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職場技巧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

欄目: 職場技巧 / 發佈於: / 人氣:1.58W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隨着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失業大軍中,本應是職場上的佼佼者,可事實上他們卻正在為所謂的成功而焦慮着,自信心瞬間崩潰,讓人非常擔心,現在分享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1

1、期望值過高:

高學歷是需要人們付出物質和時間成本的,高學歷者往往因為自己的“投入”太大,而對“產出”有過高的期望。事實上,對用人單位來説,考核你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你是否適合這個職位,而不是你曾經付出多少。現實與夢想的差距,容易讓人心理失衡。

2、缺少挫折經歷:

高學歷者往往有較高的智商,很會讀書,在其求學的過程中往往都比較順利。而社會與學校畢竟是有區別的,挫折在所難免。因為以前一帆風順慣了,突然遭遇點小打擊就會不知所措,產生焦慮。

3、自視甚高:

讀書人往往個性清高,自我感覺良好,非常渴望成功,卻不懂得妥協。沒有單位願意請一個眼高手低個性固執的`員工,因為他們缺少團隊精神,很難成功。

4、急功近利:

網上流傳着一個博士生的話:“我學歷高,不代表我素質高。”但要部分高學歷者承認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應該更容易成功。他們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旦達不到目標,就容易煩躁不安,怨天尤人。

5、情商低:

高學歷者一般有高智商,但不代表他們的情商也高。有些高學歷者讀書很厲害,但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卻一塌糊塗。他們往往看不清當前的社會形勢,不懂得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等社會來適應自己。遭遇挫敗感在所難免。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
  

什麼是知識焦慮症?

所謂知識焦慮症,是一種焦慮症的異化形式。由於身處的環境瞬息萬變,使得許多人對未來無法確定,甚至充滿恐懼。這必然會造成心理緊張、急躁,嚴重的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不斷小解或洗手、失眠、厭食等。如果不懂得適時地放鬆和調節,都會給精神及生理造成傷害。

從日常生活上看,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圖書館或上網查閲資料的人較容易引發焦慮。從職業來講,記者、編輯、教師、廣告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情報人員、監聽人員、間諜、聲納員等都是該綜合症的高發人羣。

知識焦慮症不僅在主觀上呈現身體緊張、自主神經系統反應過強、對未來莫名的擔心、過分警惕等症狀,在客觀上還有一定的持續性,通常上述反應持續2周以上就可被診斷為知識焦慮症。

如何緩解知識焦慮症

知識焦慮症本身並不可怕,也不用擔心它會轉變為精神疾病,只要能意識到它起病的原因,並正確對症治療,還是可以有效緩解的。

首先是認識知識焦慮的客觀性。

第二,試着尋找知識焦慮症背後的心理原因,如是否自己太過追求完美、太關注自己、太看重事物的結果、太注重他人評價等。

第三,正視現實的壓力。過度焦慮的產生,常常有着一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現實壓力、心理衝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壓力、經濟的危機、人際的衝突等,我們要學會正視並及時解決它們,逃避只能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和麻煩。

第四,尋找多途徑的愉快來源,我們的愉快來源越多,我們就越不懼怕失落,越少焦慮。生活是多彩的,只要我們願意,每時每刻我們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愉快。

第五,每天保證睡眠8小時,每天接受信息的媒體不超過兩種。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2

症狀:千軍萬馬搶過“成功”獨木橋

新學期剛剛開始,南京遍佈大街小巷的培訓班已經熱鬧起來了。無論是與學科相關的強化班,還是長盛不衰的奧數班、英語班,一概人滿為患,這些孩子身上普遍承載着家長企盼“成功”的夢想。西祠衚衕“家有學生”論壇裏,眾家長都在急切地諮詢着孩子的成功捷徑,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全民共識。

在南京某知名培訓機構,一位家長剛為上國小二年級的兒子報了四個班,分別是奧數、作文、英語和繪畫。“奧數是升學必備,從小升中到考大學,都是金字招牌。作文是考試大分項目,馬虎不得。英語重要性不言而喻,考什麼都離不開。繪畫算是培養兒子一份業餘愛好,學好了也算是加分項。孩子今後的人生要成功,哪一項都不能落下!”他堅定地説。

“成功焦慮症”的實質是,人們懷着功利的心態,希望能迅速達到社會認可的成功標準。從小被這樣教育長大的小孩,真正面臨就業時,症狀愈發嚴重。學的東西都是速成的,經不起考驗;眼光卻是很高的,工資要高,地位也要高。

南京某大學的趙明同學説,看到一些大學聯考不如自己的人都找到了好工作,心裏感到強烈的不平衡,發誓一定要找一份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否則以後都不想參加同學聚會了。不久前,北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小劉離家出走,原因在於小劉認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不能擁有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實在“混”得太慘,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成功焦慮症嚴重到一定程度,類似羅玉鳳徵婚這樣的“案例”就出現了。作為2010年第一位網絡紅人,“鳳姐”因開出令人咋舌的高標準徵婚條件而一夜成名。她身高1.46米,大專學歷,在上海家樂福超市工作,月收入千餘元,自稱9歲博覽羣書,“前後300年無人超越”。曾在上海地鐵站發過成千上萬份徵婚傳單,誓嫁1.8米的名校碩士生,並且要長得陽光、帥氣。

