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星秀 > 

張暖忻個人資料簡介 簡介 人物生平 紀念訪談

欄目: 星秀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0.27-1995.5.28),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女導演。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着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

張暖忻個人資料

張暖忻(1940.10.27-1995.5.28),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女導演。

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着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

張暖忻個人資料簡介 簡介 人物生平 紀念訪談

張暖忻照片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遼寧鐵嶺人,1940年生於內蒙古。創作電影劇本《綠野星晨》,獲內蒙古自治區劇張暖忻本創作獎。同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編輯進修班學習。1985年編劇了影片《天涯孤旅》 ,並任副導演。1987年至1989年,塞夫獨立執導了《危險的蜜月旅行》、《死亡追蹤》、《曝光》(兼編劇)三部影片。1990年與麥麗絲聯合導演影片《騎士風雲》,獲第十一屆金雞獎多項提名與獎項。次年與麥麗絲導演《悲喜人生》。1993年與麥麗絲再度攜手導演《東歸英雄傳》,獲1993年政府獎最佳導演獎、優秀影片獎。1996、1997年又先後與麥麗絲推出《悲情布魯克》、《蒙古往事》。現任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導演。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北京電影學院助教、講師。導演的影片有《青春祭》等。《沙鷗》1982年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合撰《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

張暖忻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58級本科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她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中國的"女性電影"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她的《沙鷗》、《青春祭》、《北京,你早》等影片,都堪稱新時期電影的代表作,映射出十多年間中國電影的藝術探索軌跡與社會文化指向,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1979年,她與李陀合著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被視為新時期中國電影革新的宣言。

張暖忻人物生平

1940年10月27日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祖籍遼寧鐵嶺。

1943年3月隨父母定居北平,1958年畢業於人大附中。中學時期積極參與戲劇活動,曾扮演《雷雨》中的四鳳等角色。

1958年至1962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1962年畢業留校執教。

1962年與李陀結婚。

1974年,參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影片《第二個春天》(導演桑弧)的拍攝。

1975年,參與上海電影製片廠《春苗》 (導演謝晉)的拍攝。

1978,與姚蜀平、李陀合寫劇本《滄桑大地》;197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投拍,更名為《李四光》(導演凌子風)。張暖忻

1979年,與李陀合寫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在《電影藝術》1979年第3期發表,引起巨大爭論。

1981年,編導影片《沙鷗》,獲得第二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錄音獎。

1983年12月,《沙鷗--從劇本到電影》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1984年至1985年,編導影片《青春祭》。

1988年策劃拍攝王朔長篇小説《玩的就是心跳》 ,並寫出劇本初稿。但影片最終未能拍攝。

1990年,執導影片《北京,你早》,獲香港國際電影節年度十大華語片獎。

1993年,執導影片《雲南故事》。

1994年,籌劃改編拍攝陳建功小説《放生》 。

1994年,編導影片《南中國1994》。

1995年5月28日,因癌症晚期病逝於北京。葬禮於6月3日舉行。作家汪曾祺先生書寫輓聯:"繁花此日成春祭,雲水他鄉夢白鷗。"

紀念訪談

5月27日至5月29日,北京電影學院在張暖忻導演逝世十週年之際舉辦其作品回顧展暨導演藝術研討會,並邀請法國電影評論家讓-杜謝(Jean-Douchet)先生、法國中國電影專家紀可梅(Marie-Claire Quiquemelle,也是張暖忻生前好友)女士、露易莎(Luisa Prudentino)女士與會。本刊特約娜斯對其進行訪談,討論張暖忻電影,並談及中國電影的其他方面。

娜斯:你們説要向法國非常專業的一個電影節La Rochelle推薦張暖忻的電影,為什麼在過了這麼多年後還要做這個工作呢?

紀可梅:因為我要代表最好的作品和藝術家,誰做了好作品,以前人們可能沒機會看,La R張暖忻ochelle做這些電影的回顧展,使人們可以有更多機會看這些作品。

露易莎:他們系統介紹一個導演,可以集中放映他/她全部的作品,讓觀眾有機會看他/她的發展,開始怎樣,後來為什麼是這樣了。這個很有意思,特別是在歐洲,很重視這個。

娜斯:這就是"作者電影"的觀念。

紀可梅:我在歐洲特別是法國,很重視是誰做的這個片子。在中國現在還可以買到一些DVD,上面很難找到是誰拍的,都是演員的名字。30年代美國電影不説導演,只説明星,可是在歐洲是把一個導演看得跟一個作家一樣的,你看一本書,你喜歡他的方法,你可能還想看他的第二本書。這樣的個人影展很重要。

