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寶寶兩歲不聽話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76W

寶寶兩歲不聽話,通常兩歲寶寶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是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的過渡時期,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在這個年紀,家長拿寶寶一點辦法沒有,下面我們分享一下寶寶兩歲不聽話

寶寶兩歲不聽話1

通常兩歲寶寶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即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的過渡時期。兩歲寶寶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渴望探索任何事情,表現為不聽家長指令,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此時家長可以通過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或尊重寶寶、鼓勵寶寶等方法,改善兩歲寶寶不聽指令的`情況。

1、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兩歲寶寶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渴望探索任何事情,此時家長可能出於安全而發出停止的指令,但多數兩歲寶寶需要通過探索新事物滿足自身好奇心,學習新事物,可表現為不聽指令。家長應在保證兩歲寶寶安全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其好奇心,不要隨意呵斥或阻止寶寶的探索行為;

寶寶兩歲不聽話
  

2、尊重寶寶:兩歲寶寶比較依賴家長,如果家長温和地與兩歲寶寶講道理,通常可以聽指令,但如果家長強行命令兩歲寶寶不要做什麼事,可能會加重兩歲寶寶的逆反心理,而表現為不聽指令。兩歲寶寶開始有自主意識,需要得到尊重,此時家長可以忽視兩歲寶寶的叛逆行為,理解和尊重兩歲寶寶的天性,培養寶寶的自主感,有利於兩歲寶寶的身心健康發展;

3、鼓勵寶寶:兩歲是寶寶跨越獨立的時期,通常兩歲寶寶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兩歲寶寶遇到很多事情時容易焦慮,可能通過哭泣、不聽指令等方式發泄內心的焦慮。此時家長需要正確指導,鼓勵兩歲寶寶表達自己的情緒,通常兩歲寶寶情緒穩定後,可逐漸聽從家長的指令。

兩歲寶寶有一定叛逆期,家長應正確引導兩歲寶寶,用心去理解每個行為和不同時期的心理活動,與兩歲寶寶一起快樂地度過叛逆期。

寶寶兩歲不聽話2

1、二歲的“小天使”為什麼會秒變“小惡魔”?

孩子一生要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二歲左右。就是我們常説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覺醒,喜歡説“不”,和家長對着幹,從而建立起成就感。

第二個叛逆期,出現在是7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調皮,淘氣,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貓狗都嫌”的年齡。

寶寶兩歲不聽話 第2張
  

第三個叛逆期,出現在13歲左右,就是我們常説的青春期叛逆,獨立思考能力迅速發展,家長不再是孩子的權威人士,寧可相信朋友,也不相信你。

不用怕,孩子的'每一個叛逆期,都是大腦在進步,心理在變得更成熟的表現,只要家長積極面對,科學對待,每個孩子都會平穩度過叛逆期,成為更好的獨立個體。

二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覺醒,他發現,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開始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強烈渴望。

專家指出,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資料表明,剛出生的嬰兒,大腦容量是成人的四分之一,寶寶1歲左右,大腦容量已經達到了成人的二分之一,等到孩子3歲時,他們的腦容量達到成人的四分之三,腦部功能基本完善了。

在大腦裏,神經元是主導智力的腦細胞。寶寶出生後,神經元細胞的數量是相對穩定的,直到我們老去,在數量上,神經元細胞是沒什麼變化的。

神經元細胞很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大概是860億左右,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的,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牽手動作。

在0—3歲之間,神經元的“牽手”數量迅速增加,2歲之後達到高峯,甚至超過了成年人的神經元“牽手”數量。

寶寶兩歲不聽話3

寶寶哭鬧的三個原因

原因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對於2—4歲左右的孩子,從最初的吱吱呀呀對大人們來説所有點不知所云,到清晰説出來話來想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這説明寶寶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們的話有時更傾向於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儘管有時很“誇張”,有時還會向大人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求——儘管有時無法“兑現”。

但是由於寶寶們掌握的字、詞彙量很少,無法真實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一些家長缺乏耐心,又不認真觀察,不瞭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家長便會錯誤理解孩子的本義,孩子本來説向東,家長理解成了向西,這難免讓寶寶不滿意,甚至鬧情緒了。

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説,特別是很多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家長,哪能任憑寶寶們不“聽話”呢。這還了得,這不壞了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我是你爹你娘,不聽話還了得!在勸説無效下,結果是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可是已經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們,此時已經不再情願受爸爸或者媽媽“擺佈”了。

寶寶兩歲不聽話 第3張
  

當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是我要説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親子矛盾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原因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家長們常常會忽略2-4歲的孩子們有一種遊戲心理。當大人們經常制止的事,他們反而會認為很好玩兒。

比如大人説:那個加電的插座很危險,千萬別動,當心電着你,可是有的寶寶偏就在家長的提醒下非要關注一下,要麼用手去捅一捅,要麼用小棍什麼的去動一動。

還比如,當大人強調:快點吃飯,別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寶寶,就在那給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時氣得大人恨不得給兩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飽,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有時大人乾脆就在孩子身後追着餵飯,弄的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牆。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們可以環顧四周去觀察,在此不多舉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維是屬於單向的。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勸,總會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幹,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理,或者裝看不到,或者採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裏了,這時如果你説: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麼辦?

對於“第一反抗期”裏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遊戲心理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着去和孩子們着急,也不用去焦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着手裏事,或者在專注於玩兒時,請不要再説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你的感情。因為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説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願。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

面對充耳不聞的孩子,請家長冷靜地走到孩子身邊,不妨蹲下來,靜靜地看着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專注於手裏事情的孩子,會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抬起頭望着你,這時做為家長,當能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時,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的時候了。這裏要提醒家長一點:儘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話語,而是用請求幫助的口吻。因為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説,非常願意幫助人,甚至他會毫不推辭地願意接受你的請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馬上去幹某某事”時,孩子可能會反駁“憑什麼是我去,為什麼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話,便會讓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説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於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

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乾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於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當孩子真看到因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時,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經驗和教訓,不用多説,自然就會老實多了。如果孩子還拖拉,如法,幾次後,孩子便自覺了。家長全然不用擔心孩子會餓壞了,只要飯後不給零食,不去給孩子驕縱,好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會養成的。

寶寶兩歲不聽話 第4張
  

在這裏鄭重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孩子,嘮叨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嘮叨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麼。

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方法三: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理,更用不着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説,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孩子講道理,試想,正處於情緒裏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裏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本事,並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比如有個三歲寶寶晚上要吃餅乾,天已經黑,不方便去買,這時家長何不採用想像的方法來和寶寶“畫餅充飢”呢,可以和寶寶一起想像,對我們要買一個大大的餅乾,我們要買好多好多的餅乾,我們要那種巧克力的餅乾……當和孩子一起展開豐富的想像時,過一會兒再看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乾這件事了,也不再鬧着要餅乾了,一切都在快樂的想像氛圍中解決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