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綠色生活 > 勵志人生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欄目: 勵志人生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要知道經常看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劇中女子們明明就十分知禮守禮,而且禮節做的很到位。古代女子的行李姿勢也是十分美觀和多樣的,現在分享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1

古代女性行禮姿勢圖

古代女性行禮是有很多姿態的,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着裝,不同的身份都有不同的行禮姿態。首先在當姑娘時,面對自己家人行禮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一個簡簡單單的一般揖禮福禮就可以了。但是在面對重要場合祭拜的時候,就需要嚴格的正規拜禮了。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最簡單的諸如拱手禮儀,就是拱手齊胸拜一拜就可以了。之後莊重一點的萬福利,是要舉手齊胸在左側,右腳後支,屈膝低頭,這個禮節在很多影視上常見,就是拜見長輩的禮節姿勢。還有頷首致意,這個一般在面對身份比自己低等或者平等的時候,隔着遠距離可以頷首致意一下即可。

還有大型正規的拜師或者會見重要人士的時候,正規的'叩首禮,要舉手齊眉,彎腰鞠躬敬禮,或者雙膝跪地行禮,之後緩慢而莊重的起身。女子行禮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標準,姿勢更是各種不同,注重禮節的古代人那是很多的行禮姿勢的。

古代女性行禮方式叫什麼?

古代女性行禮方式叫做稽首,頓首,叩首,肅拜,還有福禮。稽首用於面見君王之時,為最高標準的跪拜禮。頓首用於面對地位平輩人員的時候,表示禮節性的歡迎,祝賀,送別等等。叩首用於面對地位高的人,需要莊重而肅穆,肅拜也用於此,只是動作稍微輕鬆等於叩拜。福禮在古代女性用的是最多的時候了,平素面見長輩,日常生活見面多用福禮。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2

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説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辛亥革命成功後,廢除了跪拜,崇尚自由平等理念,於是握手禮從此流行。

然而,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卻不如此。別説男女講究“授受不親”不可能碰觸,就是同性見面禮,也不過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禮節,沒有身體接觸一説,這和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有關。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第2張
  

古代中國非常講究禮節,而且有專門的制度予以約束,分門別類,非常龐雜,人們從小就被家長和師長諄諄教誨、言傳身教,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一個人言行規範的道德水準,這就是所謂的“教養”。

就拿女子來説,大的方面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細微的諸如尋常言語舉止,都有不少規範。其中自然有糟粕,可是大多數對於女子的道德修養還是有益的。雖然如今大多以貌取人,網紅整容流行,追星粉絲氾濫,可是,真的到了談婚論嫁和誠實交往,人們就會關注起言行而不是面貌,當然這是題外話。

古代關於女子的言行規範和習俗較多,就以見面禮節來説,女子的見面禮也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最早是肅拜,後來演變成萬福禮,間雜蹲安禮,再到如今的握手禮,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在瞭解女子禮節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禮。漢代以前,人們日常起居都是席地而坐,正規姿勢有三種:跪、坐、拜,簡單來説俯身為“拜”,雙腿立起為“跪”,臀部置於足根為“坐”,重心分別為“前、中、後”。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第3張
  

(稽首)

而其中拜禮則有九種,《周禮·春官·大卜/詛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肅拜,以享右、祭祀。”。依據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註釋的《周禮》,九拜的`儀式大致為:

稽首: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至地,停頓一會兒。

頓首:亦名稽顙。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叩地,稍頓即起。

空首:跪,拱手(左上),頭俯至於手,與心平。

振動:跪,雙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為悲哀之極。

吉拜: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兇拜:先頓首拜,而後空首拜。

奇拜:拜一次。

褒拜:褒為報,報拜,再拜的意思。

肅拜:女子拜禮,也稱“手拜”。跪,拱手(右上),頭俯至於手,與心平。

九拜禮節裏,“肅拜”和“空首”也叫“答拜禮”,是常用禮節,《禮記曲禮下》:“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可以看出,答拜禮為尋常禮儀,一般為尊者針對位卑者所行禮拜的回禮,而男女行答拜禮,意思就是男子行“空首拜”,女子行“肅拜”,唯一區別就是“男左女右”,女子手的姿勢為右上左下。

婦女跪拜俑

所有的拜禮,到了東漢開始發生變化,由於胡牀、胡椅的從國外傳入,人們逐漸開始不席地而坐,而是有了坐具,筆者前文有介紹,這裏就不贅述。然而,可以肯定地説,在重大禮儀中,拜禮依然延續先秦禮儀。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禮儀發生變化,尤其是女子,不再行“肅禮”,而是拜而不跪的“萬福禮”。説起萬福禮,其實起源很早,早在先秦就有,最早是人們在行禮時,口中道“萬福”,並不特指動作,而且是男女通用,因而只能稱之為祝福語和吉祥語,而不是特定禮儀。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局部)

“萬福”最早記載見於《詩經》,如《詩經·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大意為:“觥籌交錯,美酒佳餚;君子交往,謙虛不驕,萬福駢集,受天佑報。”。此中“萬福”只是一個詞彙。

在東漢趙曄編撰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記載越王勾踐和大臣范蠡、文種入臣於吳的事情。臨走前大夫文種有祝酒辭:“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觴酒既升,請稱萬歲!”,到達吳國宴會時,“范蠡與越王俱起為吳王壽”,祝辭有“四海鹹承,諸侯賓服。觴酒既升,永受萬福!”。可見,當時“萬福”和“萬歲”一樣,都是祝頌之詞,通俗説就是吉祥話。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因而,在古禮中,“萬福”只是一種禮儀伴隨語,並沒有單獨出來成為禮儀。而且在很多場合都適用,並且如同古代通用的居家服飾“深衣”一樣,不管貴族、庶人、男子、女子,都通用。

然而,在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由於當時陰盛陽衰,“母儀天下”,因而女子的地位非常高。於是武則天下令,在行為禮儀上,女子不必再行跪拜肅禮,而是“跪而不拜”。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第4張
  

宋 佚名《宋仁宗皇后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點,有歷史記載。《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王溥傳》記載,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因而非常被宋太祖敬重,而王溥的兒子王貽孫(字象賢)也非常聰慧,博覽羣書,藏書萬卷。有一次,宋太祖詢問宰相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否?”,趙普便問禮官,結果沒人能對。

這時,王貽孫回答道:“古詩云'長跪問故夫',是婦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婦人始拜而不跪。”,大意是古代女子也實行跪拜禮,然而到了武則天朝,才得以改變。趙普問他出處,王貽孫説:“大和(827年—835年)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渤海國記》,備言其事。”,於是趙普大稱賞之。

古代女子手勢禮儀 第5張
  

唐代仕女陶俑

可惜的是,張建章所著作的《渤海國記》已經軼失,因而無法找到原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武則天時期專門制定了婦女禮儀,即“拜而不跪”,關於唐代女子行禮姿勢,從如今大量考古陶俑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鑑於唐代座椅已經在上層貴族普及,因而,所謂的“跪而不拜”有兩種形式,其一就是如果席地而坐或者重大儀式,那麼還是“肅拜”,即兩膝跪地,兩手掌至地,腰與地平行,頭略低。其二則是大多場合,適用於牀榻和站立方式,大致為:“斂衽,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傾,雙手合攏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虛坐之勢。”。

Tags:禮儀 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