娜斯:50年代這種觀念也傳到了美國。我這次也跟他們策展人説,你們以後也應該做其他導演的個人回顧展。這樣的影展目前還不多,需要經驗,在西方,這樣的影展都是面向公眾的,還會有專家舉辦一些講座,跟觀眾討論等等。

紀可梅和露易莎在與會前給策展人來信談及她們對張暖忻電影的印象。

紀可梅:前後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巴黎第七大學展映中國電影。1981年,張暖忻導演了《沙鷗》,這部作品嶄新的基調與那一時代的製作形成對照。之後,其他張暖忻的作品保留了這種創新的特徵,它一直影響着中國的青年電影人直至今天。

我個人對《青春祭》一直有一種獨特的温情,這部異常真誠的作品負載着那個被遺忘時張暖忻代的見證,其中知識青年被遣送到邊遠省份的鄉間。沒有任何涉及"少數民族"影片中的成見。《青春祭》描述了放逐和根本上完全對立的文化的碰撞:但在這個故事中,封閉而羞澀的漢族女孩為傣家姑娘們所折服;她們雖過着較為粗糲的日常生活,卻擁有對美的非凡感知,和一種簡單的幸福隱祕。在那些描述傣家村寨的場景中,張暖忻向我展示了美,卻從未讓位於"異國情調"。這格外確證了一位超前於她的時代的女導演靈魂的開放……

露易莎:極其遺憾,我從未有機會與張暖忻交談……只是在1987年《花轎淚》的拍攝期間,與她碰見了一次。她在那兒,始終微笑着,不斷準備給導演雅克·道夫曼提出寶貴的意見:80年代的中國對西方人而言仍是陌生的,因而讓他們有些迷失。

今天,張暖忻已然不在,但留下她的影張暖忻片,作為一位敏感而充滿天才的電影藝術家的證明。尤其是,一位前衞藝術家。她的影片《北京你早》拍攝於1990年,開創了一種真實主義的風格,它幾年後在"第六代"的名下享譽於世。在一輛穿行於城市這一頭與那一頭之間的公共汽車上,成千北京人的日常生活,第一次向我揭示了一座首都的雙重面孔:從老北京--在其中,灰色的磚瓦被年輕人這兒那兒粘貼的海報點染得意趣橫生--到未來主義的北京,自動扶梯和第一批摩天大樓將一座城市置入全面的突變中。故事的主人公,汽車司機和兩位售票員向圍繞他們的現實,尤其是他們自身投去一注宿命的目光,它最終在這句話裏告罄:理想的社會不存在。

娜斯:您在來信中已經提到過去看《青春祭》的感受,能不能再簡單回顧一下,並且談談這次重看的印象。

紀可梅:我從1978年看中國電影,我看到《沙鷗》,感到跟我以前看過的中國電影不一樣,很新,我馬上知道這個導演很有才。《青春祭》講一個女孩子到很遠的地方去,一開始很不習慣,但是她開始適應了那裏的生活,而且從中學習到新的東西。那裏的生活很苦,可是女孩子卻懂得美。漢族人容易把少數民族看成沒有文明的野人,但是《青春祭》中,卻是文化革命中的漢族女孩穿很醜的衣服,她從傣族那裏學習到了生活的祕密。後來我自己也經常去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老撾我也看到傣族,馬上想到《青春祭》,現在看這部電影更喜歡。張暖忻

娜斯: 《北京你早》這次在學生中反映特別好,你們怎麼看?

露易莎:其中的女孩子很有意思,一個真實的北京的女孩子,那個女演員不像一個女演員,而且我當時看時自己也二十多歲,能認同這個女孩子。這部電影不光是講一個愛情故事,而且也是講那時人們生活的變化,生活的艱難,不是特別樂觀主義,但是也不是特別悲觀。那時候看還不太清楚,今天看來就覺得張暖忻真的是很前衞,那裏面的故事是中國今天情況的開始。

娜斯:那個時候西方人很多人還看不懂。

露易莎:那是肯定的。我算是中國通,還知道一點。那個時候普通的西方觀眾對於中國的印象還是浪漫主義的、神祕的。

娜斯:您對張暖忻最後一部電影《南中國1994》怎麼看?

