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吃苦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3.16W

爸爸東子:吃苦是孩子成長的一劑良藥。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吃苦

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優裕,對孩子寵愛、偏愛、溺愛的風氣也在逐漸擴散。父母把這視為對孩子無私的愛。實際上,看看溺字的寫法,當愛氾濫成災,如水一般淹沒了孩子,孩子得到的就只是一個弱字。溺愛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嬌生慣養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

一些家長或者自己曾吃過苦,抱着一種補償心理,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任意滿足;或者生活很富有,對孩子百般溺愛,尤其在金錢方面出手大方,任意嬌縱孩子講究物質享受。他們認為自己很有錢,有條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孩子花點錢沒什麼。

古語説富門寒教育。我們的鄰邦日本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卻經常對青少年進行飢餓教育、耐寒教育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孩子剛強無畏的品格,磨礪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具有鋭意進取的精神。這些都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財富。相反,我們卻將孩子放進金錢堆砌成的蜜罐中,將孩子溺愛成一個個只知享受、不懂奮鬥的富貴浪蕩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立自強歷來是國人推崇的修身美德,也是GJ和民族發展的思想根基。一個自立的人必定會發憤圖強,有所作為;一個自強的民族必定會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引領人類前行的腳步。可以説,時代需要這種生無所息的精神,個人也需要這種向上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10多年前,我帶領20多名西安、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學生到中國西部考察採訪的事。考察中,通過10多天的接觸,我明顯感覺到,香港大學生比內地大學生吃苦能力強。內地孩子雖然大多家境不如香港孩子,但是卻比香港孩子嬌弱,怕苦怕累。我們在青藏高原,還遇到了一個叫松子的17歲日本女中學生,揹着一個大大的揹包艱難地跋涉着,而且她還是獨自一人來中國旅遊探險的。相比之下,隊伍中我們內地的20多歲的男大學生都比不上這個羸弱的東洋小姑娘。

吃苦也是一種能力,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強,孩子的生存空間就越大,所以從小就得讓孩子嘗些苦頭。

在生物學上有個著名的温水煮青蛙效應:如果把青蛙突然扔進開水裏,沸水令青蛙的神經系統受到強烈刺激,青蛙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涼水裏,讓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便渾然不覺危險存在,怡然自得地游來游去,等到它感到熱的時候,已經無力動彈,唯有坐以待斃。這個實驗也啟示我們,人是有惰性的,會被環境慢慢地同化,而忽視周圍環境的變化,最終將不能適應社會,而被社會淘汰。其實直白地説,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00多年前,梁啟超先生曾慷慨陳詞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擲地有聲的話是否能讓我們警醒?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太輕鬆優越的生活,太多的寵慣會讓他們患上軟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難,他們需要社會的歷練,需要風雨的吹打,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生活的艱難正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經歷的,也是成長必需的營養。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的艱辛,磨鍊他的意志,正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

為了孩子將來有個強健的體魄,也為了讓孩子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從小我就有意識地培養依依的吃苦能力。從自己打理自己,幫助料理家務,到去鄉下參加農業生產;從出遊在外,到在家學習,該吃的苦頭我都讓她品嚐。可能有人要説,你不是倡導快樂教育嗎,怎麼還讓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啊?我所倡導的快樂,不是隨心所欲為追求享樂而獲取快樂,而是通過自身的體驗、感受獲得的快樂,通過付出努力征服困難而獲得的快樂,這樣的樂才是實樂大樂。

最初,讓孩子吃苦我也心疼,但是看着孩子日漸堅強自信,我心想:這苦吃得值!當然,讓孩子吃苦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特點而定,切不可讓孩子做超越極限或無法承受的事。由於依依自小有這種意識,所以每次勞動她都很高興,每次爬山、遠足、旅遊她都很開心。

我買車幾年了,大多時候就在樓下停着,無論是上學還是逛街購物(遊玩),她從來都沒有要求我去接送她,有時我看天氣不好或者時間來不及主動提出送她,大多時候她都推卻了:爸爸沒事,我自己坐公交車去行!

看着鄰居的孩子上學放學車接車送,不坐爸爸的車不出門,我就自豪於我那懂事、自立、堅強、能吃苦的好女兒。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長,請不要忘了讓孩子嚐嚐酸甜苦辣,看看百樣人生,給孩子鮮花的同時,記得告訴孩子松樹的精神品格。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父母,也不要忘了給孩子品嚐苦辣酸甜,在給孩子美好願望的同時,要記得磨鍊孩子堅強獨立的性格。

人的一生充滿坎坷,未來的日子到底是怎樣的,大家無法預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還是倒黴的?誰也不知道。所以,為了孩子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須讓孩子吃些苦頭,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經過艱苦環境造就的孩子,才會羽翼更豐,步履更堅。

女兒范姜國一:真是良藥苦口,吃苦過後享甘甜。

呵呵,我哪有老爸説的那麼懂事,我當然也有懶的時候,也有在被窩裏躺着不願意吃苦的時候。就拿前兩天的事情來説吧。

兩天前,家裏沒有菜了,老爸就説要下樓買菜,過來問我和媽媽誰願意陪他下樓(一般我家買一次東西就會買好多,然後就可以幾天不下樓,所以老爸需要有人幫他拿東西。),可是我正躺在暖呼呼的被窩裏,不想出門,媽媽也不願意動,老爸就有些生氣了,説我不懂事,不勤快,好逸惡勞,只知道享福,沒有吃苦精神……

最後還是説不過他,我心裏想,他要是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間,鐵齒銅牙的人就不是紀曉嵐了,肯定非他莫屬!我邊想邊穿衣服跟着他下樓買菜去了。一路上老爸一直在給我上思想教育課,説沒有吃苦精神將來就不可能享到福,一定要勤奮……又是一大串,下次打死我我也不敢違抗他了!

我對於吃苦的想法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吃苦,磨鍊自己的意志,鍛煉出一個鐵打的我!

其實在高中住校就挺苦的,不能回家,首先承受的就是想家之苦,最開始住校的幾天,因為不適應環境,就更加激起了想家的念頭,那時一想家了就給自己找點活幹,做題啊,看書啊,洗衣服啊,好在挺過那一段時間就OK了。其次就是住校的條件不好,冬冷夏熱,牀板還很硬,躺下去很不舒服。最讓人頭痛的是,洗漱不方便,就那麼幾個水位,有幾百個人搶,運氣好了能佔到一個,運氣不好就要排隊等,等的話能不能洗上就不一定了。冬天有的時候還沒有熱水,水涼得都冰手,用這樣的水刷牙,感覺很涼爽呢,牙都差點凍掉了O(∩_∩)O!不過不管怎麼樣,我都已經適應了,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再説住校的人那麼多,都能很好地住着,我為什麼不能?我還有室友們陪伴着,每天也很開心啊。

我認為,吃苦的過程本身雖然不是什麼開心的事,但是它帶來的結果卻是甜美的。吃苦是要經受身心、意志等多重磨鍊,讓人感到生活的不易,從苦中找到努力拼搏的勇氣和力量。繭蛹破繭成蝶,由蛹變成蝴蝶這美麗的成長過程中,這個小東西吃了多少苦才成為了高貴的蝴蝶,又有多少蛹禁不住這種苦難而在繭中滅亡啊!苦盡才能甘來嘛。

總之,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要懂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真正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苦盡甘來。

Tags:吃苦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