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論文15篇

欄目: 心理健康 / 發佈於: / 人氣:4.58K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説理文章。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健康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心理健康論文1

摘要:幼兒階段,孩子們的身心發展速度較快,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和傷害的階段。在此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着其一生。因此,在幼兒園大班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有效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文淺要闡述了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提出具體的教育策略,探討如何在幼兒園大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實現保育與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使幼兒能夠健康地成長,有助於我國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身心發展

一、引言

隨着我國社會的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不僅要求智力水平以及科學技能等方面,也更加重視人才的身心健康,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當保護幼兒的生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健康管理理念,在重視幼兒身心發展的同時,關注幼兒的成長。健康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開展多方面的心理教育活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身心素質。

二、加強情感交流,尊重幼兒的發展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幼兒也是一樣,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也離不開尊重。教師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通過建立雙向的溝通方式,有助於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身心發展環境,能夠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通過尊重幼兒的發展,換位思考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幼兒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與幼兒朝夕相處,在課堂上,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領者,在活動中也是幼兒的朋友與玩伴,在幼兒快樂時,應當與他們一同分享;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應當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使幼兒感受到親近感與安全感,能夠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成長。

三、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全方位支持幼兒

通過情感交流,用愛澆灌幼兒,使幼兒樂於與教師交流親近,也願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與幫助。教師在與幼兒溝通交流時,應當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來肯定他們,讓孩子們有被尊重的感覺,如通過微笑點頭或者是豎大拇指表揚等來肯定幼兒的發展。使幼兒能夠感受到自信心,能夠喜愛教師,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以便教師開展下一步的健康教育引導。由於幼兒年齡較小,行為或者是言語難免幼稚可笑,所以通常會好心辦壞事,教師也應當予以理解和幫助,通過鼓勵與支持的語言,肯定幼兒的發展,給幼兒策略上的支持,以及具體方法的引導,並加強心理輔導,能夠幫助幼兒克服困難,不斷的前進。在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幼兒的情緒變化,並根據幼兒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地反饋,通過密切的情感交流,與幼兒建立信任的情感關係,從而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圍,有助於幼兒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幼兒的積極情感發揮。

四、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一)注意因材施教人是存在差異的個體,幼兒由於生長環境與個人經驗不同,對於周圍事物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幼兒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儘可能地尊重幼兒的選擇,使幼兒感知成功與挫折。例如:在進行幼兒園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遊戲項目,教師予以引領和幫助,讓幼兒進行有效的角色分配,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遊戲中,如裝扮醫生認真地給病人把脈;或裝扮售貨員,真誠招待前來的顧客。通過因材施教,讓幼兒都能夠得到身心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在健康教育中茁壯的成長。(二)綜合評價幼兒幼兒天真單純,所以教師應當觀察幼兒的特點,當幼兒來到班級時向教師問早,教師必須微笑點頭。教師可以對天性嬌氣、愛哭的幼兒予以鼓勵,對他們的進步,教師應該進行及時表揚,或者是頒發五角星,使他們進入不斷髮展的行列之中。通過引領幼兒科學的評價,對幼兒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和表揚,使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力量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引導幼兒善於發現自身的優點,使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被信任的快樂,能夠與同伴間互相玩耍,感受到歸屬感與安全感,通過教師鼓勵的語言,能夠樹立自信心。當然,幼兒的不足之處,教師也應當進行及時委婉的評價,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並在老師的幫助下不斷成長。

五、進行資源整合,開展幼兒健康教育

在童年早期經歷的創傷或者是挫折,如若沒得到及時解決,將會使幼兒的童年產生陰影,感受到壓抑,或者是產生心理疾病,通常表現為膽小懦弱、膽怯自私、焦慮孤獨、冷漠不合羣等,甚至有部分幼兒會有攻擊行為,這些都嚴重影響着幼兒的身體健康。幼兒的心理髮展不僅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家長對於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家長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能夠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例如:有的家長在幼兒犯錯誤時,可能會用“我不要你了,我不再喜歡你了”等話語來嚇唬幼兒,這樣不僅使幼兒害怕,容易造成緊張焦慮的情緒,也使得幼兒難以健康的成長。也有部分家長過於嬌慣幼兒,擔心幼兒吃不飽、穿不暖,對幼兒的照顧已經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這樣下去會養成幼兒自私、冷漠、依賴等習慣,將嚴重製約幼兒的未來發展。因此,教師應通過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與認可,並進行資源整合,營造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幼兒健康教育活動的良好氛圍,形成家校共同開展幼兒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使幼兒能夠在愛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時期開展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能夠凸顯幼兒的個性化差異與主體地位。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及育兒觀,能夠加強自身心理健康知識的提升,提高專業素養,以此來實現保育與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使幼兒能夠健康成長的發展,有助於我國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温華.幼兒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5,(4)

[2]李英,楊秀清.影響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13,(3)

[3]石文慧.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基於“國培計劃”心理項目首批學員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小教師培訓,2014,(3)

[4]鄭紅偉,辛建軍.甘肅省291名農村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衞生,2014,(5)

心理健康論文2

摘 要:積極心理學關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積極方面,致力於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在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獨立院校

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點,是一支蓬勃發展的新興力量。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視,獨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以往的消極心理學或病理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矯正心理問題上,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必須打破傳統局面,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據獨立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獨立院校必須結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靈活的用人機制,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20世紀末,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學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積極心理學要求心理學家用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異於傳統心理學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個性特徵、積極的情緒與健康以及培養天才等方向。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積極的人格特徵也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於樂觀的研究,因為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提升個人心理能力。

二、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諸多研究表明,相較於公辦院校,獨立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更為突出。張翔通過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普通高校學生。他認為,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卑、失落感、焦慮、抑鬱等。同樣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衞生問題的學生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優於普通高校學生。據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普遍表現出適應環境困難、人際關係障礙、自我認同感低、擇業心理自卑等問題。

2.獨立院校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單一性心理諮詢與治療模式

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或障礙的諮詢與矯正,但此模式僅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輔導與訓練,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學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現單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宣傳和普及,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識較差。

(2)簡單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於獨立院校的企業化運營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的部分原因在於教育資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夠,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合併,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各種有效措施,儘早建立適合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維護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積極心理學對於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的關注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新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徑。

1.結合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為引導,對各要素和目標進行整合,改變消極價值取向,以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替代疾病的預防目標。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改變以往以個別諮詢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學生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從學生入校開始,展開系列的積極心理輔導與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的同時,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的目標。

2.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認知

對於獨立高校學生來説,單純的矯正問題和治療疾病並不能讓個體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雙管齊下,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個體積極的心理素質。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改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並深入宣傳。例如根據積極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心理健康不僅是無病態,而應該是心理體驗積極而豐富,並發展積極的人格品質,以此傳輸給學生積極的心理認知體系,在此基礎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結合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努力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宣傳、心理課程、心理諮詢三級教育體系中。首先,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營造學生人格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廣泛、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提供積極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關注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質,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實踐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輔導和諮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諮詢中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的技術與積極心理學的原則,或組織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團體輔導,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積極輔導的魅力。

總之,當前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立足積極心理學範疇,堅持正向、能動的發展觀,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積極教育為我們展示了發展性的教育模式,為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20xx,11(3):321-327.

