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教育孩子,在管和不管之間,還有一個選擇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54W

驅動力到底是什麼?

教育孩子,在管和不管之間,還有一個選擇

人類其實天生就有自我發展和探索的驅動力,但是這個本能的驅動力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增強或者削弱。而這其中有三大因素非常關鍵,如果這三大因素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人的驅動力就會被激發。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父母該如何強化這三大因素,從而喚醒孩子自發的驅動力。

第一大因素:技能(Competence)

當一個孩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時,他就會感到自己很棒,自己是成功的,這就是第一大因素,對於技能的需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技能也是從簡單到複雜慢慢過渡的。比如,4個月的孩子自己會翻身了;6個月的孩子發現自己搖手上的玩具會發出響聲;1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了;2歲的孩子可以開始比較熟練表達自己想法了。

這些也許在我們看來特別不起眼,但是對於當時那個階段的孩子來説,這就是他們最大、最成功的技能。這些技能的掌握會讓他們感覺很棒。

為了更好的強化這個因素的正向作用,父母要學會表揚。表揚這件事是個雙刃劍,想要讓表揚達到正面效果,我們要掌握以下四條原則:

1、表揚可以改變的品質:不要誇孩子“聰明”,而是誇孩子“積極思考,動腦筋了”。聰明不是後天努力可以改變的品質,長期這樣表揚就會讓孩子怕輸、不敢接受挑戰。

2、表揚努力的過程:“畫的真好!”這樣的表揚不僅空泛,而且容易讓孩子只關注結果。而當我們説,“你畫畫時握筆姿勢標準,我喜歡你這幅畫色彩搭配”,這樣的表揚讓孩子關注的過程,也可以成為今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3、避免虛假表揚:現在都在強調正面教育,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極端。比如,孩子明明失敗了,父母還是使勁誇獎;這件事孩子明明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父母卻把孩子誇上天。這樣錯誤的表揚方式會讓孩子產生困惑,“我到底是否需要去努力?”,也會稀釋表揚的激勵性。

4、避免與他人比較的表揚:“你比哥哥跑的快,真棒!”這樣的表揚粗看沒什麼問題,但它卻讓孩子的關注點變成了“超過別人、贏過別人”而不是掌握這項技能本身。於是就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如果這件事不能“超過別人”,那我就不做,也就會出現怕輸、好勝心過強的問題。

第二大因素:自主(Autonomy)

自主的意思就是控制自己的生活,可以“做自己”。這其實是孩子一直在追求的一件事,1歲孩子開始叛逆了,什麼都説“不”;2歲開始有了terrible two,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這些其實就是孩子在追求自己的自主。

這些“自主”的追求過程有時會讓我們覺得孩子越來越淘氣不乖了,但正是因為孩子想變的自主,他們才有驅動力去變得更好。因此,聰明的家長不會用打罵吼叫來鎮壓,而是開始懂得給予孩子適合他們年紀和發展的責任。

8個月大的孩子總是喜歡搶你喂輔食的勺子,這時不妨給她一把勺子讓他承擔自己吃飯的責任;剛會走路後的1歲孩子總是喜歡去廚房衞生間搗亂,這時不妨讓孩子參與到部分的家務中來;2歲的孩子每天要自己選衣服,也許搭配很難看,但不妨給予他自己做選擇的責任。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責任越大,能力更強”,這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後,他們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承擔更大的責任。

第三大因素:關係(Relatedness)

雖然是最後一個因素,卻是最關鍵的。父母需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很清楚地明白,父母愛我,是愛我本身的模樣。

可惜,這點卻是我們常常忘記或者混淆的,最簡單的一個區分方法就是,你對孩子的愛是因為“他是誰”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回想一下,多少次我們會下意識地脱口而出,“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要好好讀書,不能給父母丟臉”。這些話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愛的是孩子的行為,並不是他本身。

而這個信息到了孩子那產生的是“害怕”,這樣的孩子也許也能有驅動力,但這樣的驅動力是源於外界的,一旦沒有了父母的嚴防死守,他們就不會去努力。

曾經看過一篇紀實報道,説很多上了名校的高材生都是“空心人”,因為長久以來“考上好大學”都是父母的期望。他們因為“害怕”才努力,當他們最終完成後,就突然感到困惑了,不知道自己奮鬥的意義何在。

我上課的教授説,現在很多家長都覺得教育孩子很苦,苦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是家長,好像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家長也跟着一起重新讀書。其實這裏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忘記了如何從根本去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而激發的關鍵就是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真正的教育,不是什麼都管,更加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在管和不管之間,我們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喚醒,喚醒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們願意變得更好,願意做的更好。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Tag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