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遇上孩子拖沓,怎麼辦?

欄目: 育兒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12W

父母的耐性與孩子拖沓成反比

遇上孩子拖沓,怎麼辦?

“我家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吃飯用了30分鐘,穿衣服用了15分鐘……”

這是拖沓嗎?有的家長覺得是,有的家長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董老師説,從某種意義上孩子沒有拖沓這一説,“拖沓”是被(家長或教育專家)定義出來的一種現象。

他指出父母的耐性與拖沓成反比。耐性越好,就不會覺得孩子是拖沓的。

比如膽汁質類型的父母,脾氣容易急、暴躁和焦躁,這樣的父母往往容易覺得孩子拖沓。黏液質類型的父母,人平靜,情緒不易變化和外露,往往對孩子的“拖沓”有更高的容忍度,不覺得孩子實在拖。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真的是拖沓嗎?

首先,擔心是有轉化效應的。越擔心孩子拖沓,就越可能得到一個拖沓的小孩。

其次,由於人自我保護最底層的機制,孩子會發展出與自我評價相一致的行為。(6歲以前的)孩子往往會以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如果你評價他拖沓,他會定義為自己拖沓,就會試圖發展出和這種看法行為一致的行為出來。

拖沓可能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大家明白了這個邏輯:第一、從嚴格意義上説拖沓是被定義出來的;第二、如果我們評價孩子是拖沓的,孩子就會用父母評價自己的方式評價自己。他要對評價做一致性的轉化,故而變成了拖沓。

我們再從生理角度説下這個問題。

過快和無序的發展,也是造成孩子拖沓的原因。

比如家長讓孩子過早地背誦唐詩三百首,其實是打亂了孩子發展的生理節奏。

孩子生氣的時候(泛指0~6歲),但因為詞彙量還不夠足以表達自己,他説不出來。他能意識到該做什麼,但是他的生理上沒有能力去做。知道自己應該做,實際能力不夠的時候,就會出現延誤和拖沓。孩子的意識層面發展過快,然而生理髮展跟不上這種快的節奏。

更深層次,從心理學角度和家庭關係來説:拖沓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0~6歲是孩子發展時間和空間的最佳時期,他要有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他要掌握自己的時間節奏。孩子應該在這個階段遵從自己的內心訴求來完成發展任務。

但家長們常常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趕時間或者沒耐心等,經常性打斷孩子自己的節奏,要麼快要麼慢,以致節奏紊亂。所以,拖沓成為了一種反抗。

當拖沓成為了一種反抗,往往是因為有以下幾種可能:家裏肯定有一個嘮叨的角色;有一個追求完美的家長;長輩對孩子傳達了過高的期望;不守規矩的家庭氛圍等。

當孩子內心情緒表達不出來,就會用拖沓行文、攻擊行為、問題行為來表達壓力,這是一種反抗的模式。在即將開設的孩子情商課中,董老師會和大家再詳細分析。

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10 大法則告訴你

1、培養孩子的支配感

家長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並且一起享受效率。比如打算用30分鐘搭積木,然而孩子20分鐘就完成了,剩下的10分鐘應該讓孩子自己支配,而非剝奪。

2、引導和懲罰代替催促和指責

家長過分關注孩子並擔心孩子,會引發孩子自我驗證效應,慢慢變成家長所“希望”的那個樣子。

比起一味的批評和催促,更好的方式是幫助和引導,甚至給予適當的懲罰。比如定好7:00吃完早餐,不然就餓肚子(貫徹執行),用懲罰的方式引導他。

3、關鍵性的鼓勵是減少拖沓的良藥

積極情緒促動人的行為,消極情緒抑制人的行為。積極評價引發積極情緒,消極評價引發消極情緒。

鼓勵最好是具體到關鍵的行為,這樣讓孩子情緒愉快,速度也會提升。比如:你現在吃飯比以前快多了;今天搭配的衣服真好看。

4、轉移訓練,提升效率,不較勁

家長不必在一件事上較勁,不要對於一件事情反覆地説孩子慢,可以換件事來訓練孩子的效率。比如對孩子説:“你晚上吃飯挺快的,你做作業要能這麼快就好了”“收拾玩具很棒,要明天穿衣服也可以這樣就更棒了。”

5、參與不代勞

參與不是代勞,不是指揮,而是以以孩子為主,要有耐心。

6、規矩要明確,家長要帶頭

規矩要明確,家長要帶頭。教育孩子抓住“愛、規矩、關係”,規矩非常重要。3歲以後,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帶頭遵守。並且配合懲罰制度,讓孩子明白,不按時完成有很大的損失。

7、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

養成孩子的獨立性,拒絕代勞。3歲以後,孩子便有了自我意識,4歲半的時候更加明顯,比如做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這個時候應該尊重這種自我意識。

8、堅定的態度對抗拖沓

孩子會有天生自我保護意識,當他害怕時就會拖沓。典型表現為,孩子一開始害怕或不適應幼兒園,他就會拖拖拉拉地吃飯穿衣,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時刻處在正在做的狀態。

這個時候家長要堅定你的態度,不能妥協。這時候的孩子是天生的軍事家,他們以不變的態度來探索你的底線,當你妥協時,他們就會摸不準你的底線,繼而得寸進尺。

9、給予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一旦缺失,孩子會在後期本能地彌補,大約4~6個月或一歲半的時候未發展好的安全感。這導致後期孩子的行為年齡不符,即表現出小於年齡的行為,如粘人,或者能做的事也不做,拖沓。

10、體察孩子的情緒,提升孩子情商

孩子的情緒更加豐富敏感,3~12歲應該訓練的情商未被訓練。所以要多和孩子進行情感的互動,父母要感同身受,並且提升孩子的情商。

家長們遇到的常見問題指導tips

? 孩子無序的生活習慣

每個人要根據家庭時間規則,安排自己的節奏。家長早起不拖沓,營造出有序的氛圍,孩子自然也會不拖沓。

? 孩子不專心學習

這個現象的原因有五個:其一,壓力過大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其二,監督過嚴,導致孩子的牴觸心理;其三,沒有守時間的家庭氛圍,導致孩子沒有時間管理觀念;其四,青春期正常發育;其五,由於代勞,導致孩子沒有完成成長的任務。

? 如何建立孩子的時間管理觀念

家長也要有嚴格的時間管理觀念,為孩子樹立榜樣;給孩子充分的自我支配時間。先引導孩子認識時間概念,在學會掌控時間,切忌心急;父母要高質量的花時間陪伴孩子。

? 如何引導3歲以後的孩子認識目標

改命令式的:“你必須30分鐘搭積木”為:“你覺得我們用多久搭積木好呢?”

? 如何把懲罰的尺度

6條基礎規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尊重父母,不打人,不説髒話。有了規則才有秩序,有了秩序才能有安全感。

培養孩子,也如同打開一把摺扇,在摺扇的根部做一點點改動,打開的面就很不一樣。孩子越小,對他做一些“改變”,影響會很不一樣。希望這次的分享可以給你帶來哪怕一點一滴的改變。

Tags:拖沓 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