[2]張翔。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雜誌,20xx,11(4):260-261.

[3]馬明,王法能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醫學倫理學,20xx,19(2):97-99.

[4]翟常秀,楊衞星,劉鑫。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24(1):43-47.

[5]徐玲,魏峯。西安市民辦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徵的比較研究[J]。青年研究,20xx(8):15-18.

[6]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xx,15(12):113-115.

心理健康論文3

[提要]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全面身心並重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們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的'自我保護更是十分重要。

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

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在於教師如何愛孩子。”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教師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教師忽視的幼兒則經常自暴自棄,形成一種自卑感反社會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太少所致。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無論孩子美或醜,也無論聰明或愚鈍,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我們的愛給幼兒帶來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讓我們懷着一顆愛心走近幼兒,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多給幼兒一些關懷與微笑,分享他們心中的快樂,分擔排解他們心中的憂慮與不安。同時教師對幼兒的愛需要貫穿於各類活動的始終,切忌忽冷忽熱、喜怒無常,讓我們以自己的愛和真誠鼓勵幼兒學習愛和真誠,用愛心呵護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幼兒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得以糾正。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孩子,心靈上都受到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羣、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髮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子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鍊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

二、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家庭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在幼兒園表現很好的孩子,到了家裏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這就要求家長要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看書、學習、與幼兒老師溝通、聽關於幼兒教育的講座等,讓自己瞭解幼兒的心理常識,掌握幼兒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徑,以便採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達到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參考文獻:

1.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M).華文出版社.20xx.49頁.

2.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xx.25頁.

3.楊鳳池.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M).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xx.137頁.

心理健康論文4

小思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內容豐富,而且不少課文中都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們在教學時,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思想品德教學中去。

一、克服嫉妒,培養寬容大度的健康心理

寬容就是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對人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有涵養的外在表現。具有寬容心理的人,一般不為名利所困,活得灑脱,常常受人敬重。懷有嫉妒心理的人,心愛多狹窄,見人勝過自己就眼紅,往往在背後使手腕,或説人壞話,或加害於人,將自己置於不寧之中。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十分有害,有已於人都不利。當今的國小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好勝心強,若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他們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學校教育要避免學生產生這種不良心理,培養其寬厚待人的健康心理。比如《待人要寬容》一課中的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廉頗因不服藺相如職位高於自己,幾次三番為難他,藺相如一概容忍,最後終於贏得了廉頗的敬重,負荊請罪。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對藺相如容忍行為進行質疑、解疑,如藺相如為什麼要這樣容忍廉頗的一再為難?從中培養學生待人寬容的心理。然後通過讀第二則小故事,從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賴寧的那種待人寬容的好品質。最後通過習題的辨析,以便讓學生真正形成寬容的健康心理。

二、適應環境,培養樂觀開朗的健康心理

有的人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及時快速調整自己的心誠,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心境,這是一種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望的高水平健康心理,持有這種心境的人,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灰心,事業終究成功。而我們現在的國小生,常常會遇到一點點的小困難就而感到不順心,為這些小小的事而煩惱、苦悶,影響了自己的進步。更有甚者,會自暴自棄,有的還走上了絕路。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健康心理。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有關這方面的心理教育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心理。如《樂觀向上》這一課,文中的張海迪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張海迪在輪椅上還能為數千人治病,還學會了英、美、德、世界語等四種語言,翻譯了幾十萬字的.小説和資料。她還坐在輪椅上台為大家演唱,給許多青年朋友寫信,熱情地幫助他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她為什麼能這樣做,是因為她的心中有目標,時刻想着為人民多做些事,在為人民服務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生活的樂趣。讓學生通過對張海迪事蹟的學習,談談對自己的啟示,講講自己以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該怎麼做了。通過講故事,表決心,真正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認識自我,培養自尊心的健康心理

自尊自信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愛惜自己的名譽和身體,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允許別人歧視和侮辱自己,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在大家的尊重和愛護,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覺地維護祖國的利益和尊嚴。國小思品教材中,不少篇目都藴含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要自尊自愛》一文中,講的是著名畫家徐悲鴻的故事。當時他在法國留學,常常受到洋學生的侮辱,徐悲鴻自信自己能超過洋學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後他發憤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為自己贏得了尊嚴,受到了法國人的尊重。這個事例是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心理極好的教材。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思考面對洋人的歧視和侮辱,徐悲鴻是怎麼做的?最後他成功了嗎?然後通過讓學生從徐悲鴻跟洋學生的對話中再次感悟自信的力量。因為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動機,使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並達到最佳的狀態。堅定而愉快地進行學習,很少會由於出現一點差錯而泄氣。相反缺乏自信的學生會破罐子破摔。自信對於一個人事業成功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們要重視學生這種健康心理的培養。

四、説到做到,培養誠實守信的健康心理

做人要講信用,取信於人,人家才會和你很好地合作。撕謊騙人,一旦被人看破,就會失去夥伴,被孤立起來。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小思品課文中有不少是反映誠實守信心理品質的內容,教學時可滲透教育。嚴格要求自己,培養頑強的毅力。課文《堅守信用》這一課,講的是宋慶齡奶奶的故事。她少年時期,為了守住自己的諾言,整整等了一個小朋友一天。長大成名後,她仍是一位堅守信用的人。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可引導學生提問:宋姐姐的身上哪種可貴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你?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感悟到宋慶齡奶奶那種堅守信用的高尚品質,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做一個有信用的人。

五、嚴格要求自己,培養頑強的毅力

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曾經説過:“人要有毅力,否則一事無成。”毅力是一種優良的意志品質,指的是一個人做事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遇到困難和挫折不退縮,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必備的品質。而讓學生有這種毅力是非常的必要的,有的同學做事沒有毅力,常常半途而廢,這就是沒有毅力的表現。課文《人要有毅力》講的是普通的工人自學成材的故事。學習課文時,可讓讓學生質疑,李慰萱沒上過大學,為什麼能攀登知識的高峯,成為一名數學家?從他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啟示?讓學生通過思考,明白人要有毅力。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鍛鍊,不怕挫折,勇於勝戰困難。同時明白,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毅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毅力需要從日常的小事做起,自覺地和自己身上的懶散、貪玩的習氣作鬥爭,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毅力的人。

以上所談,只是列舉了教材中的其中一些內容。應該説,國小思品教材中還有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只要我們教師重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教材,總能從課文中挖掘出教育因素的。讓我們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而努力吧!

