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

欄目: 職場技巧 / 發佈於: / 人氣:1.97W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風險高發期,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需要通過藉助西方風險社會理論的洞察力和預見性,下面看看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1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經典作品,洞悉人類生存困境,提出“風險社會”的重要診斷。

《風險社會》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的經典名作,後現代社會學理論的傑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紀的現代化消解了等級僵化的農業社會,開創了工業社會的結構圖景;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
  

而當今的現代化則是消解了工業社會的輪廓,在現代性的連續性之中,另一種社會形態正在形成。在這一社會形態中,未知的、意圖之外的後果成了歷史和社會的主宰力量,它使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態都處在危險之中。

本書把當前的`現代性診斷為“風險社會”,其主要特徵在於,人類面臨着生存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正是由工業社會所製造的。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充斥着組織化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

風險的製造者以風險的承受者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貝克認為,西方社會中的主導性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參與了對風險真相的掩蓋。貝克力倡自反性現代化,其特點是,既洞察到現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試圖以理性的精神來治療這種困境。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2

本書的主題是那個不起眼的前綴“後”(post)。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字。一切都帶“後”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習慣了“後工業主義”,我們多少還能理解這個概念。而從“後現代性”開始,一切變得模糊起來。後啟蒙概念幽暗無光,以至於向來無懼黑夜的貓都會為之逡巡不前。

“後”是茫然無措的代號,自陷於流俗時髦。“後”指向一種難以名狀的超越之物。在內容上,“後”保留了同我們熟悉的事物的聯繫,既為它命名,同時又加以否定。冠上“後”的“過去”(Vergangenheit plus post):這就是我們藉以面對四分五裂的現實的基本處方。在毫無理解的情況下,思維遲鈍,言詞宂贅。

本書嘗試追蹤這個“後”字[有時又寫作“nach”(後)、“spt”(晚期)、“jenseits”(超)]。它承擔的任務是努力把握現代性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歷史發展(特別是在聯邦德國)賦予這個“後”字的內涵。這種努力要想獲得成功,只有同舊的理論和思維習慣進行一場艱苦搏鬥。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 第2張
  

後者正是通過冠上“後”字才延續了自己的生命。不僅是別人,也包括我自己,都不免被這些舊物盤踞。有鑑於此,本書時常敲響戰鼓,加大音量,這是因為我同樣需要去擊退自己的異議。

因此,本書中會有不少地方顯得尖鋭刺耳、諷刺過頭或倉促冒失。畢竟,我們不能用慣常的學術權衡去抵禦舊思想的引力。

下面所要展開的研究,並不考慮經驗性社會研究的準則所要求的那種代表性。相反,本書遵循另一種要求,即在仍舊佔據優勢的“過去”面前,讓已經開始成形的“未來”進入我們的.視野。

以下內容將採用歷史比較法,以一位19世紀初社會場景觀察家的立場來書寫。這位觀察家小心翼翼地張望,看到在封建農業時代漸趨衰落的外表之下,當時尚不為人所知的工業時代的輪廓正在緩緩浮現。

在結構轉型的時代,“代表性”同“過去”結成聯盟,讓我們無法看到“未來”的各個尖峯,而這些尖峯正從四面八方湧入我們“現在”的視野。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包含了一種以經驗為取向的投射性社會理論,它並不拘泥於方法。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3

這麼做是基於一種評估:我們見證了現代性內部的斷裂,既作為主體,也作為客體。現代性從經典工業社會的輪廓中獲得瞭解放,並締造了一種新的形態,也就是這裏所稱的(工業化的)“風險社會”。

這就要求細緻平衡現代性內部的連續性與斷裂性這對矛盾,這種平衡也反映在現代性和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風險社會各自的對立之中。我想要在本書中展示的,正是這些在今天的現實中顯現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差別。

至於如何從細節上對它們加以區分,則有賴於對社會發展跡象的仔細審視。在獲得清晰的圖像之前,我們需要看到更多的未來。

同實踐上的情況一樣,我在理論上也一無所得。其中一些人,面對“時代精神非理性”的衝擊,愈發以19世紀的預設投靠啟蒙;另外一些人,則意圖把整個現代性事業及其積聚的反常現象全都衝入歷史的洪流。我將以同等的果斷決絕挑戰這兩個羣體。

對於文明自陷於危機的可怕全景,輿論市場的各個部門早已有充分描繪,此處無須再畫蛇添足。這同樣適用於“新的困擾”的湧現。工業主義世界雖然在其自身的對立中“毫髮無損”,卻失去了有序的二分法。本書要處理的就是這接踵而來的第二步,並把它提升為説明的對象。

風險社會是誰提出的 第3張
  

問題在於,如何以受社會學啟發和薰陶的思想,去理解並把握這些時代精神中的不安因素。對此,如果以意識形態批判的方式加以駁斥,看起來就像是在冷嘲熱諷,但如果對其毫無批判地加以屈從,則是十分危險的。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相關理論層面的`主導觀念可以再次用歷史類比加以闡明:正如19世紀的現代化消解了等級僵化的農業社會,開創了工業社會的結構圖景,今天的現代化同樣消解了工業社會的輪廓,而在現代性的連續性之中,另一種社會形態正在形成。

這個類比的交界之處,恰恰指明瞭這一視角的特殊性。在19世紀,現代化的發生是以其對立面為背景的:一個傳統的風俗世界,一個有待認識和支配的自然。

今天,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現代化在消耗並失去其對立面之後,如今開始就工業社會的前提和運行原理進行自我傷害。一度以前現代性體驗為視域的現代化,正在被現代化自我參照的問題情境所取代。

19世紀的等級特權和宗教世界觀經歷了祛魅,同樣的情形今天也在發生,無論是經典工業社會對科學和技術的理解,還是以核心家庭為代表的生活形態,以職業為代表的勞動形態,抑或是男女的角色榜樣,等等。

工業社會軌道上的現代化被工業社會相關預設的現代化取代了。這是時至今日仍在使用的任何理論方案或政治處方都不曾加以闡釋的。正是這一在現代性和工業社會(包括其各種變異)之間顯現的對立,讓我們的座標系愈發模糊。

原因在於,我們是如此徹底地習慣於在工業社會的範疇內來思考現代性。本書的論題是:我們正在見證的不是現代性的終結,而是現代性的開端,這種現代性超越了經典工業時代的設想。

Tags: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