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04W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怯場就是因為緊張而感到害怕,其實最主要原因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下面一起了解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1

讓自己處於適中的狀態

如果對考試結果無所謂,思維必然處於一種消極的惰性狀態,這樣很難考出好成績。反之,考試時唯恐失利,也會增加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因此,考前切勿多説這次考試一定要得多少分之類的話。一門考完後,不要急於對答案,更不能一聽考試中某些失誤,就失望和遺憾。

自信幫助你克服怯場

考前要自我鼓勵,這樣有利於平靜心境,調適緊張的心態,才能有克服難題的意志。自信是以紮實的知識作為後盾的,因此,考前要紮紮實實地複習,牢固地掌握知識。

進入試場旁若無人

進入試場後,不必理會監考老師的'神情,不必去想家長的事,也不要在乎同學交卷的快慢,應旁若無人,專注考試,這樣有助於心理鎮靜,克服怯場。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消除怯場還有方法

◆步入考場時,最好舉止、步履的節奏比平常稍放慢一些,與同伴開一兩句玩笑,或者深呼吸幾次,伸伸手腿,做做自我放鬆動作。進場前,默默鼓勵自己一句我一定能行!

◆入座後,不要去考慮成敗得失,也不要反覆掂量題目的難易,預測考試的兇吉,一切順其自然。

◆一旦怯場,不必驚慌,不妨先放下試卷,稍做片刻揉麪等與考試無關的活動,或伏案休息片刻。這種轉移自己注意力的方法,有助於克服緊張情緒。也可以採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氣,慢慢吸氣,同時放鬆全身肌肉,經過一兩分鐘的練習,也能消除極度緊張狀態。

◆如果在做試題時,由於過度緊張造成暫時遺忘的話,可以暫且擱下該題,先做一些容易做的題目,待抑制消失後,再回頭做原來的題目,這樣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有如此多的人怯場?

是先天的民族特點?

還是文化環境對個人的影響?

根據心理學的定義,怯場,是對公共演講的恐懼。它是眾多的心理恐懼症(焦慮症)之一。其症狀簡單地講主要有三點:

1、 在要演講之前(甚至在想象要演講之前)的極度焦慮和恐慌;

2、採取各種手段迴避遭遇集體注意力的場合;

3、在演講職前出現具體的生理反應:如出汗,心跳加快,腸胃不適,等等。

輕微的怯場非常普遍,比如在演講之前感到緊張情緒,但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後能應付自如的,或者在説了幾句話以後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緊張情緒的,應該屬於正常範圍,談不上恐懼症。這樣輕度的心理反映,隨着生活閲歷的豐富就會自然消除。而本文所説的,是那種非常嚴重的,在有了豐富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之後仍然沒有被克服的心理障礙。

怯場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義者

怯場性格的最早跡象出現在兒童期,而其形成是在青春期。成因當然是多種的。出了先天因素以外,後天的因素也是多種。很多情況是個別的,或者多次的導致心理創傷的經歷。比如被同學同伴嘲笑過,覺得難堪,於是從此開始迴避當中説話,久而久之久不再有勇氣當眾説話。

另外,心理學家們發現,怯場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義者。這些完美主義者往往都有高標準高要求的父母。這些人因為有一定要做的完美,否則就一錢不值的心態,所以上台後心理壓力就特別的大。這一點很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情況。家庭中中國父母一般都對自己的孩子採取高壓。

學校裏,中國試教育也一向推崇“不鳴則以,一鳴驚人”的行為,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從不敢發言。當然,每個怯場者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獨特原因,但我個人認為,造成中國人普遍怯場的,是中國社會從家庭到學校的普遍壓制個人表現的社會現實。

造成“怯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怯場的人的最大的特點

就是不敢成為自己。

其實,很多怯場的人非常聰明,“會上”不説,“會下”説得頭頭是道。要是在“會上”他們能像他們在“會下”“雄辯”的那個樣子,一切問題都沒有了。可是,一到了“會上”,他們就覺得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子 --- 明星,名家的樣子 --- 大腦所專注的,就從演講的內容轉到了自己的表現上去,擔憂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得體,擔憂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一舉一動

從而無法流暢地表述該表述的內容。由此可見,阻礙他們成為自己的,就是一種不自信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要是呈現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定是非常不能被人接受的。這,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不幸地是事實。即:社會整體不接受個體的特殊性。

怯場,其實只是個表面現象,這個現實真正導致的,是個體內在自信的全面喪失。從怯場者不敢成為自己這一點來看,自信的缺失,或者説自悲,是怯場者的最大心理原因。

我們很多中國人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自信,是因為他/她的一些能為別人首肯的特徵:地位、學識、才能、容貌、種族等等。當自己擁有這些屬性時,他們就顯得很自信,而失去這些屬性之後,自信也就隨之而去。其實,這樣的自信是表面的,也是虛假的。

真正的自信,

是建立在自愛上面。

自愛,

就是對自己無條件的接受:

不管自己是什麼地位,

不管自己的相貌如何,

才能如何,

都能接受自己,

並愛自己。

有了充分的自愛,人不會太在乎別人如何評價,心靈才有此得到自由,人生才開始真正瀟灑起來。

自愛的形成

和兒童期的培養關係最大

對自我的認識,一開始就是從父母那裏得來的。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乏愛,孩子是會有感應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建築,父母的愛就是基礎。這個愛,決不是所謂的良好的教育、優裕的經濟條件,而是一種對孩子生命的充分肯定。外國的父母一般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訓斥他們,只要他們盡了自己的努力。

因為他們一般都懂得一個基本的人生道理:無論孩子的智力如何,他們都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值得尊重的奇蹟。而中國的父母,一般都要給自己的孩子施壓,生怕他們不如別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獨特的個性,從而讓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個“東西”。這樣的結果,孩子的自卑感就會與日俱增,再加上社會的影響,漸漸形成各種社交障礙症,導致心理的極度不健康

當然,一個建築如果基礎不好,就可能要徹底倒塌,而人,卻有比建築優越的特點:可塑性。怯場,從眾多的心理學研究和試驗結果來看,是能改變的。

如何幫助患者克服焦慮症,從而完全地享受人生,是現代健康心理學家們的主要任務。另一方面,由於怯場者的自卑感是在兒童期就形成的,要改變它當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目前,認知心理學走在前列,對焦慮症的診斷和治療作了很多有效的努力。這些心理學家們很多自己都曾經是焦慮症患者,所以對其認識更深刻,治療的手段更有效。

對已經有了焦慮症的人來説,積極尋找職業幫助,或者自己積極地閲讀有關書籍,都能或多或少地改變自己,從新讓生活變得美好。而本文更想要表達的,是想提醒現在的家長們:對我們已有的傳統價值觀念---如孝文化等等---不能不加思考地“繼承”。在對兒童的教育上,多多地吸取西方科學,尤其是兒童心理學,對下一代的幸福至關重要。

在和西方人比較之後,我認為中國人,或者東方人缺乏的,不是技術,學位,金錢,而是自愛,自尊。所以,在中國已經不缺高樓大廈,很多人已經不再缺金錢之際,如何在這片從來不給予個體價值和尊嚴的土地上,樹立個人的自愛和自信,將是重建中國人形象的最艱鉅的任務。

Tags: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