心理健康論文5

1 歸因方式概述

青年人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重要的羣體,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普遍重視。青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期。歸因是個體通過相關信息的積累和經驗對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分析和判斷的過程。歸因方式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經驗積累,形成自身特有的歸因認知,也可以説是個體對事件或者行為發生的原因的認知和解釋,個性的不同,對事件和行為的歸因方式也不盡相同。在生活中,人們可以説時刻都在對個體或者他人的行為進行認知和評價,對成功、失敗、行為結構進行歸因,而這些認知因素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日後的行為都具有直接的影響。

對於青年人的歸因方式的靈活性與心理健康,已經有很多專家和學者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歸因靈活性是個體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之下,對事件靈活地做出歸因。專家研究認為,歸因方式與歸因靈活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緊密的聯繫,在面對負面事件的時候,歸因靈活性較低的個體相對於歸因靈活性較高的個體更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

2 歸因方式及靈活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分析

本文以青年羣體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260名青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為自評抑鬱量表、焦慮自評量表、正負性情緒量表、樂觀量表和歸因方式問卷。

正性事件的內外維度、持續維度和歸因靈活性與心理健康指標中的正性情緒和樂觀呈正相關的關係,而與心理健康指標中的焦慮、抑鬱和負性情緒呈負相關的`關係。另外,從研究中發現,在歸因方式上是具有性別差異的。青年羣體中,男性比女性在對負性之間的歸因方面更傾向於歸因於自身。在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男性比女性表現得更有責任感,能夠直面自己的缺點,而且在歸因靈活性方面,男性也優於女性。

3 正確引導和教育歸因方式,促進青年羣體心理健康發展

3.1 加強歸因意識教育,促進科學的歸因觀的形成

人們使用的歸因方式多是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具有自身特點的歸因方式,是在下意識的狀態下對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或者事件的判斷和推理。消極的歸因方式的使用,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不良循環,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尤其對於青年羣體,加強歸因意識教育,促進科學的歸因觀的形成尤為重要。在歸因方式的教育中,引導青年人在意識層面上加強正面認知,遇到事件或者問題,從內部歸因着手,首先進行主觀歸因,逐漸形成內外統一、主客觀一致的科學歸因觀。這樣對於青年人掌握積極的歸因方式,使心理健康良性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3.2 加強歸因指導,矯正不良歸因

青年人的認知還處於發展的階段,受社會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較大,加上青年羣體所面對的學習、就業方面的較大的壓力,使得青年人在情感和品質方面容易被誤導,出現問題。無論是哪方面出現問題,都要對其所具有的歸因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分解,尋找問題的根源,有針對性地對問題歸因進行指導矯正。以大學生的歸因指導為例,大學校園是青年人的聚集地,學業問題是困擾很多青年學生的主要問題。但是因為歸因方式的偏差,很多青年學生將學業失敗的問題歸因為運氣差,以為結果的好壞跟運氣的好壞有直接的關係。對於這類青年人,要從自我能力的認識入手進行歸因指導,在對成功的歸因要引導他們是因為由於能力較強,在對失敗的歸因要引導他們肯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歸因為努力的程度還有所欠缺。通過這樣的指導,使他們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潛力,增強自信心,激發他們努力的決心。人際關係對於青年羣體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響,人際關係方面的缺失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的困擾。對此,應該引導他們首先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潛力和特質,增強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學習,引導他們將人際關係方面的成功正確地歸因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經營和付出。

3.3 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促進青年人正確歸因

青年人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知還處於發展階段,經驗積累不足,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出現偏差也是正常的。不良歸因的形成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影響,歸因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青年人心理機能還不夠成熟,對青年人歸因方式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全社會各個元素都應該形成一股正方向的合力,關注青年人的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善於發現青年人的閃光點,對其進行積極的肯定和表揚,尤其不能片面地對優勢羣體進行關注,使青年人的心理髮展處於一個和諧、平等的環境中。

心理健康論文6

1、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3-6 歲的學前兒童還處在心理成長髮展的關鍵時期, 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 由於他們在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知、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有時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影響。

2、研究方法

面對已經有成熟範例的身體保健教育活動,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無人問津、似乎還是一個未知領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來進行研究。 選擇什麼教育內容,如何組織實施,如何將無形的心理和情緒轉化為有形的幼兒可以理解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直觀事物,這無疑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2.1、研究對象的選擇

目前兒童中相當普遍地存在着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自大等問題。 而大班幼兒較中小班幼兒對於失敗、受挫等心理問題更加敏感, 對此筆者選取了南豐幼兒園大班 30 名幼兒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中筆者發現大班幼兒經常會在競爭性遊戲中出現心理失衡現象。

2.2、研究資料的收集

對於本次研究筆者採用了事件取樣觀察法對這 30 名幼兒進行觀察。

鏡頭一:在大班搭積木區角活動中,小雨的樓房先倒了,他故意把別人的樓房也都推倒在地,高興的大叫:“都倒了,都倒了,誰叫你們搭的比我高! ”

鏡頭二:在大班棋類遊戲中,輸了的辰辰大聲哭叫着,把棋子從桌子上掀翻在地,大叫着:“我不和你下了,我再也不下棋了! ”

2.3、研究資料的分析

通過觀察分析,筆者發現中班幼兒自我意識較小,大班有所提高,自尊心、榮譽感增強。 而且在大班,遊戲的主要形式由具有一定競爭性的規則遊戲逐漸取代了競爭性小的平行遊戲、角色遊戲。 遊戲的激烈性、對抗性提高,所以,大班幼兒較小中班幼兒對於失敗和挫折更加敏感、感受更加深刻,因此由於挫折感而引發的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

引發上述心理問題的原因在於大班幼兒情緒較強烈,抗挫性相對較差,不能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由於挫折和失敗而產生的畏懼、退縮、逃避的自卑心理。 尤其是性格較內向、 膽小的幼兒更容易表現出對自己能力的否定,產生焦慮以及對同伴妒嫉、刻意迴避與比自己強的同伴對弈等等“自卑”的現象。 由於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挫折壓力以及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產生不健康不自信的心理。

2.4、研究步驟

與其它教育內容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點在於其所探究的心理現象、情緒情感都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很難使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幼兒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作為教師是要“施點魔法”,使無形的知識轉化為幼兒看得見、摸得着、能理解的內容,並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傳給幼兒,無疑這一魔法就是“遊戲化教學”。因此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筆者決定在大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失敗了怎麼辦》,希望通過這一活動幫助幼兒獲得自主調節情緒的方法,正確的看待競爭和失敗,並能夠戰勝挫折感,勇於取得勝利。

以下是此次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

活動目標:

(1)瞭解自己的心情,知道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

(2)能夠運用繪畫形式表現自己的心情 ,並 樂於傾訴 。

(3)體 會“勝不驕,敗不餒”的含義,以及互助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積木玩具兩筐(每對一筐);

(2)心情卡片(每人一張),筆若干(每人一支);(3)錄像。

活動過程:

(1)蓋高樓比賽—體驗失敗的心情(情感體驗);

(2)心情小火車—説一説、畫一畫自己的心情。 (情緒宣泄)

(3)看錄像《我輸了》———知道不良情緒的危害。 (反思體驗)上述設計中可以看出, 在過程設計中將教育目的內化於每一個環節的遊戲之中。體現了“體驗”的重要性———體驗挫折、體驗勝利、體驗情緒的轉變。

這一活動設計旨在使幼兒在一個個快樂的遊戲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心理疏導,使幼兒在精彩的'遊戲中忘卻不愉快,體驗快樂的心理狀態給予人的積極力量。特別是活動的第一個環節,通過玩競爭性較強的蓋高樓比賽來使幼兒獲得挫折感體驗。 創造了真實的心理情境,能夠幫助幼兒更加深刻理解挫敗後的心情,同時這種體驗也激發了幼兒對後續經驗學習的真實需要。

3、研究結果

經過這次研究和筆者摸索、總結,提煉出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

(1)大班幼兒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很難理解抽象的情緒情感,教師應把它具體形象化,便於幼兒理解和接受。