紀可梅:很可惜開頭一部分我沒有看,但是後面看到了,我覺得那時候拍出這樣一部片子很不容易,很勇敢。很久之後在紀錄片中才看到一些類似的東西。很多人拍很漂亮的電影,假的東西,很多片子説他們是真實主義,但其實並不是如此。我不反對,有各種片子是好的,但是很多片子跟人們的生活沒有關係。《南中國1994》裏那個時候拍的工人的東西很超前。

娜斯:另外一個問題,很多評論認為張暖忻電影最初的女性意識很強,到後來《北京你早》等就消失了,我看了以後倒不同意。像《北京你早》裏那個女孩子跟三個男孩子的故事,最後被人騙了去做流產等等,還是很女性的視角。

紀可梅:這肯定是女性角度的經驗。不能説男導演就不可能拍出這樣的經驗,但是這部電影很反映女性的經驗。《南中國1994》裏那個女工後來成了妓女,遇到總經理的情婦,總經理的情婦給她錢,妓女説你沒必要看不起我。這個還很少在中國電影看到。她最後這個片子不是雅緻的片子,可能有人不喜歡,但是是真實主義的。

露易莎:後來人們老説第六代,可是我覺得有兩位第五代的導演,一個是張暖忻,一個是寧瀛,我覺得她們年齡上雖然是第五代,可是風格和電影的方法,一定是屬於後面一代的,特別是《北京你早》。

紀可梅:這次杜謝先生也説,不要説代。這個是太沒有意思的東西。不能説張暖忻是第四代就跟第六代沒有關係,或者她比第五代早,其實她比現在的導演年輕。

露易莎:這個提法在十幾年前的歐洲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提法,幫助歐洲人看中國的電影,但是現在中國人自己卻用得更厲害。開始時候可能有一點用處,可是現在已經不適用了。

娜斯:你們好像更偏向於把某一類電影放到一起説,比如反映少數民族的電影等等。

紀可梅:對,比如張暖忻和田壯壯怎麼可以説他們是兩個代?他們都有"文革"的經歷,都下過鄉,也都是在80年代開始拍片。可能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了,才可能算是另一個時代。

露易莎:像張暖忻、寧瀛、賈樟柯的作品是很有延續性的,對他們最重要的是,拍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他們有時候是不漂亮的,但是他們講的是人的生活,不是假的。

紀可梅:張暖忻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裏面講電影和戲劇是不一樣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後張暖忻來年輕人也有影響,或者他們找到了相同的方法。

露易莎:還有一個原因,可能那個時候拍電影一定是要從電影學院畢業,所以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界限很清楚,就好像50年代在法國做導演一定要在製片廠先做助理。但是現在誰都可以做獨立電影,數碼電影,就沒有這種關係了。

娜斯:我想第五代的提法也跟他們的電影最先在國際上獲獎有關係,在此以前,雖然中國一直有電影,但是西方好像到第五代才知道中國有電影。

紀可梅:對,在此以前西方人很少看到中國電影,雖然有一些電影到西方去放,但太少,人們不太注意。中國人現在覺得在戛納得獎是很重要的,其實不是這樣,參加就很好。

橋樑作用

關於張暖忻的個人史,我所知甚少。她跟隨桑弧和謝晉開始了自己的電影創作。她和李陀合寫的劇本《滄桑大地》,得到了夏衍的熱情支持,後來由凌子風拍成《李四光》。

但是,等到時光流逝後去回顧,她做過的那些事卻總讓人感受到驚人的勇氣和開拓精神。

1979年,她和丈夫李陀一起做了件讓那些同意打開窗户的人覺得屋頂都被掀了的事情:他們在1979年第3期的《電影藝術》上發表了《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論文。張暖忻1958年開始學習電影,那年是法國"新浪潮"的起點,她覺得應該讓中國電影趕超上去,所以在小西天北京電影學院的平房中,女兒的作張暖忻業桌旁誕生了這篇文章。那一年的5月2日至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紀念'五四'60週年學術討論會",重新提出科學與民主在中國現代化中的意義問題,周揚在會上作了《三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報告。

在同輩朋友的回憶中,張暖忻自學法語的事情特別引人注目。她的女兒回憶:"我還記得1970年代末母親翻譯特呂弗的電影劇本來學習法語,以至我很小就知道有個'新浪潮',我還記得走前她要到語言學院去突擊法語,冬天早早起來,四十幾歲的人了卻跟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一起上課,換了我自己真不知道能否堅持下來。"張暖忻翻譯的劇本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一部關於女性的充滿情感的電影。

