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綠色生活 > 勵志人生

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

欄目: 勵志人生 / 發佈於: / 人氣:1.29W

近日,泰國一則的公益廣告刷爆朋友圈

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

國小教師芭乍有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為了能親自照顧她,他每天帶着媽媽上課,在飯堂上給她餵飯。但好奇心強的學生,因為後排的老人頻頻分神。對此,家長們頗有微詞:“這是學校,又不是他家。”“就是啊,學生們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學習呢?”“其實可以請個保姆幫忙照看,比每天這樣好的多了。”“我正琢磨讓我家孩子轉到別的學校去。”

校長找來芭乍談話,希望他能把母親交給他人照顧,專心教學。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芭乍的拒絕。在他的心裏,是母親給予了他生命,現在她老了,也只有他了,他不能也不放心將母親教給別人來照顧。

而在這個時候,短片進入了高潮,在芭乍和校長談話的時候,芭作的母親走失了。聽見老師急切的呼喊聲,學生們也自覺組織尋找老奶奶。這時候家長們發現,芭乍對母親的悉心照顧,在潛移默化之中,已經影響了孩子們,讓他們學會感恩父母的愛。他們會感謝母親的辛勞,對母親説:“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給你開車。”短片的最後,芭乍找到媽媽後,緊緊地抱着她,令人淚目。

當代社會,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家長們恨不得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懷和照顧。而對於孩子來説,學會“感恩”,學會“給予”,學會“尊重”,能感謝他人的善行,會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感恩心理

即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會上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正逐步腐蝕這人們的心靈,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使得一些年輕人變得自私冷漠,道德水準滑坡。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説,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楊佔禹在他的《時光錄》中寫到:“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淨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

有專家分析:中國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有兩種理念,這兩種理念分別來自於傳統和當代。一種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教導中,“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被很多父母所認同。他們認為,父母現在為子女付出,將來子女感激父母、回報父母是毫無疑問、天經地義的。另外一種則體現在當今父母的新觀念中,“養兒”並不指“防老”。很多父母認為,家庭經濟條件好,老了也不需要子女來養,只要子女過得好。其實,無論何種理念,都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是以強迫的觀念或手腕。要讓孩子知道,“家庭中不僅僅只是父母對你付出,你也要學會向父母付出”。感恩是一個人基本的素質,是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內容。俞敏洪曾説:“大把花着父母的錢,只懂自己的快樂,不懂父母的辛酸,不捨得為親情付出一分一毫,那麼你已經全無良知了。”感恩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

曾經一位富有的老華僑,歸國後想資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於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些有受捐需求的孩子的聯繫方式與地址,每人寄去一本書一些筆,並隨書標註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聯繫地址以及郵箱等信息。老華僑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為什麼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繫方式?在不解與質疑聲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着什麼,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

直到一天,終於有一位收到書的孩子給老人寄來祝賀節日的卡片(也是唯一與老人聯繫的孩子),老人高興極了,當天就給這個孩子匯出了第一筆可觀的助學資金,同時毅然放棄了對那些沒有反饋消息的學生的資助。這時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感恩之心,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通過感恩教育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別人付出給自己帶給的快樂。當孩子們感到他人的善行時,就想到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得暗示,使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覺得擁有眼前的一切既快樂又幸福。不懂感恩,恩將仇報。

今年1月份,成都的柴先生用“一個失業父親等待女兒歸”的名字在網絡上發佈了一條微博,説女兒將自己320萬的積蓄全部轉走,並拉黑了家人。柴先生與前妻離婚後,由於內心的愧疚對女兒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去年年底,18歲的女兒獲得去加拿大留學的機會,柴先生已女兒的名義辦了一張銀行卡,並告訴女兒:“我往這張卡里存了320萬,以後每個月都會給你轉錢。”結果把女兒送去加拿大後,柴先生馬上就發現家裏的銀行卡被女兒偷走了。積蓄被洗劫一空的柴先生,生活難以為繼。他在微信上苦苦哀求女兒:“如果你不把錢退回來我只有死,你花的錢是帶血的錢,是老爸拿命換來的。”女兒對於父親的話置之不理,甚至拉黑了他。拿着從父親那裏偷走的錢,柴先生的女兒並沒有去學校報到,而是在加拿大享受高檔餐廳,在朋友圈裏炫耀名牌包包。這個被慣壞的孩子,喝着父母的血,卻心安理得的享受高級的生活。莎士比亞在他的《李爾王》中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與社會環境和父母教育有很大關係:

1、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父母從小重視小孩的培養。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內心關懷,都對孩子做到有求必應。也正因為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孩子們獲得的愛太多、太容易,自然不懂得珍惜,進而忽略了應該感恩父母。

2、孩子的知恩、感恩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需要在後天的教育中培養而成。可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評價學生的優劣更多是看學習成績,德育因而顯得微不足道。學習好就幾乎代表了一切,孩子的品德、個性培養被忽略。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和培養方式這也是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之一。

3、現今社會有一種崇尚功利、實用、個性的文化潮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實用”、“功利”通常成為衡量標準,這對傳統的類似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恩文化形成一定的衝擊,導致社會大環境對感恩的自然遺忘,最終感恩教育明顯缺失和滯後。

孩子不懂感恩怎麼辦?

家長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1.學會説“謝謝”。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家長也應該起示範作用。平時,在幫孩子做過事情之後,讓孩子和你説一聲謝謝,有助於他們養成禮貌的習慣。在你需要幫忙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你拿下東西,完成之後對他們説一聲謝謝。

2.學會“分享”。幼兒在家都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從小養成成任性,霸道、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其實家長不需過於保護。在生活中為幼兒樹立榜樣,如:借給別人需要的東西、在外面不要隨便掉垃圾、有好吃的分享給別人,為幼兒做出好榜樣,幼兒才會與人分享。

3.學會“給予”。要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幫助他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無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給予,會給孩子形成依賴的心理,長此以往不利於孩子在社會上的交際和生存。

Tags: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