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對孩子發火後怎樣最快與孩子和好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在瞭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前,不要輕易定義孩子的「壞行為」,例如:你的脾氣怎麼這麼壞、你為什麼總是不聽話等,因為在孩子能夠精確表達前,若家長忽略他的真實理由,這些定義其實是誤解孩子的話語,會讓孩子心中不好受,長期下來,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被爸媽所理解。

對孩子發火後怎樣最快與孩子和好

與幼兒和好3步驟

1.整理情緒

在情緒當下,就算是成人,也不容易在此時平靜的表達歉意或是與他人和好,建議當負面情緒出現時,若有另一半可以換手協助育兒,就請求協助,讓自己暫時離開現場以整理情緒,同時,可以跟幼兒説:「媽媽現在還在情緒中,還有點生氣,等我氣消了再來找你」、「媽媽現在沒辦法跟你説話,等等心情平復了再來找媽媽,好嗎?」

而當孩子正在哭鬧時,也建議此時不要急着跟孩子講道理或和好,因為哭泣中的孩子聽不進去任何話語,先試着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想法脈絡。必須等到孩子也平復心情後,再嘗試與他和好或溝通。

2.與孩子和好

對孩子來説,能夠被瞭解,有助培養孩子往後瞭解他人的情緒(也就是同理心),與孩子和好,為的就是讓孩子知道:「媽媽真心想修補與你之間的關係」與「我願意瞭解你的需求、愛你,並與你溝通」。在任何關係中,「和好」是雙向的,並非單方面口頭道歉,卻不考慮衝突的原因,所謂和好,是奠基於:我願意瞭解你的需求,並嘗試與你取得共識或彼此為對方調整做法。

與幼兒的和好亦是如此,並非只是爸媽安撫孩子的情緒,而是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並在下一次同樣事件發生時,願意為了孩子的需求調整做法,或是讓孩子理解無法這麼做的原因。例如:理解孩子不願意睡覺是因為積木還沒排好,那麼下回可以跟孩子約定時間、提早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或是調整時間讓孩子完成再睡覺等。

「道歉」兩個字,通常不容易説出口,鍾岱芳心理師表示,與孩子和好其實更重視的是修補關係,所以不用拘泥於形式,如果抱歉兩字説不出口,也可以用「我覺得我不應該對你這麼兇」等句子做為開頭,並適時的表達對孩子的愛、給予擁抱。

3.覺察並調整行為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親子間的「衝突」經常是孩子莫名的哭鬧、逾矩,讓家長情緒失控所致,此時,除了與孩子和好之外,家長也可以進行自我對話,瞭解這次的不愉快是來自於自己的壓力、對孩子的不合理期待,或是忽略了孩子哪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某些情況下,家長會混淆「期望」與「合理要求」,而對孩子有不恰當的責罵,例如:要求孩子打招呼,家長覺得是正確的行為,但對幼兒而言,他不明白為何需要與他人打招呼,或是他經常看到照顧者也不對他人打招呼,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打招呼就可歸咎出合理原因,但家長卻可能因為幼兒「不符期望」與「感到沒面子」就對孩子發脾氣,忽略了探究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

一段關係的維持,在於雙方知道即使有不愉快,仍然會和好,其中和好的前提,就是覺察彼此的分歧點與需求,進而因為理解而體諒、取得共識、並不再重蹈覆轍。

氣話慎言影響甚大

1.避免關係威脅

情緒當下所説的氣話在成人之間也許能夠被諒解,但對孩子來説,有些氣話長久下來,可能會直接造成心理上的創傷,例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對孩子來説,父母是孩子的唯一,也是絕對的仰賴對象,在無法分辨氣話與真話時,父母情緒下所説的任何一句話,都會被幼兒當真,時間一久,孩子很容易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會輕易被遺棄」,進而在未來發展自我上也有所壓抑,可能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自信或無法自在的表達自己。

2.避免製造恐懼

「你如果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你如果愛哭,會有虎姑婆來咬你」,這樣的威嚇建立於虛假的謊言,但孩子卻因為不瞭解而產生恐懼,恐懼的情緒不利身心發展,長期下來會造成孩子的畏縮,且雖然短期效果明顯,卻不是健康的教養對話,也並未表達出對孩子需求的理解與關心,因此應該避免。

練習和好.讓關係更親密

每一次的親子衝突,都是練習維繫感情、理解孩子的契機,隨着每一次衝突發生、整理情緒、調整行為的反覆經驗,孩子會逐漸明白關係能夠被修復、有情緒是自然的事情,並且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補關係後,強壯自己對受挫經驗的容忍力,同時也讓家長越來越瞭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越來越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