“鳳姐”本是個普通人,卻在“成功”的誘惑下,放棄尊嚴,一定要將自己塑造成大眾笑料,可悲又可憐。但如此炒作博“成功”的人,羅玉鳳並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從2004年憑藉搔首弄姿的照片“成名”的芙蓉姐姐,到眼下盛行的各種選秀活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出格或者另類表現博人眼球,藉助媒體的造勢、網友的關注,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而他們那些怪異和扭曲的行為,被不斷放大,竟成為“成功”的標誌。在一些藝人眼裏,只要成名,不論美醜,無論好壞,都是一種成功。有的為了所謂的成功,不惜自毀形象,成功的概念被徹底異化了。

高學歷者易患“成功焦慮症” 第2張
  

病因:“成功”文化催生成功焦慮症

從文化傳統來説,“成王敗寇”、“建功立業”等文化觀念長期佔據人們意識形態的頂峯。一個孩子剛生下來,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而且在每一個細節中進行強化,從此,一個人的人生觀便被徹底地綁上了追逐“成功”的戰車。

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很多人都患上“完美主義”病症,用一切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容不得半點瑕疵和失敗,除了成功,個人的喜怒哀樂已不足與外人道也。

當前社會風尚,大家都在往“成功”的獨木橋上湧,社會評價標準是單一的,就是人人都做CEO,人人都大富大貴、出人頭地。成功學的泛濫,帶來的後果是,為了所謂的成功人們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於犧牲人倫、正義。在這樣急功近利的文化潮流中,很多人失去了平常心,失去了平平淡淡的人生境界,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不惜踐踏尊嚴、破壞法紀。

商人不踏踏實實做生意,樹品牌,而是整天盤算着如何巧取豪奪,日進斗金;學者不是想着板凳一坐10年冷,而是夢想着一夜之間盛名天下,不惜趨附弄巧,剽竊抄襲。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人們失去了平和、中正之心,穿上那雙據説能帶來奇蹟的“紅舞鞋”,不停地跳,但一旦奇蹟沒有出現,心理便開始嚴重失衡。

當代青年多有“成功焦慮”,是社會鉅變在他們身上的折射。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觀念、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異,因此比爾?蓋茨要説:正是這種“時不我待”的環境,給了現在的年輕人“飢渴成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產生生存、發展、成功的壓力。

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富人、年輕的行業領航人、新的高知羣,讓其他那些更多的普通年輕人,看到了年輕人可以成功的實例,燃起強烈的成功慾望,一旦受阻,焦慮感便愈來愈強烈。

基於狹隘的成功標準,普通人實現自己的理想就顯得困難重重,民眾心理上存在着“被社會邊緣化”的危機感。同時,一個社會當中,如果社會資源配置多向強者積聚,普通人就會有一種危機感和不安全感,這就迫使他們更急切地去追求所謂的成功。

法國的朱力安説:“相比來説,中國人更渴望成功,因為美國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人對成功的渴望不大,對好的生活品質的渴望更大。中國人總覺得,我的錢多,我就能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治療:人生舞台上做好自己就是成功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大大小小各種角色,無論是主角、配角還是跑龍套的,他們對於整部戲都是不可或缺的`。無需羨慕主角的風光,因為在這個舞台上,每個人最適合的角色就是自己,每個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演好。成功的標準不只有一種,這不是奧林匹克競技場,一定要分出金牌、銀牌、銅牌,而更多的運動員似乎成了失敗者。

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一個生活拮据的貧困者,有可能在某種人生意義上獲得同樣的價值感;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為什麼就不能有一種標準,讓後者贏得更多的尊嚴?

為什麼要用別人的所謂“成功”來擠壓自己?原來的自己知足常樂,平淡質樸,而經過一些不適當的攀比之後,心理失衡了,原本健康的心態被破壞殆盡,人生軌跡也變得扭曲了。

從“成功焦慮症”中走出來吧,打開那一扇小小的窗户,你會發現,外面的世界中,有參天大樹,也有蕭蕭衰草,有春的温暖,也有冬的嚴寒,從審美意義上來説,這些都有它們的價值,都是自然時空中富有意義的細節。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談起“平平淡淡才是真”,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對大多數人來説,平平淡淡不但是一種理想的生存方式,還應該是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

所謂平淡,是指心境從容,不急不躁,引申開來,就是看得淡,看得透,能夠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痴迷,不偏執。“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主張一種超拔的人生態度,一種超脱的精神境界。

因而,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最難的其實就是做普通人:做一個清潔工,每天一絲不苟,一把掃帚描畫自己平淡而美好的人生;做一個洗碗工,一輩子堅守在洗碗池邊,一遍又一遍地淘洗那無窮無盡的杯盤,寧靜而充實……在最普通的人生舞台上,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有價值,有尊嚴。

曾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一首歌《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也許,今天重温這首歌,會別有一份感觸吧。

成功雖然有外在的評價指標,但更多地取決於當事者的內在感受;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認可度,與其所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並無必然聯繫。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萬眾矚目的榮耀,也有清虛自守的安寧。在各自的領域和地域,建立起了不同層次和程度的功業的公民,都應有自己的尊嚴和成就感。

由於稟賦、性格、成長環境、發展機遇的差異,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不可能成為比爾?蓋茨,但只要踏踏實實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無悔的成功者。

當價值的迷霧散去,人們回過味兒來,成功會回到更接近其本義的位置上,就像那個英文單詞fulfillment:在努力之後獲得圓滿感、實現感。如此,嚮往成功就會從心底裏尊重勞動,即使那勞動非常卑微;就會尊重創造,即使那創造未必能夠致富;就會尊重自由,即使自由的代價是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