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情感生活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欄目: 情感生活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1

清明節的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時間。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國曆4月5日或6日,因為它是定在24節氣中,春分後的15天,所以不是固定在4月5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的。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的節日,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

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的時候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的時候,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這就意味着揪着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的,最早的時候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大多數都是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成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身體的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到現在都是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的一項娛樂方式。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2、踏青  

又叫春遊,古代的時候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都會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的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到了現在的社會。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起源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説。最古老的傳説,是説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

再晚點的傳説就是與介子推有關,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於是就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説就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2

清明節喝什麼酒

清明節喝清明酒。清明酒因在清明節期間釀造而得名。是大塘坪鄉、金橋鄉一帶傳統的婚慶喜宴酒。據史料記載,該酒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獻清明酒御用,太宗皇帝大加讚賞,被定為貢酒,清明酒也因此揚名。

清明酒的由來

在鄱陽湖畔大塘鄉民間釀製的一種特色酒叫清明酒是,因在清明節期間釀造而得名。是大塘金橋鄉一帶傳統的婚慶喜宴酒。據史料記載,該酒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獻清明酒御用,太宗皇帝大加讚賞,被定為貢酒,清明酒也因此揚名。它的製造工藝既不同於傳統的白酒,又不像一般的釀造酒,如黃酒和葡萄酒。它具有酒度適中,顏色紅裏透黑。品嚐則有濃香、醇和、甘甜、回味長的特點。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第2張
  

清明酒的做法

清明酒最好在清明節前後5天開始釀。用紅殼早糯谷為原料,用剝殼機把糯穀殼去掉。將糙米用清水浸泡一兩天后,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上甑蒸。再用事先準備好的'井水快速淋透。待甑下流出的水變冷,再取下面的温水回淋。接下來加甜酒麴,待缸裝到半滿即可。

因要留一半位置方便以後加酒釀和白酒。做好後即封口,保温發酵,一週後成糟。糟做好後可放入壇內密封貯存兩三年。這時,就要選用一些糯米備制甜酒釀和白酒。將存放兩年以上的糟壇打開,加入甜酒釀、白酒配製清明酒。

江西等地的清明酒有數百年的歷史,因而當地一直存在着過年拿上好的清明酒待客的傳統習俗,有的農户家中清明酒存放10年以上,其狀似膠漿牽絲,其香幽雅清醇,沁人肺腑。這種酒可算清明酒中之極品,價格也達每公斤數十元,15年、20年的陳釀每公斤則要過百元,且儲量較少。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3

清明節要吃青團嗎

清明節要吃青團。主要是為了奠先人,祭祀之用。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清明節的流行風俗之一就是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清明前後,正是採摘清明草的最好季節。人們在這個時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來祭奠先人。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吃青團流行地區: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區、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第3張
  

清明節吃青團含義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青團,是清明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製作活動之一。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青團是什麼食物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Tags: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