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

欄目: 職場技巧 / 發佈於: / 人氣:7.64K

關鍵能力包括與個人相關的能力、社會和組織能力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1

定義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關鍵能力》為2010年5月1日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芳菊。關鍵能力的定義是:定義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合稱為“關鍵能力”。在新加坡,把“職業核心能力”也稱作關鍵能力。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台灣《天下雜誌》編撰的教育叢書。面對當前充滿挑戰的世界,父母和孩子身陷在無形而巨大的競爭壓力下。我們的孩子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如何讓他們快樂自信地學習?

本書主張應該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也就是可以運用到不同情境去達成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學習求知能力”、“學習動手做”、“學習與人相處”、“學習自我實現”四方面入手,全方位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同時,也需要由家庭、學校、老師和企業共同發揮創意,為孩子搭建健康成長的橋樑。讓他們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都能走出自己的路,開創海闊天空的`人生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
  

四個關鍵能力是什麼

“生長是能力的拓展”。----杜威

“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

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培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

培養職業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2

做事能力

中層作為行政中樞,要幫助學校實現發展願景,將工作落實,把事情做好。作為中層,我們有沒有捫心自問:我會做事嗎?

做了中層後,有段時間我有深刻的感受:這件事沒有實現效果,那個項目流於形式,浮於表面。為此我困惑了很久:明明是一項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課程或活動,為什麼花了時間和精力,沒能實現預期的效果?是頂層設計出了問題,還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紕漏?

後來我才意識到,要高效地完成一項工作,需要掌握相應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一定的規律,遵循流程和規範。但長期以來,我並沒有建立起很好的做事模型。

其實,做事的模型很簡單,就是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這個閉環至少包括“計劃—準備—實施—反思/總結—向上彙報/向下反饋—調整/優化”等六個方面。

其中,計劃、準備、實施前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如有紕漏,都會導致工作達不到預期。但這三個環節往往不會有遺失,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後三個環節。由於沒有反思/總結、向上彙報/向下反饋、調整/優化,導致計劃、準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始終無法改進。

後來有朋友告訴我,形成工作閉環這種工作思維,和企業裏的“高效PDCA”工作模式如出一轍。“PDCA”即“PLAN(計劃)—DO(實施)—CHECK(驗證)—ACTION(調整)”,這種工作模式反覆調整,不斷優化,最終會形成如“飛輪”般向前加速發展的態勢,被稱之為“飛輪效應”。多年以來,我儘量按照這樣的思維來完成工作,收穫巨大。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 第2張
  

設計能力

除了要有做事的能力,中層還要有設計能力。學校將一個部門交給你,你就有責任和義務按照學校發展願景主動思考,創新性地設計部門的工作。負責德育的要有活動,設計能力;負責課程教學的要有課程規劃能力;負責教研的要有教研設計能力……

這種設計能力有三個階段:想得清楚、説得明白、寫得精彩。卓越的中層應當把撰寫當成工作習慣,凡事有方案,凡事有計劃,有利於理清思路,積累經驗,總結方法,產生效果,留下工作痕跡。

一篇質量上乘的方案和規劃,一定是把方方面面都寫清楚,能讓每個閲讀者讀後可以理解,拿來就能用,不需要再解釋、説明、補充。

要寫出質量上乘的方案和規劃,除了寫,還要學會用結構化的思維去設計。設計不應僅限於教育教學,我在學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儘量的按照結構化思維進行設計。做中層的日子裏,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設計。各種各樣的規劃、各種課程方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逐步培養了結構化思維和設計能力。

創新能力

卓越的中層還要有創新能力。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一些工作前年是這樣做的,去年是這樣做的,今年還是這樣做的。也就是説當一個方案確定後,大家容易陷入固定思維,不願意改變。

我的做法是,任何一項工作儘量做到大的方向不變,但小的細節一定要變。

為什麼要變?

第一,基於問題的解決。學校制訂的任何工作規劃、課程方案、活動計劃等,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再完美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想解決這些問題,就一定要變。

第二,基於習慣的變化。長年累月不變的內容,不變的形式,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會產生厭倦。一旦缺乏變化,再好的活動和課程都將喪失吸引力,效果大打折扣。

這時候,改變一些小細節,很可能帶來大轉變。不是推倒重來,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調整優化。

具體怎麼變?分享一個關於學校教學比賽的真實案例。

有一段時間的教學賽課,形式一成不變,就是各位老師自選內容參加賽課,然後學科教研,學校組織評比。這樣的設計,其實沒有什麼設計感,也很難達成規定的效應,難以促進老師真正的成功。

後來我們做了兩個方面的調整:

內容要有主題。每個學科每年圍繞着一個教學主題選擇教學內容,比如,語文今年可選古詩文教學,明年可選單元主題教學,後年可選整本書閲讀教學……再往後可選某類型的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總之,每年每個學科要有不同的主題。

形式要有不同。老師不一定非得上一堂完整的課,可以是片段或微課程;不一定非得是同一主題下不同內容,也可以同課異構。疫情期間,上不了線下課程就換成線上,也是這個道理。

雖然仍然是教學賽課,學科、老師、每個學年聚焦的內容、形式、要求相同,但不同學年間比較又年年不同。而且可以按照規劃進行合理排列組合,一下就活了。

Tags: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