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常用心理學知識

欄目: 心理健康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常用心理學知識,心理學知識一直是很值得很多人去學習瞭解的,心理學對舒緩心結和識別人羣非常有用,下面分享 常用心理學知識,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常用心理學知識1

心理學常識1.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説,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丟了一顆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蝴蝶效應是説,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説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心理學常識2.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脱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心理學常識3.鮎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鮎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鮎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説,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心理學常識4.羊羣效應:

頭羊往哪裏走,後面的羊就跟着往哪裏走。羊羣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心理學常識5.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着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温暖而又不至於被扎。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常用心理學知識

心理學常識6.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心理學常識7.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户,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心理學常識8.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心理學常識9.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裏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裏。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心理學常識10.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説,一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説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裏,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慢慢緝兇捕盜,迴歸秩序。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着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常用心理學知識2

1,蘑菇效應(雙刃劍,有好有壞)

蘑菇效應,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或公司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不給予及時和應有關懷引導,也會產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於得不到陽光和肥料,一直長不大。

2,旁觀者效應(不報警是人性冷漠?)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由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於1970年發現,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説,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旁觀者效應的6個原因:1)社會抑制作用。2)社會影響結果,即人的從眾心理。3)多數人忽略。4)責任擴散、分攤。5)情境的不明確性。6)評價恐懼(害怕別人説自己)。

3,搭便車效應(佔盡便宜,一毛不拔)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羣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搭便車效應使羣體內的責任擴散,鼓勵了個體的懶散。當羣體結果無法歸因於任何單獨個體時,個人的投入與整體的產出之間的關係將不明確。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

1)損害成本承擔者的利益和積極性。2)助長其它成員的惰性。

反映在整體的結果上就是:集體積極性下降,工作質量下降。

4,吊橋效應(不是因為人,而是因為場景

案例一

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一座長130米且僅靠2根粗麻繩懸掛在70米高空的吊橋上做了一個實驗:那些從橋上走過的人,大多數都覺得自己對站在對岸漠愋雜辛誦畝母芯酢

案例二

午後,陽光明媚,你正在室外散步,突然一個無比帥氣的男生(婀娜多姿的美女)向你走來,什麼感覺?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對嗎?你一定覺得自己是緊張,感覺戀愛了。

其實,過橋或散步的人並非真的對陌生的異性心動,他的心動是由吊橋、外部場景的刺激感引發的。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通過場景設置,喚醒愛人的情緒體驗,讓他或她快速愛上你。

常用心理學知識 第2張

5,雁陣效應(團結一致,走的更遠)

雁羣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即雁羣這一飛行陣勢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後一隻大雁的羽翼,能夠藉助於前一隻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省時,一段時間後,它們交換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於空氣動力緩解疲勞。

管理專家們將這種有趣的雁羣飛翔陣勢原理運用於管理學的研究,形象地稱之為“雁陣效應”。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靠着團結協作精神,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長途遷徙。惟有頑強拼搏、互助協作才能走得更遠、更好。一加一大於二;單打獨鬥無法成就事業。

6,鏡子效應(為別人,己更好)

鏡子效應來源於現實的生活,主要用於人際交往。當你照鏡子時,鏡子裏的你會隨着你的喜怒哀樂而變化。這是最狹義的鏡子效應!同樣的,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相反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對你不好!這就是鏡子效應的真諦。

在現實生活中,當你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時,或許他也不怎麼喜歡你,但是隻要你試着慢慢的喜歡他,逐漸的他也會開始喜歡和你相處。將心比心,人都是相互的!

在心理學中,鏡子效應被定義為:互相喜歡或是親近的兩個人會產生類似的行為。

7,羅森塔爾效應(相信就能做到)

效應起源——古希臘傳説中塞浦路斯島一位年輕的王子皮格馬力翁,酷愛藝術,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對自己的作品他愛不釋手,整日深情注視。天長日久,女神竟然奇蹟般復活,併成為了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説明,期待是一種力量。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提出了羅森塔爾效應理論。此理論中有一個我們最常聽到的例子:兩個病人同住一家醫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並無大礙。但醫生把兩人的診斷書弄混了。結果那個真正的癌症病患得知後整天心情輕鬆,開心地在醫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個原本身體無恙的人卻終日活在對死亡與病痛的恐懼中,最後真的罹患絕症,在抑鬱絕望中死去。

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暗示:當別人給予充分信賴和期待時,我們就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務,達成自己的意願,眼前的困難便會得到解決。反之便會被低迷的情緒主宰,最終失敗。

8,踢貓效應(控制自己,不讓壞情緒擴散)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羣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羣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裏來。

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緊張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就會使自己煩惱、憤怒起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9,鮎魚效應(激活同行,實現共贏)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鮎魚。沙丁魚見了鮎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鮎魚效應。鮎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現在用來指企業應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企業,一切互相促進激勵。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鮎魚效應是企業管理者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具體是指組織管理部門通過引進優秀人才以激活原有員工的活力,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激盪效果。海歸人才回國以後,往往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鮎魚效應。

10,羊羣效應(一隻羊跑,其他羊也跟着跑)

羊羣效應,也稱羊羣行為、從眾心理。羊羣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不管不顧,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

羊羣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羣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尤其是跟風的股票和理財投資領域。

2008年,華爾街經濟危機,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危機和恐慌迅速在全球開始蔓延。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有時也經常充當羊羣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都是在藉助羊羣效應。

Tags: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