這樣的人,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承擔了我很久後才意識到的歷史橋樑作用。《青春祭》的攝影師是張藝謀同班同學穆德遠和鄧偉,影片中的造型傾向使我看到張暖忻和第五代的某種關聯。她後來在採訪中回憶起第一次看《一個和八個》的情形:"其實他們的一些主張都在我的文章裏,講課的時候都講過的,造型呀,打破傳統的構圖方法呀,把造型的手段推向極致。看完片子後,很震驚,覺得他們有勇氣。"

深圳闖蕩

最後,命運讓張暖忻闖入了深圳,她拍攝的是"主旋律"電影,拍攝的卻是白領和打工妹共生的世張暖忻界,在這個世界裏,工會主席試圖協調勞資衝突。《南中國1994》將張暖忻的敏鋭從"家"的體認裏強行拉了出來,讓她去思索一個前沿的社會議題。因為張暖忻的早逝,這部電影拍攝本身完成了一個悲壯的創作生涯,讓一個女性再次進行了"插隊"的行為,她被送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她在此進行思考,把自己的逆旅化成了電影文本和人生文本交融的東西。

張暖忻根本不會認為她在《南中國1994》做的實驗會是最後的實驗,她説,"我原來最理想的設計是用十分鐘講一段故事,中間插二分鐘的紀實段落,像魔幻現實主義小説一樣,1、3、5、7、9是敍事段落,2、4、6、8是紀實段落。從完成片看,可能紀實段落由於一些客觀原因並不理想,但我還是想間離一下,讓觀眾不斷地從故事空間中跳出來,擴大視野,接受更多的信息,也更充分表達我對那個地方(深圳)的感受。"實驗在電影文本中並不成功,但是她卻意外地完成了人生和她自己拍攝的那些電影劇情的精神匯合。

作品簡介

《北京,你早》,劇本是電影學院文學系唐大年的畢業劇本,攝影師則是第六代的張錫貴和花青。《北京,你早》在劇作中預告了第六代電影人關注都市年輕人生活現狀的趨勢,雖然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是公交的職工,而不是第六代作品中常見的"邊緣人羣",但是從剋剋這樣的假華僑的人物塑造,從他的生活方式,他和崔健這樣的搖滾音樂的關聯,可以看出劇作家的關注興趣點的轉移。我很容易將《北京,你早》聯繫到唐大年後來的《北京雜種》。張暖忻還接受了劇本中年輕市民的北京口語。這種口語中的"痞子化"的傾向和影片的隨意的紀實影像背後,埋藏着張暖忻曾經試圖拍攝王朔小説的衝動,也預示了她在後來對婁燁的《週末情人》的讚賞。

張暖忻的作品在中國電影中成功解決了讓演員説話的問題,讓演員擁有了真實的聲音,生活的聲音。這種成功讓我看出她在演員使用上的挑戰性。在北京拉鎖廠做臨時工的馮遠征去北京電影學院參加複試,穿着父親的藍褲子、綠軍裝,揹着綠軍挎包,悶聲不響地蹲在牆角,考試的結果是因為長相不佳而落選,卻被張暖忻選中去出演《青春祭》。馬曉晴被選為《北京,你早》女主角也是激烈的爭論的結果,讓一米六十出頭體重卻60公斤的人,去演一個三個男孩同時喜歡的女孩,即使到現也還是瘋狂的行徑,但是張暖忻張暖忻還是放棄了選擇江莉莉而認定了馬曉晴。

當年,《青春祭》在北京大學放映的時候,根據當時的大學生回憶,電影的原小説作者張曼菱一身紫紅旗袍,手上一紫紅手袋,顏色十分搶眼,而張暖忻卻是白襯衣、牛仔褲,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張暖忻堅決以片名太長為理由,放棄原小説《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的名字,改名為《青春祭》。張曼菱為此還和張暖忻打了一場官司。

陳燕妮回憶過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當中國人月收入普遍在100元以下的時候,張暖忻出外景的時候買了一瓶30多元"片仔癀"潤膚膏給了陳燕妮。陳燕妮在一個女人知道要粉墨自己的年齡的時候,收到了這瓶禮物。等到斯人已逝後,她在紐約的一間店裏再次看見"片仔癀"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買下這個標價17美元的商品,"從塗着血紅指甲油的售貨員手中拿過這個熟悉極了的瓶子時,猛地就想起大姐的神情,驀然心動。"

