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02W

承認你體驗到的壓力和現狀、理智地制定自閉兒的康復訓練計劃、適宜的期望值等。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1

1、承認你體驗到的壓力和現狀。首先要拋棄錯誤的內疚心態,我們知道自閉症的產生絕大部分不存在家長的過錯,不必要自責,也不需要對環境過於敏感。相反,家長完全可以坦然的承認現實,並積極地尋求一切可能的幫助和措施。

2、理智地制定自閉兒的康復訓練計劃。掌握一些關於自閉症的知識是必要的.,密切關注自閉症的研究現狀,然後根據家庭條件和兒童的現狀,與一家正規的訓練(研究)機構保持真誠的合作,共同制定一個康復計劃,當然這個計劃可以分為短、中、長期,這樣既有利於自己保持信心,又能做到臨而不亂,保持訓練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3、與家庭成員、其他自閉兒家庭和專業機構(包括心理學專家)結成“戰鬥”聯盟。人多力量大,聯盟的存在可以使你時刻看見希望、看到進步、保持長久的與病魔作鬥爭的心理能量。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
  

4、定期找專業的心理專家調適心理,釋放負性情緒。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5、適宜的期望值。自閉症必競是一個世界級難題,自閉兒的愈後也很難預料,家長們只需要求自己盡最大力量,不要太過強求突變的效果,因為這是不符合現實的想法。

6、保持一份“公共”心態。自閉症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敵人,家長們可以把自己的內在環境調整到為全人類在奮鬥的“公共”心態,這樣既能為自己增添無窮的鬥志,又能使自己保持穩定的情緒。

7、永不放棄、永不言敗。對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和訓練雖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普遍真理!隨着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會不斷有更多的人來和你並肩戰鬥,隨着世界科技的不斷髮展,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找到一種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2

兒童自閉症檢查應該常規化

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發布的育兒指南推薦:兒童在18個月大和24個月大的時候就算沒有發育遲緩的現象,也需進行兒童自閉症的相關檢查。

該建議的目的在於通過全面的早期檢查以利於對兒童孤僻症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從而減少對兒童的影響。並且目前的學術觀點也傾向於認為,早期的檢查有也有助於兒童自閉症及其他的精神異常取得更好的預後效果。

兒童自閉症的症狀

發現和診斷兒童自閉症的一個主要症狀便是語言功能的發育延遲。患該病的`兒童往往開始説話的年齡要比正常小孩晚一些。此外,還有一些症狀出現在嬰兒會説話以前,而這些恰恰正是經常被父母所忽略的東西。

一些早期症狀可以在嬰兒1週歲的時候被我們發現,其中包括:

(1)無法跟父母進行眼神交流,眼睛無法跟父母對視。

(2)當父母呼喚其名字時,嬰兒無法產生反應和應答的表現。

(3)無法識別父母的手勢,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應。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 第2張
  

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包括:

(1)12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還沒有喃喃自語或一些表達情感的動作。

(2)16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還不會説話。

(3)24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還無法説兩個詞以上的句子。

(4)在任何年齡,都沒有語言或社交功能。

此外,當嬰兒更喜歡手電筒、鑰匙、圓珠筆,而不是毛茸茸的動物娃娃或地毯等軟的東西,有時候,也會提示嬰兒有發育遲緩和自閉症的可能。但其中的研究者之一PlaucheJohnson博士指出,正常的嬰兒有時候也會有這種現象,手電筒、鑰匙、圓珠筆比動物娃娃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這並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標準。但有這種異常傾向的嬰兒患兒童自閉症的可能性更大。

一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兒科教授對該指南進行評論:雖然沒有任何的症狀能確定地去診斷兒童自閉症,但卻是這些症狀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更好的去進行積極地預防、診斷和治療。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3

家長應知道的兒童心理學規律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羣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説,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説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裏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説,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宂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温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説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理調適 第3張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羣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説:"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着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説:"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