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重重壓力下的孩子,你快樂嗎?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9.98K

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

重重壓力下的孩子,你快樂嗎?

北京市第三幼兒園設在天安門附近的中山公園裏面,古木參天,空氣清新。孩子們來這裏時高高興興,但有一名孩子卻蹲在門口不肯進去,媽媽告訴記者:“幼兒園分班,孩子與他的玩伴分開了,所以不開心。”對於兒童來説,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樂。

記者就“開心與快樂”話題隨機採訪了一些中國小生,一名國小生説“不上培訓班就是快樂的”,而一名中學生則表示“不搞分數大排隊就是快樂的”。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要什麼有什麼,吃穿用樣樣好,還能不快樂嗎?可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感覺自己不開心的孩子似乎並不在少數。

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質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們不夠快樂。除了應試教育剝奪了他們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樂時光以外,家庭教育失當也使一些孩子快樂不起來。

在青島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李豔就是這樣一位辛苦而又無奈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李豔在孩子1歲多時就把她送進早教班,到3歲時女兒已經上了奧數、英語、鋼琴、美術、舞蹈、琵琶等十幾種培訓班。她説:“孩子辛苦,我們也辛苦,但為了讓孩子在今後的競爭中多一點勝算,不得不如此。”

金琰認為:“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一種人生模式:重點國小+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白領階層=成功人生,而不允許孩子偏離自己設計的這個航道。”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表示,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如果以明天的幸福為誘餌,來剝奪孩子今天的快樂,這不是自欺的行為就是無知的行為。

現在的“傻孩子”“笨家長”“苦老師”越來越多,似乎誰也不快樂。專家指出,按照教育的規律,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成長教育,培養心智健全、身體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後才是成才教育。倘若從小強加給孩子過重的競爭壓力,最終,我們培養出的孩子可能會成為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上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塗蟲。

令人高興的是,一些開明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他們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不強迫孩子做分數的奴隸。但是,與成千上萬中國小生相比,這樣的家長畢竟是少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小入學率從不足20%提高到5%,青壯年文盲從80%以上降到3.58%;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跨越。

專家提醒,要幫助孩子找回快樂,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學習型家長,重修父母這門課,重讀孩子這本書;同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

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鍊細膩的感情的礪石。”在他任校長的巴甫雷什中學,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説法。

從這裏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

當前,在一些家庭和學校,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容易忽視一點:孩子也是有尊嚴的。

今年9月,廣州番禺某國小三年級學生小暉因感冒不停地流鼻涕,班主任徐老師在當眾批評他不講衞生後,還讓全班同學以《某某很害羞》為題寫命題作文。同學們的作文內容大同小異,都是以嘲笑小暉為主。小暉的母親盧女士對記者説,這件事對孩子的傷害很大,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擊。

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説,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放鬆自律,忽略小孩的自尊。從歷年發生的個案看,很多“問題孩子”其實都是由童年的一兩次不良事件造成的。有時家長無心,卻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有時甚至影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江蘇省如皋中學,學生每天户外運動不少於1小時,每天睡眠不少於8小時,每天一小時的午睡時間必須得到保證。通過不同的試卷設計,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先找信心再補差距;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凸顯優勢,發揮特長。

“如果把正在迅速成長、千差萬別的兒童少年,像工廠製造物品一樣,用一個模子去塑造,用一把尺子去量裁,勢必加重學生的負擔,扼殺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壓抑他們才能的發展,使優勢得不到發揮。”中學校長左伯華説。

“我們要從最微小的平常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豐富的感情和完整的個性。”左伯華説,“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專家認為,只有被尊重,孩子才能感知幸福,感受到被聆聽和被發現,孩子的潛能才會充分地調動起來。

讓孩子成長的天空更純淨

中國新一代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營造怎樣的社會環境?記者採訪瞭解到,健康的文化傳播包括媒體報道,是構建兒童成長的重要的綠色標誌。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説:“從社會環境來説,總體上是好的,全社會對少年兒童的關愛有目共睹,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各種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潛流’。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更要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感。我們就是要多宣傳像錢學森這樣人品學識俱佳的科學家,像孟昆玉這樣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最帥交警’,像金晶這樣身殘志堅的‘最美火炬手’這樣的人物。”

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指出,從關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整治黑網吧、淨化熒屏、清理非法讀物等,都是保護青少年的必需。“我們有責任創造青少年喜聞樂見的作品去佔領陣地。”

然而,社會上仍有一些消極現象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青少年。譬如,有的媒體過度聚焦“哈佛女孩”這樣的明星;有的電視頻道充斥着一夜成名的“選秀”節目;還有一些脱離實際生活、炫耀富貴的“青春偶像劇”等。“它們讓少數青少年養成愛慕虛榮、崇尚奢侈消費的風氣,不值得提倡。”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一些未成年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更有甚者將打人視頻上傳到網絡上炫耀,不久前在上海引起軒然大波的“熊姐”打人事件就是例證。

“小小年紀就毫無愛心、崇尚暴力、爭風吃醋,説明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皆有缺失。”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説。對學校而言,學生在校園以外的行為難以掌控,但平時加強教育、見微知著是可以做到的;對家長而言,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分數,還要關注孩子的心靈,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更不能出了事情還包庇縱容;對社會而言,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説:“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中國小生摟摟抱抱,動輒互稱‘我老公’‘你老婆’,這難道是社會教給他們的‘愛’嗎?毫無疑問,他們是受到網絡、影視、書報等大眾傳媒的影響。青少年對兩性和情愛感到好奇、衝動,這是很自然的事,關鍵是社會如何引導,對此我們不能迴避,更不能忽視。”

Tags:重重 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