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兒童要求的不僅是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要求父母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等等。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1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它養育者,這種依戀是在嬰兒與父母或養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過程中形成的。

兒童要求的不僅是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要求父母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當兒童探索外部世界時,依戀會使他有一種安全感。

當兒童的依戀對象存在時,兒童通常可以不理會父母同陌生人玩。但當他感受到危險時,則會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戀對象求助,父母應對兒童的哭、笑、發聲等信號敏感,並作出恰當的、積極的反應;

要指導兒童的時候用熱情的語氣和温和的`要求;在適當的時候用肯定的語氣支持兒童的行為,這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和長期的效應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
  

僅僅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是不夠的。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另一種情景。父母大發脾氣,以懲罰恐嚇兒童,大聲斥責,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體罰。

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對兒童進行教育,是為了不把孩子慣壞。事實上,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痛苦,並未達到應有的目的。

此時,某些兒童所感覺的恐懼是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我們往往可以看到,被父母打了一頓的幼年兒童,還會抱着父母不放,此時他們可能純粹是為了安全而尋求保護,而不是希望得到愛。

兒童安全需要的另一種表現是,他們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序的世界。家庭內部發生爭吵、打架、父母分居、離異或死亡,都可能使兒童感到特別恐懼。

還有一種兒童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是,兒童被當作成人的替罪羊。老師和家長可能由於自己工作或個人情感受挫而積蓄了消極的情緒,他們可能無意識地將受挫感通過生理或心理的虐待施加給兒童。

在生活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父母在評判兒童行為時,常常沒有固定的標準,父母的心情就是標準。致使兒童往往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因為往往他們沒什麼錯事卻也讓父母或老師不高興,甚至招來懲罰。

試想,兒童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中生活,他們會有安全感嗎?失去了安全感又怎麼能談得上自尊、自信、發揮潛能和有成就呢?我們替孩子呼籲: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安全需要。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2

孩子心理有四大需要

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三是需要規則。

規則對孩子來説就像是一棟房子的.牆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 第2張
  

四是新的學習經驗。

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後天學習經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係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莫秀芬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和責任。在兒童的教養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

她説,認同的楷模和尊重對兒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生正向認同的作用。

父母還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利。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這可以使孩子瞭解到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權利。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3

心理學家認為,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

孩子心理健康很重要

為什麼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注的重要內容,也是孩子未來成功的基礎。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的成長掃清心理障礙是所有爸爸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實生活充分説明:一個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信心、樂觀向上的人,身體往往是健康的。相反,一個消極悲觀、抑鬱、焦慮、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則容易患病,容易衰老。

因此,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在情緒上表現出:輕鬆、愉快、樂觀,這些情緒不僅可以使人的記憶力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而且也能使人的思維活躍。

特別是在孩子學習知識的最佳時期,如果孩子長期處於良好的情緒之中,不但能精力充沛地去學習,取得良好的成績,而且他的智力能夠得到高度發展。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所具有的焦慮、抑鬱的情緒,會導致人的認知錯亂,反應遲緩、思維呆滯、記憶力下降。這不但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而且長此下去,還會阻礙智力的發展。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 第3張
  

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強化智力活動、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受到不良刺激後,能夠很快地調整過來,一般不會產生自卑、冷漠、孤僻、自負、多疑等不良的心理反應,不會形成人格上的缺陷。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更能夠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教育專家指出:少年時期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一個健康的兒童,不僅要具有健壯的體質,還應具有健康的心理。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而且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健康發展。”所以注意孩子的心理衞生、預防心理疾病尤為重要。

我們把身心發展看成一個整體,如果一個孩子有健康的體魄,但沒有健康的心理品質,也仍是一個不“健全”的人。

心理健康不但能讓孩子身體健康,還能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熱情、自信,並使孩子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徵,而實際上許多人格特徵實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例如,熱愛集體、助人為樂、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公正無私等。

心理健康是健全孩子的體魄和人格的重要保證

因此,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須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健全孩子的體魄和人格的重要保證。

現代社會的複雜和競爭對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長高於社會發展對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產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欺負、爸爸媽媽的訓斥,更多的是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對於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來説,它們都不會使孩子產生不良的、消極的、自卑的心理。

只有有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在面對這些困難時,才能從容地把壓力轉化為促進自己不斷進取的動力。因此,孩子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總結: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興趣、需要出發,這才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寶,也是使每個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