(2)筆者覺得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似乎有以下普遍流程可以作為參考:情境體驗—傾訴、情緒宣泄—提升認知—以知導行。

(3)在教育手段上應該以情境體驗、自然體悟為主,強調以温和寬鬆的外部環境、積極樂觀的情緒、快樂的遊戲模式潛移默化的激發幼兒內心的力量,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完成自我修復式心理調適。

4、結論與討論

本文嘗試研究了大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這一教育關係到兒童一生的健康發展,是幼兒期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家庭、幼兒園、社會共同的任務,共同的職責,不是我們一朝一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就能完成的。針對此次研究,筆者感到有很多地方還不足, 儘管在摸索中總結出了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有效的組織實施手段, 勇敢的邁出了有意義的第一步,但是在未來的研究之路上我們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例如: 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應該設計開展哪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日常生活以及其他教育和遊戲活動中如何保持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園如何與家長以及社區配合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述每一個問題都是未知的而有意義的。面對困難,相信機遇與挑戰並存,筆者將繼續不斷探索,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諾言。

心理健康論文7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終極的身心健康狀態,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很難達到這一理想狀態,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就曾指出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有三類因素:首先就是人們的原有的心理健康素質;其次是外界環境對人們心理狀態的影響;最後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對人們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心理健康從狹義來講可以認為是一種自我滿意而持久愉悦的身心狀態。對高職院校的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種必然要求。國家教育部門就曾發文提出在高校開展德育教育,而德育工作中主要包括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進行整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院校在校生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高職在校生合理的調節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使他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面對生活、工作和學習。

二當前高職在校生的主要負面心理特徵

(一)高職在校生的自卑感強烈

儘管高職院校隸屬於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高職院校與普通的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相比還有其特殊性,由於高職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後,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是一些大學聯考失利的學生,他們在文化課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種大學聯考遺留下來的痛如果不經一定的心理調節很有可能成為這些學生一生揮之不去的傷疤。在許多高職在校生的心目中,他們總認為自己與同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學生相比社會競爭力更低、社會地位、認可度也更低,這種片面的認識使得他們在面對競爭時自卑感更為強烈。

(二)高職在校生不思進取

高職在校生中還有一部分羣體是屬於自小貪玩、對考試不上心、成績不理想,導致大學聯考失利,但由於年齡過小或家庭經濟狀況較為良好,家長對學生懷抱一定的期待等因素,使得他們不像其他大學聯考失利的學生一樣過早的步入社會。這部分學生由於缺乏進取心,在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涯多是以“混”為主,將三年的高質生活荒廢在遊戲廳或者寢室。有的學生還在高職求學期間表現出明顯的厭學心理,經常逃課曠課,自暴自棄。

(三)高職在校生情緒波動較大

在大學聯考結束、學生逐漸步入高職校園後,同時也意味着高職學生開始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各項生活瑣事、人生面臨的各項選擇都要逐漸由自己完成,這也是高職學生的一個人生過渡階段,此時,如果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相應的指導很有可能會在面臨是非抉擇、矛盾問時不知如何化解而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嚴重的甚至會激發學生的暴力傾向、長此以往,學生的在處理問題時往往總是憑藉情緒化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常常會怨天尤人,不能真正將問題很好的解決。

(四)高職在校生缺乏修養

受計劃生育的影響,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是屬於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從小生活在優渥和寵溺的環境中,家長常常處於疼愛孩子而對孩子身上的小缺點不予置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一種飛揚跋扈的性格品性,尤其是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有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是第一次體驗大學的寢室集體生活,這時如果不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可能很難形成一種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處理好人際關係。(五)高職在校生是非觀念淡薄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段大都處在17~23歲左右,社會閲歷以及知識儲備有限,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是一些成績較差有的學生家庭組成較為複雜,使他們的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很容易衝動行事,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過分崇尚“義氣”等,有的學生在這種所謂的“義氣”引導下盲目行事、甚至在高職院校內滋生事端。

三對高職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於提高在校生的心理素質

近些年來,素質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呼聲日漸強烈,值得注意的是素質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主要有這麼幾方面:首先是要求高等教育的學生接受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要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以及專業素養,這也是高職院校乃至接受高等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最後,素質教育同樣強調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而心理健康素質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條件的影響,其中學生原有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各種外應環境的影響很難在短期內進行有效的改變,唯一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的途徑就是在高職院校內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幫助高職在校生化解他們的心理矛盾

高職學生可以説是處在一個過渡的年齡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逐漸由父母包辦到獨立自主,逐漸由家庭生活過渡到寢室集體生活、也逐漸由學校生活過渡到社會生活等。這一系列轉變下也暗含着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尤其是環境的改變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這其中他們的自我意識與集體意識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都會使他們的心理備受矛盾的摧殘,而此時,合理有效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有效的化解他們的心理矛盾。

(三)能夠有效提高高職院校整體效能

高職院校是由一個個學生個體組成的整體,只有學生的個人發展得到了很好的滿足,高職院校的整體效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這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不可忽視,只有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提高了才能在高職院校內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才能真正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效能。

四高職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制度規範加強高職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制度規範是高職院校規範學生行為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工具。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同樣可以利用制度規範來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舉例來説,在一些文明規範行為上就可以採用這一方法,例如為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修養水平,可以給他們制定一定的課堂遵紀守則、食堂就餐文明規範等一系列提高他們文明修養的制度規範,使他們在一點一滴中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這種通過制度規範的方式對高職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説是一種外應式的環境教育法。

(二)加強高職在校生的情感管理,幫助在校生消除心理障礙

高職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段的他們感情更加豐富、多變,因此,教師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用“大愛”來教化他們,尤其是對許多受過心理創傷的學生更應該如此。在進行情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時高職教師要通過實際的案例去教導學生如何自我化解他們內心的矛盾、障礙,從而能夠自我療愈心理問題以及心理創傷。

(三)針對高職在校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職教師還要認識到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都不盡相同,面臨的社會問題也都不盡相同,為了能夠有效的幫助每一位學生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高職教師、輔導員要善於抓住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要用耐心、愛心去了解、化解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以及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四)要充分利用網絡加強高職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為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這樣得背景下,高職院校為了能夠時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開設專門的高職院校內部心理健康平台,鼓勵師生在心理健康平台上進行互動;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也要定期設計一定的心理健康問卷發佈到網絡平台,使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網絡平台定期完成問卷,通過學生填寫的問卷反映出學生暗含的心理問題,對這些問題做到早治療、早預防;最後,就是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互聯網廣闊的大數據庫資源,蒐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案例,依託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網絡平台,發佈給學生,供他們學習、思考、自我糾偏。

心理健康論文8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障礙;教育模式

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現在的高校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更加凸顯。逃學、玩遊戲、悲觀厭世甚至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發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於種種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很多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時期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並且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並且適合於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內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已經相當普遍,並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還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掌握並創造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都只是注重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注重政治思想表現,輕視健全人格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表現

1、適應性心理障礙。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存在於大一新生中,由於大一新生剛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因此有些學生就會產生一些不適應,比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於大多數新生來説,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嶄新的面孔、生疏的羣體、不同的風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會讓學生感覺不適應,感覺不知所措,常常會感到與人難以交流,從而產生寂寞孤獨感。對於新生來説,還會產生一些學習上的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不像高中那麼緊湊,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這些課餘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生活,從而覺得大學生活非常無聊、枯燥、乏味,結果會有掛科、留級、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地度日等現象出現。