電影信息

導演: 張暖忻

主演:盧君、 常珊珊

類型: 劇情

地區: 中國大陸

顏色: 彩色

上映:1981年01月02日

內容介紹:

中國女排的隊員們為準備參加"文革"後的第一次國際錦標賽,正緊張訓練,韓醫生告訴沙鷗,她腰部嚴重損傷,必須馬上休養。沙鷗沒有退卻,更加緊鍛鍊,但出國人員名單上已沒有她的名字。

沙鷗的母親和未婚夫國家登山隊員沈大威從北京趕來。母親勸她離隊,沈大威卻悄悄地給她更大的支持。沙鷗終於被批准參加比賽。她們踏上征途,但在冠亞軍決賽中失利,沙鷗無比痛苦,將銀牌丟入大海。

回北京後,沙鷗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峯頂,但突然傳來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犧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衝擊着沙鷗的心靈。她慢慢又堅強起來,當了女排教練。韓醫生關心着她,也為她的張暖忻堅強意志而折服,產生了愛慕之情。 經沙鷗培養的又一代運動員與日本隊交鋒,已癱瘓的沙鷗在電視裏看到了中國女排勝利的場面,她的理想實現了。

影片努力反映一代青年新的心理氣質,挖掘富有時代意義的新思想、新人物。它抓住一代運動員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命運變幻的流程中,集中表現了她們對人生目標的追索與奮鬥的精神,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感。

人們從沙鷗不斷遭受打擊,但仍然為實現目標而頑強搏鬥的經歷中,看到國家興盛、民族自強的精神支柱。該片選用非職業演員擔任主角,沒有矯飾、造作的痕跡,樸素、生動、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它以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的敍述形式構築銀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輕情節,重人物輕事件,探索新的電影語言,尋找和發現電影藝術表現生活的新能力。

該片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張瑞坤)和導演特別獎;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94年的時候,張暖忻也許確實非常想拍《放生》。《放生》是陳建功的小説。這位出生於廣西北海、1957年隨父母住進北京的作家,是京派文學的代表人物。《放生》是一位北京老爺子的故事,寫一位遛鳥的大爺及其一家三代的生活。按張暖忻的女兒娜斯的話説,"遛鳥這個題材把老年人和孫兒一代並置,折射我這個多種文化空間並存的時代",張暖忻覺得需要有電影來關注"北京的大拆大卸,衚衕文化的消失"的景象。其實,在1992年,另外一個北京女導演寧瀛就把陳建功的《找樂》給拍成了電影,這也是寫北京老爺子的電影,而在1995年寧瀛的《民警故事》也呈現了那些大拆大卸,電影中正在拆毀的衚衕現在已經是光鮮的金融街了。

張暖忻如果當真拍攝了《放生》,也就多了一部記錄北京在現代進程中掙扎的電影。也許《放生》這部電影會比《南中國1994》顯得打眼一些。但是這不是張暖忻的命運,她的命運是如同《青春祭》、《雲南故事》中的女主角意義,要做一個被迫離鄉背井的女人,以闖入者的姿態進入另一種文化、另一個空間,這個闖入者總是用一種和諧的理想去改造那個世界,這是不變的使命。

《閨閣情怨》(又名《花轎淚》)

電影信息:

導演:雅克·道夫曼 張暖忻

演員:屠懷青、秦怡、姜文、 Henry O

片長:100分鐘(min)

拍攝年份:1987

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大陸 法國 加拿大

劇情介紹:

童年時代的勤麗幸福快樂。正直、善良的父親惠義因救抗日者,被日軍炸燬所辦的學校。為了家張暖忻庭的生計,惠義只好放棄所鍾愛的教育事業,開始做生意,勤麗只得進了教會學校。一次音樂會上,勤麗聆聽鋼琴演奏並迷上了鋼琴。長成了少女的她在鋼琴賽中獲好成績。與父親商定將來去巴黎深造。爺爺祖鴻等卻做主把她嫁給了有錢人家的兒子陳有煌。開始,父親堅決反對,後來妥協。從此,勤麗對父親產生了很深的隔閡。丈夫有煌對勤麗很疼愛,但公婆卻束縛她不許她練琴。一天深夜,勤麗終於砸開久鎖着的鋼琴,彈奏起來。在有了兒子後勤麗仍不懈地練琴演奏。有煌病危,勤麗只好去香港陪有煌。多少……

社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