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35W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人們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一個好的家教,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良好的家教和家風,會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走上正路。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下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1

誤區一:

只抓學習父母們每天都説一句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一位國小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小陸在班裏學習中等,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學生,最近老師發現她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為了更好地教育小陸,老師請來了她的父母,當這對父母聽説小陸偷東西時,沒有太多的反應;而當老師提到,小陸的學習成績這段時間有所下降時,父母一下子急了,説:“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正,但是學習不好可是影響一輩子的大事!”

“我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幽默地説:“雖然全國的父母從來沒有在一起開過會,但是全國的父母每天卻説着非常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管。”孩子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務。

據報道,2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達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長了1.9倍,平均每年遞增19.6%。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侷限於對孩子學習成績的追求上。孫雲曉介紹,很多父母甚至為了保證孩子成績好而放棄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一項剛剛完成的全國城市青少年兒童生活習慣調查顯示,35.5%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做運動”,還有11.3%的父母認為“為了學習,孩子少睡點沒關係”。

“父母的高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無望”,“知心姐姐”盧勤碰到了不少這樣的家庭悲劇。一天,一位母親給盧勤打電話:“我女兒只差幾分未被北大錄取,吃了安眠藥,現正在醫院搶救……”這名女孩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結果錄取通知書發下來才知道,女兒因幾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點大學錄取。雖然這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學校,但這女孩從此便一言不發,藉機跑到公園自殺。

她的父母哭着對盧勤説:“我們的心都要碎了。女兒是我們的全部,可女兒的全部是北大……”“這兩個‘全部’就是問題所在”,盧勤説,“父母除了孩子以外還有事業、生活、社會責任等”,正是由於他們把女兒當作生活的全部,女兒的“全部”才變成了北大,“這太絕對了,人生變成了只有一條道兒,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絕路。”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
  

誤區二:

事事包辦家長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無能小培老師現在在北京中關村附近一所學校當班主任,她覺得現在帶班越來越難了。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鉛筆,就撿起來問是哪位同學的,結果沒有一個同學認領。“孩子們並不是不想要這支鉛筆,而是他們確實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師説,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幫助收拾書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麼“裝備”。

小培老師説,現在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事事包辦。“父母的過度保護已經使孩子越來越無能了。”盧勤介紹,一次,她帶領幾十個城市的孩子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搞夏令營,第一天早上發雞蛋,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着一個煮熟的雞蛋,不知怎麼下手。一問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媽媽給她把雞蛋剝好了,因此她只見過“白的、軟軟的雞蛋”,不知道“黃的、有硬皮的”也是雞蛋。

家長的這種關照不僅使孩子在生活上變得無能,而且也使他們的思想變得無能。郭穎國小畢業後就被送到美國,剛到美國時她發現,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的孩子很有主見而中國的孩子事事都要與老師、同學商量。

“這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郭穎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一個孩子生病了,家長帶他上醫院前,先要徵求他的意見:有兩種治病的`辦法讓孩子選擇,中醫―――不打針,但慢;西醫―――打針,但快。“其實,美國家長的做法不僅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作決定,同時承擔所作決定的後果,比如打針的‘疼’和不打針的‘慢’”。

在這樣的過程中,美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他們在作決定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將是什麼。但是中國的家長常常事事都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喪失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斷也很難為結果負責。

北京某高校做後勤工作的方老師告訴記者,那些被罩都要等着家長來換的學生,在學校裏通常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他們無法在一個集體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即使大學畢業了,也只能是塊廢才”。

誤區三:

無原則的愛家長的溺愛使孩子變得冷漠、無情北京某中學的一次學生與家長互動的專題活動上,一位媽媽在錄音中哭着講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這位媽媽的生日,媽媽買了一個蛋糕。兒子幾口就把蛋糕吃了,媽媽看着兒子狼吞虎嚥的樣子,高興之餘心裏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對兒子説:“兒子,今天是媽媽的生日。”聽了這話,兒子先是一愣,緊接着説:“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錄音中,媽媽哽咽着説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麼去愛孩子”,盧勤老師説。去年年底一個颳大風的日子,在輕軌站,一個1歲左右的男孩在記者身邊轉悠。記者和他搭話,他告訴記者,他每天在這裏等媽媽一起回城北的家。大約十幾分鍾後,這個男孩兒的媽媽來了,手裏拿着一盒外賣的“吉野家”雞肉飯,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時候他似乎想起了什麼,把飯盒向媽媽面前讓了讓。