2、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障礙。由於大學生都是集體生活,人際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際關係,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然而,由於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會產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閡,所以,由人際關係而引發的困惑和苦惱就會出現。來到大學,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夠建立友好與和諧的人際關係,而這種期望又過於理想化,對別人要求過高,因此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際關係的不滿,認為自己人緣不好,不會處理問題,造成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的歸因往往又會反過來對人際關係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很容易會產生自卑怯懦、自暴自棄、嫉妒猜疑、悲觀厭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礙,這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身心健康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3、學業方面的心理障礙。由於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不同,所以,就會有一些大學生出現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學不會,這樣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這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而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方面,他們要正常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由於目前高校擴招,畢業生增多,找工作比較困難,要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在他們就業時會遇見猶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會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僅是學業更是就業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以一種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如打架鬥毆、喝酒鬧事、悲觀厭世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將會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少數確實有心理問題而需要救助的學生,更是為了在大學校園推廣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夠正視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同學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正確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挫折,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發展。所以,要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構建一套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並且成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並且有貢獻精神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對於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説,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心理諮詢水平,並且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樣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準確、高效的心理諮詢服務;對於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説,要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並且熱愛心理諮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將負責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並且制訂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運行工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

2.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一套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要不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還要着重於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潛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採用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團體輔導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

心理健康論文9

當前,學校中的心理健康事件一直為我們所關注,由於心理問題所造成的慘劇也是屢有發生。心理健康應當從小抓起,這才是根本。隨着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國小班級管理中,教師能否有效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係着國小生今後的學習成長,同時還關係着他們價值觀、人生觀及是非觀的形成[1]。在此,本文從國小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相關落實方法兩個方面出發,針對國小班級管理中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一.國小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師在國小班級管理中,基於國小生心理不成熟,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容易從偏激的角度出發,混淆是非。再加上現在的國小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分溺愛使其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挫折承受能力較低。這些不良因素都將影響着學生今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前國小教育中的不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體系,健康、快樂的投入到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與此同時,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是認識觀、是非觀及道德觀的形成時期,教師若不加以引導,很容易使其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則能有效的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為其今後的成長奠定結實的基礎。

二.國小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方法

教師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方法與技巧,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與技巧,才能在管理的過程中達到預期效果。針對國小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榜樣法

國小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有着較強的模仿力,基於教師的威嚴,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着學生的成長及今後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結合着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樹立榜樣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認識,為其今後的學習、成長奠定相應的基礎。例如:在二年級1班中午午休時,一個同學主動做值日,在灑水之後,用笤帚仔細的將教室打掃乾淨。在下午上課時,教師及時的對這名同學做出了表演,同時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其他的學生聽到後,都會意識到“為班級服務”的重要性,教師以此來培養學生“樂於奉獻”的優良品質。

(二)溝通法

在整個班級管理中,經常出現學生不服從管理的現象出現,教師若進行嚴厲批評,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採取過激的行為舉動。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學習成長。對此,教師若不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2]。例如:五年級的學生多數比較好動、調皮,因而在管紀律中比較費勁。教師這時若進行嚴厲的批評,不僅不會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會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師在課下與學生積極的`溝通,從日常生活中關心學生,在學習中幫助學生,則能輕而易舉的解決這種問題。

(三)實踐法

在國小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想徹底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在日常管理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以便能服從管理。而教師在落實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體驗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其在認識自己錯誤的同時,還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日常管理工作,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四年級的班級管理中,一些男生多表現為叛逆、調皮、不服從管理,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若一味的批評指責,不僅不會達到預計的管理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此時,教師可以講這些學生中的一名調任為紀律委員,把班級的紀律交給他管理。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進行指導。這樣,就能在 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在今後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能夠更多的為他人着想。

(四)結合法

在國小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長作為其第一任老師,在行為舉止上對其都有着一定的影響。而教師作為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對國小生的成長有着一定的指導作用。而教師在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單純的依靠班級管理是遠遠不足的,它需要教師結合着國小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員,對國小生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使其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同時在家長與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改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國小生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棟樑,國家未來的希望,其心理是否健康,不僅關係着國小生今後的學習與成長,同時還關係着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我國整體教育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國小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中,結合着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日常生活習慣,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從小具備健康的身心,為其今後的成長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沈毅, 孫陽, 宋洋. 校園心理劇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長春市西新區中國小為例[J]. 中國小教師培訓, 20xx, (12): 55-57.

[2] 張殿卿. 班級成長活動——農村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討[J]. 學園:教育科研, 20xx, (22): 181-182.

心理健康論文10

摘要:當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各階層人們的廣泛關注。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早期教育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從事多年幼兒教育,越發的覺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顯的重要性。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健康關愛

一、瞭解幼兒的心理特點

大家知道這個時期的幼兒有着顯著的年齡特點,加之時代賦予的特點,只有瞭解了孩子的這些特點,我們才會有針對性的教育。我看過一個對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報告,報告中説: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某地區對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幼兒階段年齡在3至6歲是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為方面。注意力很不穩定,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較易集中,但時間不長,非常好動。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假如你表達出“我不相信你會做”,他會真的做出來。

2、情緒方面。幼兒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為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容易激動、變化、外露並且很不穩定。比較頑固,會發脾氣,出現這個階段的叛逆,不大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緒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導可能會影響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瞭解父母在想什麼,會察言觀色。有驚人的想象力,帶有誇張性,有時大人會認為他們在撒謊,其實他們對於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分不清楚。成人應瞭解其心理現象,別加上莫須有的罪名,應耐心地解釋及提醒。假如處理不當,會因為傷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語言方面。三、四歲的幼兒已能夠掌握全部基本語音,詞彙量增多。在正確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語法結構,幼兒到了五、六歲時,連貫性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大大提高。心裏所想的,嘴巴直接説,喜不喜歡誰會直接表達。

5、個性方面。由於環境、教育條件和遺傳因素不同,致使幼兒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逐漸表現出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個人特點,這些都會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跡。

6、時代特點。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被寵愛為“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普遍缺少與同齡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環境,使許多幼兒並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加上家長的寵愛和教育方式的不當,因此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

總體來説,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被人稱讚是這個年齡最顯著的心理特點。同時,因為獨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獨立性差、心理懦弱、懼怕困難、率性、不理解關心人、缺創制性、缺合作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合羣、攻打性行為、畏怯、多動、情感障礙等等。這種現象如不重視,勢必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因此,注重和增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和無法躲避的課題。

二、教師關愛幼兒心理健康

(一)更新觀念

1、樹立新型的幼兒教育觀。俗話説:“沒有錯誤的學生,只有錯誤的老師”。我們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能用是否“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

2、提高自身素質。跟上時代發展,多充電學習,自身素質跟上。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覺抵制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保持一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將兒童看成一個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貢獻者,學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幼兒的潛能在一個有利的環境中得到自我發展,催發幼兒心靈深處智慧的種子發芽。

(二)充滿愛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在於教師如何愛孩子。”

1、愛每一個孩子。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無論孩子美或醜,聰明或愚鈍,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把幼兒當成自己的孩子疼愛,用我們的愛給幼兒帶來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讓我們懷着一顆愛心走近幼兒,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多給幼兒一些關懷與微笑,分享他們心中的快樂,分擔排解他們心中的憂慮與不安。

