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孩子上學後愛告狀怎麼辦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03W

校園意味着集體生活,孩子需要接受與習慣與他人溝通、交流。然而,每次在孩子進行集體活動時,都會出現一些很常見的場景,比如:

孩子上學後愛告狀怎麼辦

放學後,孩子哭着跑來找你:媽媽,班上小明欺負我!把我手都打疼了!

孩子跟小夥伴們一起玩滑梯,因為先後順序起了爭執,跑來跟你哭訴:媽媽,他不讓我滑滑梯,還推我!

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與他人接觸,遇到了困難、受到了委屈,這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找大人“告狀”,這是內心依賴家長的表現,想尋求大人的保護。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告狀行為

4~12歲的孩子,是最喜歡“告狀”的年齡階段。一講到“告狀”這件事,家長們都會下意識覺得,是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事實上,孩子的“告狀”心理可不止一種哦,我們這就來細説一下:

“告狀”心理一:受了委屈求保護

這是最常見的“告狀”原因,在孩子4-10歲時,處於“前習俗水平”階段,這一階段強調服從個人強權,也就是説孩子將父母、老師作為權威,一發生什麼事,首先找大人撐腰。在10歲之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這讓他們與小夥伴常常產生爭執;並且孩子們將大人作為權威,這就讓大人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告狀”?

建議:

這個時候,是讓孩該自己學會化解與夥伴之間的分歧,不要讓孩子光靠着家長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你幫得了他一時,也幫不了他一輩子。孩子要學會自己選擇,何時需要大膽表態、勇敢回擊,何時只需要選擇走開、不理會。

在英國,如果有孩子跟老師告狀説某某欺負他,老師問的第一句,是“你是怎麼試圖解決的?”這樣可以鍛鍊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走過去,那就陪他一起過去,握住他的手、告訴他: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需要你來開口。平時,可以訓練孩子看着鏡子,教他練習説:“把球還給我!”

“告狀”心理二:逃避與推卸責任

孩子的“告狀”有時候説的並不是實話,而是做錯了什麼事情,怕受到責罵或懲罰,先推卸到別人身上,轉移注意力。

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扮演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你此時的舉動會給孩子建立起是非觀。如果你不分黑白,直接去為孩子“出頭”,那麼孩子嚐到甜頭,會更加學會逃避責任。

“告狀”心理三:孩子求表揚

這種心理類似“打小報告”。在孩子10-13歲時,已經進入了“習俗水平”階段。在這一階段,家長與老師作為個人權威減弱,而學校、社會規範的權威性增強。

孩子們發現,“告狀”之後,告狀者都會被安慰或表揚,尤其當“告狀”的內容是向老師、家長提供“祕密情報”時,彙報了就會被表揚,會得到肯定、變成“好孩子”。孩子希望得到重視、希望被肯定,這與求助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鼓勵孩子這種目的性的“告狀”。對於孩子“陷害型告狀”,一定要旗幟鮮明地予以糾正。

總的來説,面對孩子的“告狀”,我們可以用這幾種態度來對待:

我在認真聽

當孩子向你告狀的時候,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訓斥孩子,“怎麼天天就你事多……就知道打小報告……”這類的語言很傷害孩子;而且不要隨意質疑孩子,“你説的是真的嗎……他真的這樣了嗎……”這種語言表達出的是不信任。聽完要先謝謝孩子告訴你這些,這是對你的信任。

你有的地方做得對

如果孩子的告狀有理,是對紀律、規則的遵守,可以馬上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孩子思考,別人那樣做為什麼不對,是影響了別人,還是傷害了大家,對他自己有什麼不好的……

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從而形成孩子自己的是非觀、規則意識和價值觀,但是,對於孩子的告狀行為,建議既不表揚也不批評。

你覺得該怎麼辦

瞭解完事實之後,可以問孩子,“這件事你做的對,他做的不大好,那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處理,然後事後再給出自己的建議。

孩子的“告狀“,只是成長中的一個階段,家長可以儘量讓孩子獨立思考,自己解決,相信隨着孩子自己處理問題能力的增強,他的“告狀”行為就會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