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玩物志 > 品酒

起泡酒傳統法詳解

欄目: 品酒 / 發佈於: / 人氣:1.38W
傳統法在眾多起泡酒釀造方法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採摘壓榨到瓶中陳年,詳細解説傳統法的每一個步驟。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s very important for sparkling wine production. From harvest and pressing to bottle aging, every step would be explained in this article.

釀起泡酒和教養姑娘一樣,輕鬆簡單的路子教出來的是像阿斯蒂(Asti)這樣的甜美型小家碧玉,繁雜傳統的方式才能養成香檳(Champagne)一般的端莊型大家閨秀。如此,我就來看看大家閨秀養成之——傳統法。

起泡酒傳統法詳解

圖片來源:dreamstime

輕柔的採摘與壓榨

  除了桃紅起泡酒,大多數使用傳統法釀製的起泡酒都是無色的。為了保證果實的完整,避免提取色素、酚類物質或氧化,採摘通常要求人工整串採摘。起泡酒講究清爽,因此採摘日期不宜過晚,以保證低糖及高酸。

  採摘下來的葡萄串不經過去梗或破碎的過程,它們會盡快地進行整串壓榨。壓榨的過程要儘可能地温柔,因為力度越大,意味着單寧、色素以及各種酚類物質越可能被提取出來,而這些都不是優質起泡酒的“座上賓”。不同的產區對於壓榨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香檳區規定每160公斤的葡萄只能壓榨出102升葡萄汁,其中前82升用來生產更優質的香檳,剩餘的20升就是咱們説的“汁尾(Taille)”。

  首次發酵生成基酒

  在發酵前,葡萄汁會通過沉澱進行澄清,使其儘可能少地產生果香以外的風味。第一次發酵一般在温控的不鏽鋼容器中進行,也有少數酒莊選擇橡木桶或橡木槽。大部分都會經過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簡稱MLF),磨平酒中酸的“尖鋭稜角”。

  通過第一次發酵得到的基酒為幹型,酒精度適中、酸度較高。基酒一般是沒什麼特殊風味的,也不好喝,但是一定要平衡,因為一點小問題都會在最後的成酒中被放大,因此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部分基酒會在當年就投入生產釀造,而剩餘的部分則會被小心地保存起來,供以後混釀備用。

  混合的藝術

  不同的葡萄品種在不同年份及不同產酒村都會展示出獨特性,從而釀造出各不相同的基酒。但你想啊,假如今年你入了一款香檳,覺得風味風格甚合君意,明年買卻發現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從此每一年都是“薛定諤的味道”,喜不喜歡全憑運氣,這就……而酒莊正是通過混合不同的基酒來解決這個問題!

  酒莊將不同的基酒進行混合,以保證同一個酒莊品牌在不同年份下質量、風格乃至產量的穩定性,還可以增加複雜度。混合的原則在於無年份酒追求一致性,年份酒(依然要混合,只是不混合其它年份的基酒)追求個性。混合完成後,在第二次發酵開始前,酒液會進行酒石酸穩定(通常在低温狀態下加入酒石酸氫鉀粉末,使酒石酸以晶體的形式析出過濾)。

  裝瓶後二次發酵

  其實用傳統法釀起泡酒跟番茄炒蛋有點像,雞蛋炒好備用,番茄炒好備用,最後把兩種材料混在一起,加點麻油加點雞精蓋上鍋蓋合合味道。二次發酵就是這個“加料蓋鍋合味”的過程。“加料”加的是糖儲備、酵母、酵母營養物以及澄清物。説起來澄清物一般用的是膨潤土(Bentonite),所以大家往後可以喝着奢侈的香檳跟朋友感慨“吃土”的美好。“蓋鍋”蓋的是皇冠蓋(Crown Cap),瓶蓋內嵌入一個垃圾桶狀的小塑料嵌件,幫助最後收集酒泥。

  封好的酒瓶呈水平放置,使二次添加物面積最大化地接觸酒液。“合味”就是真正的二次發酵過程,這個過程需要4-8周的時間,發酵温度控制在10-12º,酒精度一般上升1.5度左右,更多的風味會在這個緩慢的發酵過程中發展出來。

  酵母自溶

  發酵一旦完成,酵母菌就會逐漸死亡並沉澱,我把這部分沉澱物,稱作“酒泥”(Lees)。酒泥逐漸分解,釋放出蛋白質及其它化學物質,產生面包、餅乾和烘烤等典型的風味。因此,可以説酵母自溶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充分體現。酵母自溶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轉瓶及吐泥

  經過一段時間的熟化後,酒泥沉澱會用轉瓶和吐泥的方式除去。轉瓶就是緩慢地、一天天地把水平放置的酒瓶轉為倒立垂直,傳統上這個過程需要耗費6-8周的人工完成。感謝社會的進步,在卡瓦(Cava)發明的轉瓶機器設備只要8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項工作。

  隨着轉瓶,酒泥會沿着瓶身集體滑動到瓶口,然後被收集到瓶蓋的“垃圾桶”嵌件裏。一切準備就緒後,將瓶頸浸在低温鹽水溶液中,使頸口的酒泥結冰凝固。在二次發酵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溶解於酒液中,因此去除酒蓋後,瓶中的大氣壓可以輕易地將冰凍的酒泥沉澱彈出,這個過程被稱為“吐泥”。

  補液加塞後瓶陳

  吐完酒泥後瓶中還有些許空間,這時候就要進行“補液”。補充的液體一般為酒和蔗糖溶液的混合物(Liqueur d’expedition),這不僅決定了起泡酒最終的甜度,還平衡了酒液的酸,有利於瓶中陳年時風味的發展。將酒液補滿後,瓶口要用帶有鐵絲網的軟木塞安全地封好。最初的軟木塞是圓柱形的,圓面大小大約是瓶口的三倍,在壓縮的作用下變成了我熟知的蘑菇塞。從吐泥到加塞都用機械迅速地完成,整個過程不過幾秒鐘,這就可以減少瓶內壓力的損失,同時降低氧化的風險。

  瓶中陳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新加入的酒液小夥伴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融合到集體中,酵母自溶釋放的蛋白質也會和新加入的糖分相互作用,從而發展出更復雜的餅乾、蜂蜜、堅果和烘烤等風味。挑選用傳統法釀製的起泡酒時,建議大家看看酒標上標註的裝瓶時間,這個時間通常也就是吐泥和補液的時間。人們普遍認為同一批酒,吐泥早的酒會比較穩定地在瓶陳期間發展風味,而吐泥晚的酒在一開始會比較新鮮,但老化得比較快。

  以上便是較為完整的傳統法釀造過程。相較於起泡酒的其它釀造方法,傳統法更加繁瑣複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希望大家日後品鑑香檳時心懷誠意,切不要只把它當蘇打水喝。(文/Jane)

Tags:起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