2、鼓勵孩子。多説:“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來肯定、鼓勵幼兒。這樣有利於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接納感。千萬不要以“笨死了”“你怎麼幹什麼都不行啊?”等語言來否定幼兒。否則孩子在負面影響下,情緒會變得消極。

(三)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的心理猶如一張乾淨的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澆花要澆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優勢,做好啟蒙培養,引導幼兒擁有積極的心態。

1、充分利用教學活動和遊戲活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通過故事、兒歌,使幼兒明辨是非善惡,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質,在健康、社會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美工、音樂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在遊戲活動中讓幼兒學會遵守規則、自我約束,幫助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係,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我在所帶的班上曾經開展過“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僕’”為主題的試驗教育活動。收到了顯著效果,受到家長和同行的稱讚。

2、持之以恆。貴在堅持,我們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要,有效地滲透到每一天教學中,並做到持之以恆,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交流

按照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學生在和教師、父母、同齡人、年長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家長的行為對幼兒直接起着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要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長是至關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環境是幼兒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搖籃。要把端正家長教育觀念、改變家長教育方法、增進家長素質提高、加強溝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開展相關內容的家長講座,應用家長園地、家長觀摩活動、家教經驗交換等形式宣傳,利用QQ羣、手機等媒介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為幼兒養成健康心理打下紮實的基礎。

幼兒承載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幼兒教師有着重大的責任,讓我們關注幼兒心理,引導幼兒行為,不斷探索幼兒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論文11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育理念與經濟發展同步革新。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大批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在高校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佔據重要地位,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遠的影響,關係到學生審美能力、文化涵養乃至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實現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面。本文從不同方面入手,闡述音樂教育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教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隨着人本教育理念日漸深入,高校教學目標有了質的變革,逐漸向學生專業和心理素養同步提升方面轉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談論的熱門話題,是高校生存發展道路上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音樂教育起到關鍵性作用。高校要多層次強化音樂教育,巧妙融入學生專業課程教學中,在陶冶情操中有效緩解學生壓力,實時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落實人本教育理念。

一、音樂教育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明確自我意識,調節自身情緒

隨着社會環境日漸複雜化,高校學生日漸發現“理想我”“現實我”之間較大的差距,常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主體我”“客體我”便會對立衝突,無法全面、客觀評價自身優缺點,過分自信或者過分貶低自己,長此下去,極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音樂教育作用下,高校圍繞新時期人才培養理念,以專業學生為導向,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引領專業學生不斷參與其中,在感知、品味音樂作品中進行相關實踐,全方位深入瞭解自我,正確看待自身優缺點。在此過程中,音樂教育有利於學生深層次客觀看待自身對人與事的看法、感受,包括自身能力以及素養,日漸形成穩定的自我意識,隨時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正視自身優缺點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提升自我。在穩定自我意識作用下,學生能夠合理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對自身行為進行正確判斷或者預測,對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更好地培養自身能力與素養,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音樂是人表達自身各類情感的有效渠道,人可以藉助旋律、歌詞等表達自身的愁苦、快樂。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身情感寄託到聆聽歌詞、演奏樂曲等中,有效“表達、宣泄、控制”自身情緒。也就是説,音樂教育能夠在語言、非語言兩大形式作用下,對學生進行精神洗禮,有效提高各層次學生情緒控制能力,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會合理調整自我情緒,免受負面情緒影響。

2.人際交往能力與智能水平提高

在判斷個體任務是否完成方面,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大重要標準,也是個體進行一系列正常活動的必要前提,人際交往能力是當下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樂曲的產生大都不是由個人完成的,而音樂實踐活動大都屬於團隊集體活動。在音樂實踐中,個人需要不斷和他人溝通、配合、協作等。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和他人溝通、交流中學會處理與他人乃至集體的關係,不斷融入集體中,掌握與人交流的重要技巧技能,和人進行多層次交流,避免出現孤僻、逃避等心理,可以在無形中有效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也為心理素質的提高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音樂教育可以向學生傳遞多方面的知識。例如,樂理、歷史、人文地理,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深層次完善學生已構建的知識結構體系。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鑑賞音樂作品中巧用音樂乃至學科知識,有效培養音樂鑑賞能力,藉助自身已有的知識乃至情感體驗,進行合理“想象、聯想、創造”,深層次理解音樂作品內涵,實時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在不斷感知外界事物中,合理而迅速地調整肢體並呈現相關的反應動作,有效培養反應協調能力,也能不斷髮散並活躍學生思維,在多樣化音樂情景氛圍中智能水平得以順利提高,在培養各種能力中擁有健康的心理,確保心理健康發展。

3.培養良好個性,塑造健全人格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不可避免會遇到挫折、失敗,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耐挫能力,能夠正視挫折與困難。音樂課程內容以及實踐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對自身個性特徵、心理特徵有正確的認識,可以有效引導並激勵各層次學生,不斷規範自身行為,有效培養良好的個性。大學階段是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這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關鍵性內容。這兩個層面的教育是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關鍵性任務。心理健康教育屬於道德教育組成要素之一,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都和心理學有着某種必然聯繫,音樂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音樂教育可以不斷豐富各層次學生內心情感,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音樂實踐中能夠積極、客觀面對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在音樂薰陶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培養音樂素養中有效提高心理素質,更好地塑造人格,成為新時期所需的高水平專業人才,更好地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實現自我價值。

二、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和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路徑

1.更新音樂教育理念和目標,優化音樂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體系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要正確看待音樂教育,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更新音樂教育理念,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到實處,明確音樂素質教育目標,促使音樂教育理念、目標二者相互作用,深化日常音樂教育各環節,更好地發揮音樂教育作用。在此過程中,高校要從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角度入手,優化音樂課程教學體系,將學科知識、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巧妙融入音樂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恰當處理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身心健康發展。高校要根據專業學生出現的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優化已構建的音樂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體系,有效進行音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以及實踐教學,在高效的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心理素質,落實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理念以及目標。

2.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轉變音樂教育方法,將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結合,藉助多樣化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準確把握音樂理論知識,在鑑賞、詮釋音樂作品中內化音樂理論知識,在獲取情感體驗中學會調節自我情緒、正確認識自我、培養良好個性等。在此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將分層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巧妙融入音樂教學各環節中,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動態呈現音樂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並理解音樂作品以及相關的影視作品內涵,運用音樂理論知識,體會作者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教育具體情況,藉助音樂教育實踐,定期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將音樂課堂內外完美融合,引領學生嘗試參加音樂個人比賽、團體比賽,讓學生在多樣化音樂互動中培養良好的品質。音樂教師要根據各層次學生音樂實踐情況,加強層次鮮明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以音樂教育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其在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中,更好地瞭解自身心理健康狀況,正視自身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類音樂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不同方面實踐中塑造健全人格,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

