,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並説:“早上好,我可愛的寶貝!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呀!”然後協助他穿衣。

“不!”海海被強行抱起後,開始發脾氣,兩隻腳亂踢,不配合媽媽穿衣。

媽媽無法繼續,就站到一邊,什麼也沒有説,也沒有試圖讓孩子停下來,等孩子劃拉完一陣,媽媽又重新給孩子穿衣,孩子再次用力哭鬧、尖叫,媽媽什麼也沒有説,只是繼續做自己的事,出門點到了,媽媽把孩子抱出門,送到學校。

從戰爭中抽身而退,並不代表對孩子不聞不問。

整個過程中,媽媽的態度堅定,為孩子提供了行為的界限。同時,媽媽沒有命令孩子,避免了與孩子爭奪“誰才能決定海海的起牀時間”的權力戰爭,只做自己份內的事,即幫孩子穿衣,按時送孩子出門。

堅定地,用行動堅持原則

在任何時候,對於孩子來説,父母的“做”都遠比“説”有用得多,用行動去堅持自己的原則,並在過程中保持沉着和冷靜。

我曾在美國育兒節目《超級保姆》裏看到這樣一位媽媽,她養育了4個孩子,孩子們的頑皮和爭吵,讓她疲憊不堪。每一次,她試圖去阻止孩子們,但沒有一個人聽她的話。

為什麼?幾次探訪後,超級保姆發現了問題——每次阻止,媽媽都面露尷尬的笑容。

對於孩子,“笑”意味着寬容和默許,所以媽媽每次面帶笑意的呵斥,都被孩子誤解為“我還可以繼續調皮”“媽媽只是在開玩笑,她不是真的介意”的信息。

後來,超級保姆建議媽媽,把這下意識的面部表情改成與“阻止”匹配的嚴肅表情時,孩子們開始重視,他們果然停止了打鬧。

同樣,如果海海媽媽僅僅停留在命令“起牀”,行為卻縱容拖沓賴牀,那麼孩子也難以形成相應的行為邊界。

愛,仍在繼續

我們都曾情緒失控地爭吵過,也都明白,當歇斯底里地發脾氣時,雙方的內心將不會再有愛,我們或許會大打出手,或許會後喊出“你不配做我的孩子”“我再也不會管你了”這樣越界的話。

俗話説:“一個巴掌拍不響。”當父母有技巧地退出,保持友善(而非抱怨)的沉默和堅定,這樣的行為並不阻止愛、友善和親情的傳達。

被留下“獨自作戰”的孩子也許會惶恐和迷惑,但很快,他們就會發現沒有人蔘與到他的“戰爭遊戲”中,進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這種情形會塑造出家中界限,孩子學會在規則內行事。

在生活中,父母注重與孩子共情、鼓勵、尊重、合作都是避免權力之爭的辦法,瞭解當下的環境需求是什麼,並且學會順勢而為,就自然能在這條死衚衕裏找到出口。

如果海海媽媽還能友善地與孩子談一談,瞭解他對起牀的真實感受,再針對性地調整計劃,如提前睡覺時間,或換一種更有趣的叫醒方式,或許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起牀問題上發生不快。

Tags:巨嬰 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