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脊柱該怎麼辦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87W

當孩子犯“錯”時,或許只是他的需要沒滿足。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脊柱該怎麼辦

有一次,我在客廳裏和媽媽説話,五歲的小言言在一邊玩。五歲的孩子常常是“不甘落寞”的,何況小言言本就屬於那種天生好動的孩子,只見她一會兒把電視的聲音看的很大,一會兒又在我們周圍的沙發上跳來跳去,並不時大聲叫。顯然,她很想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到她身上,最好是能跟她一起玩。

媽媽就説:言言,別吵!大人們説話呢。言言聽完,安靜了一下,可沒一會兒又依然故我。這時,我不想停止談話去陪她玩,可是她需要陪伴和注意的需要又擺在那裏。我不認為言言的行為是“犯錯”,那只是她自然地需要而已。怎麼辦呢?我想啊想,終於想出了一招。當言言又叫喊的時候,我就把食指放在嘴邊,看着言言,輕輕的説:“噓――。”大概是言言從來沒有看到過別人對她做這樣的動作,一下子楞在哪裏,隨後也把食指放在嘴邊,對我們輕輕的説:“噓――。”樣子可愛至極,我和媽媽相視而笑。

接下來,我和媽媽繼續聊天,小言言呢,就在房間裏不停的轉換位置,把小手放在嘴邊對我們“噓――”,我也自然回之以“噓”。好長一段時間內,小傢伙樂此不疲,再也沒有故意的跳鬧、喊叫或者開大電視的聲音。

當孩子“犯錯”時,或許只是他不知道怎麼辦。

有一次我和孩子們一起農家採風,採訪結束後大家各自開始寫採風日記。有一個叫陽陽的孩子在那裏拖着長音喊:我不會寫,怎麼辦呀?我沒問清楚怎麼辦呀?本來大家都很安靜的,他這麼一鬧,有的孩子就煩了:你自己剛才沒好好採怨誰呀,別在這影響大家。陽陽聽了更急了,帶着哭腔和這個孩子吵起來。小組輔導老師就過去調節,試圖安慰和勸説陽陽,收效甚微。

我當時目睹了這一幕,心想陽陽在想什麼呢?他為何如此?在我印象中陽陽是有一點依賴、愛抱怨的孩子,這樣的個性自然是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失敗的。那麼,對他們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給他們希望,而不是停留在他外在的表現――抱怨、哭鬧,那不過是因為害怕罷了。究竟是不是這樣,我決定試一下,於是開口説:陽陽,不會寫可以學,沒問全可以問問別人。

真奇妙,陽陽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同事們事後都稱讚我厲害,我心裏説只不過我看到並指引了陽陽的困境而已。

當孩子“犯錯”時,不如給孩子一個出路。

兩年前,我在安徽參加一個親子活動,全國各地的家庭在一個火車站旁邊的咖啡館集合。大家到達的時間不一致,在等人的間隙,我就和父母們聊天,孩子們就帶着那個年齡特有的興奮勁兒跑上跑下的到處玩。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孩子跑過來説,壞了,有人把咖啡館的東西弄壞了。我就過去看,發現原來咖啡館的大廳裏,有一個用石子擺成的裝飾――“喜迎奧運2008”的字――被弄亂了。孩子們見我過去了,就圍在那裏,互相叫嚷“是誰先弄的”、“和我沒關係”之類。

顯然,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的是“被追究”的模式,為了不被訓斥,他們互相推卸責任。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當時孩子們的聲音越來越大,我先讓孩子們安靜下來,然後説:我不關心究竟這些字究竟是誰弄壞的,我想問你們誰能把它復原。孩子們聽我這樣説,都很高興,紛紛舉手説“我能”、“我能”。(我猜他們大概內心都鬆了一口氣,除了參與過弄亂裝飾的孩子害怕外,那些沒參與的孩子也害怕,因為這種不明“罪魁”的情況下,很容易一併受罰的。)於是,我説:好,那大家一起來吧。幾個字有什麼難擺的,很快“喜迎奧運2008”就還原了。

當孩子“犯錯”時,或許可以藉此變得更好

這件事不是我處理的,但我目睹了全程。當時我在皖南農村,參加一個封閉式的十多天的兒童營。有一天,營地旁邊住的老大爺生氣了,不允許孩子們再去他家吃飯了(平時我們都借用人家的地方就餐)。原來有幾個淘氣的男孩子把老大爺的一堵矮牆踩壞了。

營長就把六七個相關的孩子叫到一起,很嚴肅的跟他們講“現在我們沒有地方吃飯了,怎麼辦?”孩子們有的説“我們賠償,去請人來把牆修好”,有的説“我們應該向老大爺道歉”。海子説好,孩子們就開始分頭行動,好幾個孩子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並去聯繫當地的工人來修。然後大家排着隊,去跟老大爺鞠躬道歉。老大爺一看孩子們這麼誠懇的道歉也很感動,甚至對自己當初的發火也有點不好意思,當孩子們説賠償的時候,老大爺連連説“算了不用了,我自己和點水泥磨好就行了”。這時候,孩子們請的工人到了,三下五除二的把牆搞定了。

孩子們貪玩爬上跳下的把牆給老大爺弄壞了,當時算是“犯錯”,可是通過這次犯錯,孩子們很有體會的懂得了尊重和愛護別人的東西,懂得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從老大爺的態度變化中更懂得怎樣和人相處,一堵矮牆的損壞換來了這麼多,不是很好麼?

對於孩子“犯錯”,我想,不過是我們認為那是“錯”罷了,而那個“錯”背後一定有很多可以理解的緣由。上面舉的實例都是孩子們無意中“犯錯”,當然,孩子們也有故意的時候,但如果是故意的話,那就一定有更需要我們理解的東西,通常那是因為孩子和我們的關係出了問題。

面對孩子的“犯錯”,雖然我不敢説批評完全沒有必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除了批評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而且效果常常比批評好。當我們不去着眼於孩子外顯的“犯錯”或者“過失”,而是去探究背後的緣由,如果孩子不懂我們就教給他,如果孩子不知就告訴他,如果造成不利的後果就引導他們如何彌補……這時候“犯錯”就不再像看起來那麼糟,相反會變成一個機會,我們可以藉此幫助孩子成長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温暖的愛,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麼?

Tags:犯錯 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