3.注重校園音樂教育建設,科學開展校園音樂活動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高校要根據音樂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二者關係,結合新時期各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注重校園音樂教育建設,將音樂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教育氛圍,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更好地開展音樂實踐,提升各方面能力與素養中塑造健全人格。高校要在校園音樂教育建設中開展不同形式的校園音樂活動,如文化節活動、藝術節活動等,引導專業各層次學生參與其中,在音樂演奏、舞蹈等中不斷感受音樂獨特魅力,在個人、集體音樂實踐中形成更優秀的品質,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此過程中,高校要根據專業學生在音樂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校園音樂實踐環節,便於學生在音樂藝術氛圍中有效提升文化藝術素養,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性組成要素,對我國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不利於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身心健康成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要準確把握音樂教育、學生心理健康二者之間的關係,通過多樣化可行的方法,優化音樂教育環節,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以此,同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和心理素質,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培養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滿足社會行業領域對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箐,繆偉.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現途徑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xx

[2]高衡.芻議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xx

[3]範堯,唐珊,周建雄,等.大學生音樂態度行為對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重慶醫學,20xx

[4]譚卉,劉峻峯.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xx

[5]焦麗梅.試論音樂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

[6]範堯,雷迅,唐珊,等.醫學生音樂喜好與正性情緒、主觀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的關係[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誌,20xx

[7]王美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

[8]張媛霞,孫建海.試談音樂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方音樂,20xx

心理健康論文12

摘 要: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氣,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獨立學院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篇文章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動身,論述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最後提出了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實習起學習作用。

關鍵字: 獨立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對策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與社會力氣協作舉行、運用民營辦學機制和形式的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組織。現在,中國有303所獨立學院,承當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準確而全部地把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剖析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是做好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根底和關鍵。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自決心缺少,自卑感較強。

獨立學院有些學生的自卑心理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着顯着的不一樣,既有來自於就業競爭、學習才能、自個實力等,又呈現出一些特有的來歷,如“同學之間的比照”、“社會的情緒”和“家人的期望”等。

獨立學院的有些學生因社會評價、本身評價等方面要素的影響,在學習與生活中缺少自我認同感,發生了自卑感,自認為學習才能、學習成績不如普通本科學生,看不清自個應有的定位,對出路和將來缺少決心,加之看到舊日的同學進入了重點大學或是知名學府,便發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發生自卑心理。

2.人際關係不協調,沉迷網絡。

獨立學院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爸爸媽媽的溺愛,形成了以自我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際往來經歷。有些獨立學院學生只管自個不關心別人,沒有團隊協作精力。不愛參加團體活動,與同寢室的同學多有摩擦;在各項榮譽評比過程中選用各種不正當手法,缺少推讓精力;在與別人的往來過程中多從自個的視點考慮,總期望別人尊敬自個,缺少忍受別人缺陷的衡量,對別人求全責備[1],一朝一夕,就會被周圍同學孤立,然後發生人際關係敏感、焦慮、自閉、偏執等心理疑問,發生嚴峻的心理障礙。

獨立學院有些大學生自控才能差,在豐厚的網上信息面前,由樸實的上網查找學習材料變為閲讀頁面、談天,甚至無節制地上網玩電腦遊戲、結交,嚴峻影響了學業。過火沉迷網絡,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會發生精力依賴性,在平常生活和學習中舉動異常、神情恍惚、行為奇怪。

3.方針缺失,學習缺少意志。

獨立學院中的大有些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都比較好,社會關係多,家長明確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順暢結業,家裏就能為其組織一個好作業。他們的學習動機僅為“學習為了拿文憑,找作業”,如此,他們便缺失了學習的方針,缺少主動學習的知道,平常學習鬆鬆垮垮,考前臨時抱佛腳,這種冷漠的學習知道,直接致使學生缺少學習的恆心和意志,遇到困難常常選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緒,然後失去了學習的決心,發生無助和失望、厭學等消極情緒。

二、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一方面,一些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多半是名不副實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場所、有經費、有人員編制),實為虛設,僅僅做做心理測量,測驗完把材料裝入檔案便完事了,忽略測驗結果在具體教育、教育作業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許多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者沒有通過專門訓練和查核,由做思維政治作業的老師做心理諮詢,所選用的方式辦法簡略老套,隨意操作,表面上讓人感受很重視,實際上是流於形式,走過場。這種形式化的教育掩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不光沒有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反而致使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發生反感和牴觸情緒。

2.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業既相聯繫又相差異,但在教育作業實習中,有些獨立學院呈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基本上是德育老師或思維政治作業者,大多數老師沒有接受過規範的、系統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第二,在心理教導與諮詢中,常把學生身心展開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調歸結為思維疑問,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準則與辦法,呈現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組織,並在作業展開中一向套用思維政治教育的辦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板滯,收效甚微。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歸納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本原理,選用多種辦法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推進獨立學院學生身心正常展開。其施行的路徑和辦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在一些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於開幾門選修課,開一些講座或舉行幾次現場心理諮詢活動。別的,因為老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約束,教育內容僅限於通常的理論常識教授,老師講,學生記,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教育形式上簡略化,不能科學地剖析學生特性心理疑問,忽略對學生的心理疑問進行防治和引導。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作業,它對從業者的道德、常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作業經歷都有非常嚴格的請求。國外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都必須有諮詢心理學、臨牀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作業博士以上學位,還要有一定的實習經歷。[2]相比之下,國內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從業人員還遠遠不能滿意這種請求。現在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基本上處於起步期間,受人力、物力、財力約束,許多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業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師或教導員等非專業人員兼任,一方面,他們中大有些沒有通過規範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另一方面他們大有些沒有從事心理諮詢需具有專業資質的工作資格證書。一起,學生業務的宂雜也使教導員無暇對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

三、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對策

1.樹立一套新式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首要,要樹立和健全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業機制。獨立學院領導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列入學院教育作業主要議程並予以執行,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撐。今後獨立學院的展開方向應是逐漸樹立在專家和校長的領導下,以專、兼職心理健康老師為骨幹,思維道德課和思維政治課老師、教導員和團學幹部為載體,整體老師一起參加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體系。[3]

心理健康論文13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1997年5月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實驗研究”課題顯示, 13.76%的國中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衞生問題。有關調查進一步表明,國中女生由於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更多地為人際關係、孤獨傾向、身體症狀、學習焦慮等方面所困擾和煩惱,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也比男生低。因此,國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針對國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徵,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才能使她們擺脱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一.國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國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最為嚴重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國中女生涉及的人際關係主要表現為與同學關係,與父母關係,與教師關係三個方面。

1. 同學間的關係問題。國中女生內心有強烈的交友需要,但由於一些女生心胸狹隘,同學關係不融洽,孤獨傾向是不可避免的。

2.與父母關係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當孩子學習成績與家長的期望有所偏差時,有些家長採用簡單的訓斥甚至打罵,加劇了該年齡段固有的心理衝突和矛盾。

3.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的認知偏差給女生造成的壓抑心理。國中女生心理特別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理解。如果教師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就會使她們的心理遭到嚴重創傷。

學習問題是困擾國中女生的第二大心理問題。

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青春期心理問題是國中女生心理困擾中較為又一普遍而又嚴重的問題。

國中階段性器官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女生主要表現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產生青春期閉鎖心理。青春期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早戀。國中學生開始對異性出現好奇與嚮往,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一些女生就會涉足早戀。

