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娛樂圈 綠色生活 玩物志 星秀 問答 人文素養
當前位置:時髦風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

欄目: 心理健康 / 發佈於: / 人氣:6.48K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想要去了解心理學,因為現在人們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問題,瞭解心理學可能能讓自己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下面分享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1

1、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説,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丟了一顆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蝴蝶效應是説,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説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脱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
  

3、鮎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鮎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鮎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説,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4、羊羣效應:

頭羊往哪裏走,後面的羊就跟着往哪裏走。羊羣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5、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着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温暖而又不至於被扎。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6、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7、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户,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8、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9、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裏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裏。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10、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説,一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説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裏,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慢慢緝兇捕盜,迴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着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2

心理學小知識

一、“三明治效應”: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着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比如:今天的湯真好喝,就是稍微鹹了一點,下次清淡點我能連喝三大碗。

心理學知識普及小常識 第2張
  

二、“反問句效應”:不想終結聊天話題,就要少説反問句,如“不然呢?”“我怎麼知道?”“聽明白沒?”説這些話時或許別無他意,但其實傷人又傷心,負作用非常大。生活中能用陳述句就不用反問句,因為80%的反問都是拿來終結話題的大殺器。

三、“富蘭克林效應”:那些曾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幫你。想要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幫你一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所以,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

四、“説謊假象”:説謊的人會刻意糾正自己的'動作,露出破綻。比如感到吃驚時,他會一直維持吃驚的表情,而不是一秒鐘回到正常的表情;説謊者描述事件經過時會故意説得很順暢,還加以修飾,但往往真實的東西都需要回憶,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