媽媽卻説:“瞎讓什麼,我要吃還不會自己買?”兒子吃完飯就向站台跑去,臨跑前沒有忘把自己的書包扔給已經背了兩個包的媽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説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變得冷漠、無情。孫雲曉老師説:“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對於家庭來説,對孩子的“心”進行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誤區四:

不打不罵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鼓勵孩子是對的,批評孩子同樣也是對的。”孫雲曉對記者説。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傳統教育是不善於表揚和鼓勵孩子,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於是有不少教育專家呼籲,要告訴孩子你真棒!但是,現在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孩子説不得了。

小培老師介紹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女生沒有完成作業,她的班主任簡單地批評了幾句,沒想到中午這名女生就從學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學校領導陪着家長四處找她。“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裏的孩子在家裏很少挨批評,只要有一點兒不順心就受不了,他們太脆弱了。”小培老師説。

據瞭解,很多家長不僅自己在家裏很少批評孩子,孩子在學校裏受到批評也不答應。小培老師介紹,家長們經常因為孩子在學校裏捱了批評找到學校,而且這些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到底有什麼問題,只是和老師理論為什麼欺負孩子。

“越是這樣,孩子們越是聽不得批評”。其實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老師們不再敢“盡心盡力”地教育孩子了。“家長要學會向孩子説‘不’”,孫雲曉老師指出,沒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沒有經歷挫折“會變得脆弱異常”,因此,要讓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區,他們犯了錯誤要受到懲罰,要讓孩子懂得有些規則是無法動搖的,有些過失是要自己承擔後果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同時又恨鐵不成鋼。

其實,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就是父母的不當教育造成的,正如盧勤老師所説,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2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1、培養孩子敢於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見過世面的孩子都會有嘗試新事物、敢於挑戰自我的勇氣。在孩子面對新的事物產生恐懼心理、很害怕接近的時候,父母的要給孩子更多地勇氣。父母可以先做個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很勇敢、願意嘗試不同事物的一面。在這樣樹立很好的信心基礎上,孩子就會很自然和放下心中的恐懼、害怕,也會加入到想去嘗試的過程中來。

當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教育就失敗了 第2張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對學習產生興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興趣,孩子才會對學習更深入的去探索,去追求,父母們平時應該多帶孩子去圖書館,然後給孩子多講講書籍裏的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從書籍當中感受到快樂,慢慢的引導孩子主動去學習,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書籍可以找到孩子想要尋找的答案,孩子對學習也就產生了興趣。

3、家長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師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觀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則的示範,不僅可以增強説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風潤物一樣起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時刻檢點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為,為子女的品德修養做出示範。

4、教孩子瞭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薰陶,心中都有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會反過來影響家長。家長要給孩子灌輸法律意識,比如給孩子過14週歲的生日時,可以問孩子,你知道14週歲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嗎?讓孩子要在這個時候起懂得某些行為不可為,某些行為要事先想到你是否能夠承擔起責任。

5、獎勵與教育並存

家長如果只對孩子進行批評是不行的,孩子也需要多鼓勵,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願意遵守家長為他們定下的規矩。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立規矩,如果他們達到了一定的目標,就獎勵孩子新玩具。相信在獎勵的激勵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主動遵守家長設立的規矩。

6、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

面對挫折和誤解,這是許多成年人無法達到的境界。學會面對生活和這個複雜的世界微笑,可以讓他們的心情更加開放。雖然孩子們不明白,但父母經常會對孩子微笑。當他們的孩子摔倒時,教他們微笑。這可以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7、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對孩子許多心靈侵犯,往往都是打着“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比如未經允許看孩子的日記,翻孩子的書包,偷聽孩子的電話,查看孩子的微信聊天……其實孩子未必真有什麼不得了的“祕密”,只不過是漸漸長大的他們想獨享一份心靈自由罷了。如果父母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孩子也許會把你當作朋友而主動向你敞開心扉。

Tag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