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美文閲讀

蝗蟲有沒有毒

欄目: 美文閲讀 / 發佈於: / 人氣:1.15W

沒有

蝗蟲有沒有毒1

蝗蟲沒有毒,可以食用,並且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是各國人民非常喜歡的一種食材。蝗蟲雖然無毒,卻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可以長距離遷飛併產生週期性的種羣大爆發,蝗蟲飛過之處農作物會全部被啃食乾淨,危害極大。

蝗蟲有毒嗎

蝗蟲無毒

蝗蟲本身是沒有毒的,它是一種可以食用的昆蟲。蝗蟲肉質非常的鮮嫩,吃起來跟蝦的口感像,所以有着“飛蝦”的美稱。同時,蝗蟲不僅可以用來做菜,還可以製成罐頭、餅乾、雪糕等食物,非常的暢銷。

蝗蟲是害蟲

蝗蟲雖然本身無毒,但是卻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的食物範圍非常廣,主要食物是糧食等農作物,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蔬菜等都是它們的食物,蝗蟲爆發時它們飛過的地方農作物會被全部吃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蝗蟲有沒有毒
  

蝗蟲的營養價值

蝗蟲不僅美味,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蝗蟲肉中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和脂肪,並且含有維生素、鈣、鐵、鋅、氨基酸以及各種礦物質,可以為人體補充營養。

小時候,千辛萬苦等到下課鈴聲響起,背起書包 約上二三小夥伴,就往田野跑去,目的是為了捕捉蚱蜢,看看誰捉得最多。直到太陽下山後,我們都不願回家,直到媽媽拿着棍子來趕回家吃飯,才依依不捨地放下手中的蚱蜢,與小夥伴約定明天再來。這段經歷是人生中難得的童年時光,每逢回憶必定有一番不同的風味。

蚱蜢,學名為蝗蟲,是一種植食性昆蟲,主要分佈在熱帶、温帶的沙漠和草地地區。在我國,蝗蟲也是一種食物材料,將之放進油鍋中炸了又炸,變得金黃脆皮,一口咬下去,非常鬆脆可口,讓人讚不絕口。

根據外媒消息報道,2020年初,非洲爆發嚴重蝗災,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和馬乾達等國遭到大量蝗蟲的洗劫,損失慘重。由於各國不團結,以領為壑,對蝗災防控不及時,導致蝗災的規模越來越大,超過了3600億隻,僅僅一個蝗蟲方陣的長度便有60公里,寬度亦有40餘里。每一隻蝗蟲一天平均可吃掉2克糧食,蝗災已經在肆意橫行一個多月,非洲糧食的損失可想而知。

為什麼此次蝗災會如此嚴重?有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阿拉伯地區便出現了蝗災的跡象。皆因這一年裏5月和10月相繼下了一場大雨,對於阿拉伯沙漠而言,無疑是久旱逢甘露,本來寸草不生的沙漠上都長出來一片綠草,然而卻成了孕育蝗蟲的罪惡温牀。要知道,沙漠蝗蟲是蝗蟲科屬中最為惡搞而存在,極其兇殘。

再加上阿拉伯沙漠人煙稀少,氣候乾燥,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蝗蟲蟲卵的孵化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最終釀成嚴重蝗災。

根據最新消息顯示,蝗蟲已經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亞洲諸國,瘋狂地吞食糧食,兩國損失慘重。為了拯救巴西老鐵,我國滅蝗專家已經抵達巴基斯坦國精,準備商議應對蝗災的對策。甚至打算空運十萬只鴨子前往一線,參入滅蝗行動中。

對此,有人提出來疑問,蝗災中的蝗蟲能吃嗎?會不會藴含着毒素?對此,生物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單獨的蝗蟲身體是呈現綠色的,不會有毒素。但是蝗災大軍中,是由成千上萬只蝗蟲組建而成的,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兩種強大的毒素:苯乙腈和氫氰酸。

蝗災之所以如此嚴重,正是因為有這兩種化學毒素保駕護航,濃烈的毒液氣味導致很多益鳥不敢靠近它。吃下這些蝗蟲雖然不會致命,但是亦會鬧肚子。

蝗蟲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在它們臨死之際,一般會尋找一個地方產卵,這個時期成為若蟲期。在這期間,蝗蟲體內的毒素就會消失,鴨子大軍一撲而上,將之變為腹中之餐。平均每隻鴨子一天可吃掉200只蝗蟲,按照這種速度,很快便可有效地控制蝗災。

蝗災是特大自然災害之一,其破壞力之強,僅僅次於地震和海嘯。所以人類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及時發現蝗災,撲滅其苗頭,不然待到爆發之時,一切就晚了。朋友們,你曾經經歷過蝗災嗎?你身邊的人是如何應對的?

蝗蟲有沒有毒2

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

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藥使用能夠治療多種疾病,如咳嗽、氣短、破傷風、急慢驚風、高血壓等。

而大量現代關於蝗蟲營養價值的研究表明,蝗蟲的蛋白含量高達74%以上,絕大多數種類的蝗蟲都含有十多種氨基酸,其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數動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質量高於菜籽油而與花生油相近。概括來講,蝗蟲營養成分齊全,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組成合理,脂肪含量不高,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礦物質的天然保健食品。

“但是,人類食用動物,必須要放在人類生產生活環境這個範疇內考慮和實施,毋庸置疑,我們曾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疫情早已證明,如果將這一範疇擴大到自然界,是極度危險的,最新研究表明,蝗蟲也不例外。”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張志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張志剛表示,我們的日常餐桌,特別是燒烤桌上,很多人吃的炸蝗蟲、烤蝗蟲基本都是人工養殖或散居的。但是,這並不代表着蝗蟲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吃,更不等於任何蝗蟲都可以吃。

蝗蟲有沒有毒 第2張
  

蝗災來襲,應少些調侃和臆想

郝建光是一位觀鳥者,20年來在內蒙古草原觀鳥數十次。他回憶説:“多年前我在觀察百靈鳥的時候趕上過幾次草原蝗災,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是每到蝗災,百靈鳥往往不怎麼吃蝗蟲,這個現象困擾了我多年。”

其實,這一現象同樣困擾着科學界,直到中國科學院康樂院士、魏佳寧副研究員團隊對“蝗蟲羣體防禦機制”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後,這一問題才有了答案。

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羣居這兩種生活方式間來回“切換”。團隊研究發現,羣居型蝗蟲會大量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蟲幾乎不合成苯乙腈,並且羣居蝗蟲在遭到攻擊時會立即將苯乙腈轉化為劇毒化合物氫氰酸。當蝗蟲大量聚集時,其天敵不喜歡吃蝗蟲,原因便在於此。這時的蝗蟲,不僅動物不能吃,人也無法食用。

張志剛表示:“動物聚集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有些動物聚集後,其個體形態和羣體顏色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顯然是為抵禦天敵而生。換句話説,羣體動物可能具備了個體和散居動物所不具備的防禦天敵的.本領,而中國科學院的這項重要研究進展,科學地解釋了蝗蟲具備的這種能力。”

“幾滴甘霖,人們可以受用,但是洪水來襲,人們卻無福消受,從邏輯上講,蝗蟲和蝗災的道理也在於此。”張志剛説,“任何一項對自然界研究的重大突破,歸根結底都是要提示人類如何與自然更好地和諧相處;當蝗災來襲時,我們應該少一些調侃和臆想,多一些科普,始終保持着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Tags: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