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美文閲讀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

欄目: 美文閲讀 / 發佈於: / 人氣:1.35W

西餐在中國的環境中受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促使餐食、菜品的營養更加的合理科學。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1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四大基礎理論

被西方文化界譽為功能派文化人類學開山大師的馬林諾夫斯基,説過如下一句十分淺顯,但卻十分正確的名言:“人類極其關心的是傳種與營養。”

他所説的“營養”,其實是指人們為維繫生命發展基本需要和能量消耗所必要的食料的攝取;而他所説的“傳種”,則是人類為了延續生命——事業和理想的繼續而生產“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基因通過婚媾孕育下一代以保證種的延續。

如同演員走下舞台便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普通人——擁有普通的思想與普通的需求一樣,當作為羣體與社會生物人的種種文化表象及屬性被逐一剝離之後,我們看到人類最關心的真的莫過於這樣兩件大事。這一點在近代文明以前尤其表現得顯明。

這一相同的看法,在中國,至遲於兩千幾百年前便見於文獻記載了:“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國古人所講的“食”、“色”,即“飲食”、“男女”,也即是西方現代學者所謂的“營養”與“傳種”。

與西方人的認識方法與側重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很早形成並一貫堅持的看法是將飲食列於食、色二者的首位。“民以食為天”,食是最重要不過的,如俗諺所云:“人生萬事,吃飯第一。”

不僅位序第一,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內容:“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與飲食有關。庶民百姓人生如此,國家管理者的大政亦本於此:“八政:一曰食……”。國家大事千頭萬緒,搞好民食是第一項大政。

幾千年來,老百姓耕種、收穫、吃飯,吃得飽就是“太平盛世”,吃不飽,便來一場“革命”。歷朝歷代,興也是因為“吃”,亡也是因為“吃”。吃成了中國改朝換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動力與導火線。

正是因為食事在中國百姓民生和國政中居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而食事很早以來便受到歷代各階層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民族遠古時代的“禮”——最早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便與之結下了深緣:“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皐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

早在陶器尚未發明的遙遠的古代,先民們便鄭重地將精心洗過的米、仔細撕開的小豬肉置於火塘中燒得極熱的石塊上炙熟後祭獻給鬼神,以表達自己的敬畏之情、祈禱之意。待到人死之時,人們則反覆呼喊他的名字,讓他的魂魄歸來。然後則用生米、熟肉來祭享死者。這是漢代學者對上古歷史文化的理解。

那時,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無論是吉祥還是兇喪的大事都要祭告鬼神,即他們所理解的人事與自然萬事萬物的主宰們,總是要拿他們可能有的最貴重美好的食物獻祭。食物既是人們的養生之物,也是他們用以“通靈”之具。

禮,是少不了食物的,要通過食物的烹飪和獻祭來演示和完成。照春秋至漢代時學者們的理解,這種“禮之初”是陶器發明以前的事,距今至少有八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從人類的食生活文明發展歷史來説,那是在陶烹時代之前的燔炙時代。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
  

如同那個埃及和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用以難人的'繆斯謎語是適合於全體人類的一樣,“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結論也應當是人類遠古時代精神文明與食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很顯然,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如果我們剝離某一民族文化中的食文化因素,即該民族食生產、食生活及全部與食有直接和間接關係的文化成分,那麼,那個民族的面貌一定是極其奇怪的畸形和令人難以想象的。事實上,我們也無法作這種剝離,因為這種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是無所不在的生命機體的結合。

也就是説,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當濃厚強烈的“食”的色彩,也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該民族的飲食文化,反之亦然。這種情況,越是在歷史的來路上追溯得久遠便越是明顯。食文化的這種廣泛滲透生活各個領域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普泛的範疇。

但是,如同千人千面、心情各異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個性;各個民族的食文化彼此間也有許多差異,表象的差異和思想心理的深層差異。

當我們對中華民族食文化的發展作了系統的歷史考察,尤其是對中外文化的歷史發展作了一番比較之後,我們發現幾乎沒有哪個民族能像中國人的祖先那樣,在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傾注瞭如此多的注意力,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輝煌獨特的創造。也就是説,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更為鮮明和典型的“飲食色彩”。

中華民族文化的這種“飲食色彩”不僅表現在餐桌上,而且表現在中國人食生活的全部過程之中,更表現在他們對自己食生活、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積極創造、孜孜探索中。任何民族文化,最終決定於哲學;哲學的深厚土壤乃在於該民族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水準與特徵。

因此,飲食生活作為基本的社會生活內容,飲食文化作為主要的文化門類,也就無疑是哲學的肥沃土壤。而哲學的決定作用,在施加於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對該民族飲食生活的風格、飲食文化的特質及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深遠影響。

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於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藴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原則以及相關的五大特性。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2

吃西餐有什麼禮儀

西餐作為一種高檔就餐方式,在用餐禮儀方面也有一些規定和注意事項需要遵守。

西餐用餐禮儀大全

1、 座次安排

在參加西餐會議或宴會時,座次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西餐的主人會主動向客人介紹座次,並根據客人的身份和關係進行安排。在用餐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座位吃飯,並且不要在別人口中的食物中夾菜。

2、 餐具使用

在吃西餐時,需要使用各種不同的餐具,包括刀、叉、勺和酒杯等。在使用這些餐具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刀和叉要用對應的手拿,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剩餘的.餐具要隨時放置在餐盤上,並保持整潔。

如果需要切肉或切魚等操作,應該使用刀和叉,不要用牙齒。

3、 餐點順序

在用餐時,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食用不同的餐點。一般的西式用餐禮儀中,應該先食用開胃菜、湯品和沙拉等,然後才是主菜、配菜和甜點等。在用餐時,需要根據上菜的順序來選擇不同的餐具,不要混淆使用。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 第2張
  

4、 警惕餐點中的骨頭和殼類等

在用餐時,應該注意去除餐點中的骨頭和殼類等。如果發現了這些餐點雜質,應該使用餐巾將其取出,不要用手直接觸碰餐點,也不要將雜質放在桌上。

5、 注意言談和舉止

在用餐時,還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談和舉止。不要大聲喧譁,不要打嗝或者用手指摳牙等不雅動作。在與別人交談時,需要注意不要説出不恰當或冒犯他人的話語,禮貌待人是非常重要的。

6、 計算自己的用餐費用

在用餐結束後,需要計算自己的用餐費用,根據每個人點的餐點、飲料和後續服務等費用來分攤。如果有人漏交費用,其他人應該及時提醒,不要因此產生誤會或矛盾。

總之,吃西餐需要遵守一定的用餐禮儀,這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和禮貌,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體貼。希望大家都能夠注意使用西餐的用餐禮儀,享受高品質的用餐體驗。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3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説,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論中華優秀文化與西餐的關係 第3張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衞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説(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着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麪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Tags: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