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如何才能讓孩子和別人一樣優秀?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68W

總拿孩子和人比,是否有自己未解心結?

如何才能讓孩子和別人一樣優秀?

從這封信中我們無法得知您個人的情況,只看到了您對孩子迫切的期望,以及孩子沒有如您所願成長時的焦慮。只是,我很想問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您總是忍不住拿孩子與人比?

我不禁想問:您是否也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或生活不滿意?是否也曾陷入過“以他人為參照,結果越比越受挫”的經歷?以期通過孩子對其他同齡人的追趕或超越來扭轉自己這種“挫敗”的心理?

我不禁又想猜測:抑或者,您沒有對自己不滿意,甚至還常得到他人的讚美,所以您希望孩子也能一樣“優秀”,當發現他有很多地方“落後於人”的時候,您很難接受。

當然,真實的情況,不得而知。因為,這封信給到我們的信息並不是很多。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猜測,是因為人作為一種“經驗性動物”,無論做事還是與人相處,其方式的選擇,常常是經驗習得的結果,育兒也是一樣。

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對他們的期盼,甚至和他們進行互動的模式,常常會受到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甚至工作環境等等的影響。所以,在教養孩子的同時,常常會折射出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

其實,當一個人總是拿自己或者家人去與周圍人做比較時,本身就隱含了自身的“不安全感”,甚至是“不自信”。因為“不確定”“不安全”“不自信”,所以才會時常關注周圍的人,觀察他們都達到“哪一步”了,以期通過比較獲得“我不差”或者“我更好”的心理滿足感。

所以,在談論孩子之前,我們還是先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捫心自問:我們為什麼會對孩子有如此迫切的期望?為什麼一定要求孩子像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這其中是否有自己未解的心結?

放下包袱,享受陪伴成長的快樂

如果您願意先撇開孩子,認真反思自己,先從自身探索原因,本身就是很大的進步,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先從第一條做起——

把自己和孩子分開

紀伯倫的詩説得好:“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是的,孩子並不屬於我們,不要把孩子和你自己捆綁到一起,要分清是不是把自己的願望轉嫁給了孩子,是不是想通過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麪子。在這方面,要把自己和孩子剝離,不要讓孩子揹着我們的包袱前行,而應在我們的教育下,努力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知識不如教能力

在我看來,您更注重的是知識而不是能力。雖然能力是在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但學知識同樣需要能力來支撐,因為能力是工具。如果知識是水,能力就是杯子,杯子大小決定盛水的多少。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學多少知識更重要,比如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語言表達力、思維能力等。既然能力更重要,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背唐詩宋詞、英語ABC、會琴棋詩畫等呢?只要能夠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何不讓自己的思維開闊一點,用心觀察,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從孩子感興趣的地方或願意堅持的地方去突破呢?

別拿孩子與他人攀比

孩子對你拿他與別人攀比的反感和牴觸就是對你的“警告”。因為攀比最容易展示孩子的弱點和不足,要記住,每一次的攀比就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為了避免受傷,會懼怕、躲開這些你所提及的事情。真想讓孩子進步,就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有一點微小進步都要放大表揚、讚賞。

珍惜親子時間,輕鬆陪伴孩子

如果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只有週末的話,就珍惜陪孩子一起玩的機會吧,在玩中學知識、鍛鍊能力,而不是利用寶貴時間坐下來去計劃地學什麼。對於孩子,除了學習,他們更需要享受親情和愛。

況且,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好好享受童年成長的快樂,而不是去超前學習那些今後學校裏會教的“知識”。家庭教育應該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教一些學校不會教的內容,而不應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重複。

有調查顯示,那些曾經連續跳級的“天才少年”在早期的確顯示出諸多超越同齡人的方面,但是成年後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來;並且在40歲之後,與同齡人相比,他們再無任何過人之處。而為了趕超同齡人,他們所損失的童年美好時光,卻是再也彌補不了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