由於國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際關係問題、早戀問題、社會適應問題等方面產生的心理衝突比男生更為突出。因此,我們尤其要正確認識國中女生的心理問題,採取切實有效的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國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針對國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徵,教師和家長必須引導她們正確認識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1.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國中女生產生這些心理困擾,既與社會、家庭、學校教育有關,又與她們自身生理髮展有關,如學習競爭加劇,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所造成的煩惱與憂慮,以及部分教師、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造成的心理壓力等。這些都需要國中女生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輔導是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消除其不利於心理髮展的因素,培養其健全的.和諧的心理品質,使其自覺調整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如心理衞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衝突。只有她們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才能自覺克服、糾正其心理困擾。對國中女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其一是把心理輔導課程化。教給她們一些自我調控的方法,正確認識已有的困擾或障礙;其二是組織心理輔導活動,進行個別輔導與諮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團隊活動中滲透心理輔導內容。

2.學會主動學習,發揮心智潛能

要消除國中女生的學習困擾,首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大多數女生認為學習成績不好是由於自己能力不夠或智力低下造成的,這就嚴重地挫傷其學習自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較強的自信心往往能激發其智力活動,使其智力活動的水平達到最佳狀態。所以,教學活動中,要多采用鼓勵、讚揚、期待、肯定等評價方式以建立學習自信心,調動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國中女生學習負擔過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負擔過重,只要加強學習輔導,注重學習信心的培養,傳授學習方法和策略,其負擔過重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她們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學習過程,其學習方面的心理困擾就會隨之消失。

3.學會正常交往,引導健康情感

人際關係是國中女生心理困擾的一個重要問題。處於青春期的國中女生,情感豐富卻難於駕馭,渴望交往又有較強的閉鎖性,這往往是她們產生人際困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交往教育,鼓勵女生在交往活動中相互認知,相互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對女生進行交往教育中,必須教育她們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執己見”、“自命清高”等認識偏向,做到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作為父母、教師要充分認識國中女生生理心理髮展特徵,理解她們在交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引導,耐心細緻地教育,以提高她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

早戀問題對部分女生心理困擾很大,嚴重影響她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些女生不能正確對待男女生情感,產生早戀。面對女生的早戀困擾,教師和家長必須全面誘導,及時疏導。應幫助她們建立正確的友誼觀,用全新的戀愛觀和性ai觀對女生進行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論文14

在當前醫患關係的影響下,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創新教學方式,逐漸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醫患關係影響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較多不足之處,教師無法根據當前醫患關係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導致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發嚴重。第一,缺乏醫患關係分析體系。在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沒有全面分析醫患關係現狀,無法通過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醫患關係類型,難以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目前,我國醫患關係矛盾較為突出,部分醫護人員經常會受到惡意傷害與攻擊,導致醫學生受到心理傷害,如果教師不能予以醫學生正確的引導,將會影響醫學生的就業積極性,甚至導致醫學生選擇其他行業[1]。第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滯後。部分高校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還沒有制定完善的教學制度,未能利用積極的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導致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不高[2]。同時,教師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學方式的創新,導致醫學生的醫患溝通知識欠缺,難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醫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受到嚴重影響。第三,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單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而通常情況下,院校只會設置醫學專業和近醫專業等專業方面的教學內容,這使得醫學生所討論的話題,以及其視野都存在侷限性。基於此,在進行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較為重視醫學生由於專業方面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忽視醫學生在人際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另外,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也缺乏針對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取得實效。

二、醫患關係影響下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對策

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教學制度,逐漸創新教學方式,為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與質量。具體教學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高校心理教師必須要重視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對醫患關係的分析,加強心理健康與醫患關係的教育效果,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關注醫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在醫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先進技能的情況下,高校需要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與基礎設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醫患關係教育相結合,引導醫學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3]。

(二)創新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醫學生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侷限性,進而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在此期間,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利用情境互動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學方式與角色扮演教學方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醫患關係的態度,保證醫學生在入職之後可以正確維護醫患關係,進而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效率,增強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4]。

(三)豐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根據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結合當前醫患關係的實際情況,豐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此期間,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增加職業素養、人文素養與情商教育等內容,這樣可以有效保障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質量,還有助於醫學生有效處理醫患關係。同時,醫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引導醫學生學會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況,提升醫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達到預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三、結語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根據醫患關係的實際情況,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有效提升醫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增強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論文15

摘要:

社會上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一些高職生出現了一定的心理問題,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高職教育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納入教育系統中,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地排解。本文從現今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出發,探討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為今後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提供一定的依據。

關鍵詞: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職生屬於大學生羣體的一部分,他們與其他的大學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點。首先,自我意識得到一定的增強,但還未發展成熟;其次,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都已經基本形成,但還不夠穩定,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再次,思維方式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在具體評判一件事物的時候,容易帶上主觀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豐富,但情緒受到外界的影響大,易發生波動;最後,高職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穩定性不夠等等。由於高職教育的生源較為多樣,學生成績大多不佳,且高職教育的教育目標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高職生的心理狀態和普通大學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點。在高職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需要根據其具體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職生處於後青年時期,各方面開始趨向成熟。但是從心理健康層面來説,很多高職生心理狀況存在一定的問題,對其工作以及生活都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由於一些高職生的成績不好,被當作“問題生”,打架、鬥毆等情況時有發生,處理問題較為衝動。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不僅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受到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人格障礙,做出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事情來。

因此,教師在發現高職生的心理問題時,需要對其進行及時處理,幫助高職生疏解心理問題。

2.適應能力以及抗打擊能力較差。

就目前來看,社會上對於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導致一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正是由於這種成績的挫敗感以及社會上的理解偏差,導致很多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之後,對學校學習缺乏主動性以及認可度。很多學生長期處在失敗感之中,對正常的學習、人際交往都缺乏熱情。一般來説,這些學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敵對、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期發展下去,會導致學生的心理狀態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

3.就業壓力導致出現心理壓力。現今,我國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進,大學本科畢業生的數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這一時期,國企在進行積極改革,社會上產業結構在進行積極調整,社會上的勞動力數量得到顯著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高職生面對的就業壓力更大了,很多人畢業就面臨着失業。這樣的就業形式,導致很多的高職生心理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等情緒,對學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學習產生了影響。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規範化、體制化。高職院校要想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確地掌握,就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化,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統化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化,根據一定的課程計劃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學校根據心理健康活動的主要目標進行教材的編寫,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操作性顯著增強。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對自身心理狀況的掌握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參與心理教育的積極性得到顯著增強,能正確認識自我。

2.開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導。學校在高職學生中開展的心理諮詢活動的主要特點是調適性以及發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動遵循的是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種醫學方式、治療方式。在進行心理諮詢的同時,老師需要具有發展的眼光,對求助者的各種心理問題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議與意見,引導其正確處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在高職院校開展的心理教育活動,其主要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使自身的內在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學校在高職生中開展健康教育,使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環境適應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從現今的情況來看,學校應該將高職院校中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以前的對各項心理疾病的診斷治療轉化到各項心理疾病的預防以及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後,學校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健康檔案,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分析現今高職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問題,對得出的相關問題進行及時處理,以提高高職生整體的心理素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今環境的變化較大,高職生處於一種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較大的年齡階段,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日常的生活以及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心理問題,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宋洪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xx

[2]蘭偉彬.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剖析及教育方法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

[3]林琳,柯曉揚,袁忠霞.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xx.

作者:張先鋒 高春鴻 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