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24W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標誌和成才立業的堅實基礎。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來看看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

如何在農村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應該是應用最廣泛也最有效的途徑。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學科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1、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不管什麼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要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儘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新入院患者的入院宣教

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模式由傳統的一疾病為中心轉變為病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的統一整體強調患者的整體,入院宣教是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的第一步、入院宣教,患者辦理住院後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並示範病房環境、科室主要工作人員、醫院規章制度等相關內容、它要求及時、準確、完整、語言通俗易懂、能夠讓患者及家屬理解並掌握。

加速患者對入院宣教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減輕焦慮、消除陌生感、儘快熟悉和適應醫院環境,並以穩定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還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因此,如何做好這一步工作,是取得患者信任,拉近醫護患距離,利於順利開展醫療工作、減少醫療糾紛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

心身疾病的三級預防措施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是防止社會-心理因素長時期反覆刺激並導致心理失衡的主要措施。培養比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質,提高應付危險因素的能力是預防心身疾病的基礎。

《內經》素問篇中提出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著名論點即反映了祖國醫學很早就闡明瞭講究心理衞生,加強自我保健的深刻意義,即在社會-心理因素刺激的情況下不斷進行自我調適,保持心理平衡,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僅注意軀體健康,還應保持心身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統一。

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家長和老師應注意培養、教育兒童樂觀向上,關心他人,互相愛護等健康心理,耐心糾正可能產生的偏離心理,對防止兒童時期情緒障礙和成人期的心身疾病都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2張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是防止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心理失衡階段發展成為功能失調階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第二級預防的核心。祖國醫學重視對心身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在華陀的《青囊祕錄》中早有記載:如“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醫其病”的論述,又如《漢書、昭明文選七發》中記有吳客只以要言妙道勸導生病的太子,使之幡然悔悟,放棄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端正了思想,使身體恢復了健康。這些記載表明祖國醫學在心理衞生和心理治療方面早已是源遠流長了。

接受心身疾病患者就診的'第一位醫生往往不是心理醫生,因此要求現代臨牀醫生必須瞭解社會-心理因素可以引致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功能失調,最後發展為軀體疾病的心身疾病規律,積極採取第二級預防措施。通過心理諮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和治療,及早幫助的指導患者恢復失衡的心理,及早調整患者的功能失調,阻斷病情向軀體疾病方向轉化。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是針對患者在經歷心理失衡、功能失調進入軀體疾病階段情況下防止病情惡化的重要措施。這個階段不僅依靠有效的藥物,還應充分估計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作用。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要求醫生有較高的醫德修養,較廣的醫學知識,較嫻熟的醫學技能,醫患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親密關係。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3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瞭解自我、悦納自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子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短、中、長期計劃;同時,也會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但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2、接受他人,善與他人相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接受自己,也接納他人,悦納他人,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換位思考,又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體中能與他人融為一體,與摯友同聚之時共享歡樂,獨處沉思之時無孤獨感;在與人交往的活動中積極的態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總是大於消極的態度(如敵視、嫉妒、畏懼、猜疑等);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護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之中;在社會生活中能主動的去適應周圍,進而獲得改變現實的機會,而決不會選擇逃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3張
  

4、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對於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在社會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現有的一切心懷感激;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佔優勢,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持續時間不會太長。    5、熱愛生活,樂於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在工作中儘可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能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

6、人格完整和諧人格結構包括:氣質、性格、能力、興趣、動機、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這些方面能夠得到平衡的發展。人格作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一致。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在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會有對應的心理反應,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與同齡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